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五章 学会做人是一生的课题

  • 小说:35岁前,你该做什么
  • 作者:王志刚
  • 字数:509967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12

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老实做人,是说做人要有原则,要遵守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这里的老实是一种行为准则,而不是窝囊,更不是甘于平淡。做老实人,办聪明事,将老实的态度用在聪明的地方,你就自然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而你也将享受到丰富的人生。

1.方方圆圆做人,左右逢源处世

可方可圆是做人最大的智慧。这里的方为刚,圆为柔;方是原则,圆为机变;方是以不变应万变,而圆则是以万变应不变。古往今来,有成就者莫不精于此道。方是做人的脊梁,圆则是做人的锦囊,参透其中的道理,我们才能在处世中左右逢源。

汉武帝时,有一位丞相公孙弘生活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因为他年轻时家里非常贫困,知道今天的这些得来不易,所以虽贵为丞相,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但朝中有的大臣对他的生活方式却并不理解。

当时有一位叫汲黯的大臣便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指责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听后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实情吗?”

公孙弘没想到自己一贯的生活方式竟然惊动了皇上亲自过问。俭朴清廉是自己做人的原则。他本可以对着朝廷标榜自己,或斥责搬弄是非的小人。但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他的回答十分高明,他说:“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击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汉武帝听到公孙弘这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很谦逊,于是从心底就更加地尊重他了。

公孙弘的高明之处不但在于不做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而且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既没有对同僚构成伤害,众人也都知道了他清廉的本质,连皇帝也对他另眼相看。用充满智慧的“圆”达到了自己行为“方”的目的。

[做人要方,处世要圆]

所谓做人要方,就是说做人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方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气节和原则;而处世要圆,则是说做人要思想活络,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做人随机应变、因事制宜的智慧,是做人的技巧和方法。

与人相处,只圆不方不能立;只方不圆行不通。方圆都要掌握好尺寸,掌握好度,即对自己要方,对他人要圆;行宜方而智宜圆……学会这些,你才能在方中做人、圆中归真,就能在圆中预、方中立,就能一生成功。

人生的河流波涛暗涌,我们应当像浪涛中的岩石岿然不动。严正刚直应与圆滑结合起来,因为有时宁折不弯并不能体现应有的人生价值。而做人要方,处世要圆,就是说做人要像铜钱一样外圆内方,如此,快乐幸福的人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人需要“方”,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说的就是“方”这个道理。同时,做人要“方”,却又不能局限于“方”,因为人生不仅仅需要原则,更需要方法,而方法的实施就需要“圆”来平衡。所谓“圆中预、方中立”,才是我们做人的最佳境界。

[有方有圆地做人,更容易接近成功]

有方有圆地做人,能让我们更容易接近成功,也更容易在人生中有所成就。那么,我们该怎样才能做到有方有圆呢?

(1)做人的规则要方,方法要圆

做人要遵守生活的潜规则,如果逾越了某种规则,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生活其实就像游戏一样,脱离了规则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比如,我们做人的心态要方,态度要圆。比如,我们做人一般时候都不要说谎,但是在某种必要的时候,就需要用善意的语言避免和化解尴尬,这就是做人的“圆”。

(2)做人的标准要方,执行起来要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做人标准,比如善良、认真等,但是,在具体执行这些标准的时候,也不能陷入其中为其所累,而是要根据情况决定,如果觉得有必要变通一下,或者客观情况要求的,变动一下也未尝不可。

(3)做人的底线要方,上线要圆

做人要有一个明确的底线,这就像商品都有成本一样,超越了底线也就是降低了盈利能力,这样的事情当然不能做。但是,如果对方出的价钱虽不高,却让你也有利润,此时,你的让步就是一种圆通。

总之,我们做人需要运用“方圆”之理,如此才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不为一些琐事所困扰。

激励人生每一天

方是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可方可圆才能左右逢源。这是人生最大的智慧,也是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真正懂得用方圆之道做人的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兼备的人。有勇往直前的勇敢,有沉静智慧的平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中游刃有余。

2.人生多艰难,老实做人才能长久

人生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态度,而老实做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老实人厚道,处处为别人着想,从不强人所难;老实人与人为善,不刻薄,不奸诈,不刁蛮,不搬弄是非,更不搞阴谋诡计。人们都喜欢和老实人打交道,和老实人打交道放心、保险,不怕上当受骗。这样受人欢迎的老实人,才能在多变的人生中做得长久。

有个园丁在一家度假山庄的花园里做工。这个花园也因为园丁的辛勤和高超的管理技艺而闻名,花园里有许多珍奇的果树和美丽的花卉,吸引了很多游客。

有一天,度假山庄的主人来到花园里,他看见花园治理得井井有条,非常高兴,再看见一串串成熟的果子,更是欣喜异常。他把园丁叫来,吩咐说:“给我摘些最好吃的果子来,我要尝尝你的劳动果实。”

园丁拿着果篮就出去了,每棵树上都摘了几颗,一会儿果篮就满了。他提给了主人,说:“这些是今年的新品种,不过现在好像还不太成熟,还要再过一个月应该是最好吃的时候。”主人拿起一个果子一尝,酸涩得无法吃第二口,赶紧扔掉了,接着又尝了两个,仍然都是酸涩的。主人有点生气地说:“你是园丁,难道连果子都不会选吗?你居然连哪些是甜的,哪些是酸的,你都不知道吗?”

园丁说:“我只知道,这些果子再过一个月才到成熟期,那时候会更好吃。”

“难道你就不能先尝尝?成熟期不到,照样能吃的果子多的很呢?”

园丁低下头,低声说:“我的责任是照看这些果木花草,采摘另有人负责的,我拿了你的工资,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活,我真的不知道哪些果子是甜的,因为我从来没尝过。”

听到园丁这么说,主人的气全消了,还非常高兴,对园丁的老实大加赞许,还给了他一笔对园丁来讲数目可观的奖金。

在一些人的眼里,总有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在社会上吃不开,人老实被人欺……等观念,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老实人其实一点不吃亏,刘少奇同志说过“吃小亏,赚大便宜”,社会大家庭虽说很复杂,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还是需要善良的,你不经意地吃小亏,最终人们会对你越来越好。故事里园丁是个老实人,你认为他吃亏了吗?

[做老实人也是在占便宜]

老实人诚实、可信。他们言行一致,讲信用,守诺言,表里如一,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会花言巧语。老实人说的都是实话真话,办事也讲究言必信,行必果。所以,人们更愿意与他们交往,老实人相对滑头来讲,有更多的机遇。

老实人肯干苦干实干,不耍滑头,凭本事吃饭。他们活得更踏实、实在。老实人不好大喜功,不急功近利。老实人总是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从来不奢望一步登天。所以,老实人更多一分心灵的安宁。

老实人不趋炎附势,不卑不亢,不吹不拍,不阿谀奉承。老实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老实人不贪不偷不抢,“不义之财”必不取。老实人是非分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错了,好汉做事好汉当。老实人不文过饰非,更不嫁祸于人。老实人本分、耿直,更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人们更愿意与他们合作。

老实人认“死理”、“不灵活”,原则性强,严格按政策规定办事,不会拐弯,不会变通,明知惹人对自己不利,甚至被冷落、排挤、打击,也要“固执己见”,坚持到底。老实人做事认真负责,认准的路走到头,认准的事办到底,从不动摇自己的信仰和意志,哪怕千难万险,哪怕刀山火海,哪怕流血牺牲。老实人专注、执著,他们可能在一时一事上吃亏,但从长久上看,他们却能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老实人不患得患失,能够得理让人,吃亏也让人。老实人吃亏是为他人、为工作、为大局。老实人有气度,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所以,他们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善于积累人情资源,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

老实人遇事常让人一步,待人接物常常保持着真诚宽厚的态度。而让人一步,也为自己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真诚待人,终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一旦敞开心扉,也会给老实人带来更多的好处。

从上面的分析看,我们应该能看到,老实才是做人之根本。从表面上和眼前利益上看,老实人可能会吃亏,但从长久看,老实做人更能获得人生最大的利益。

激励人生每一天

老实人的老实,不是软弱,不是无能,更不是固执得有些“傻”。老实人的老实是美德,是胸怀,更是一种境界。老实人的心态是健康的,坦然的。也只有老实做人,才是长久的。

3.韬光养晦,低调做人更容易成功

低调做人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是做人的最佳姿态;同时,它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深刻的做人哲学。低调做人是最老到的匍匐前进艺术;是最沉稳的中庸平和艺术。善于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根本,也是赢得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掩藏自己的实力,让其他竞争对手互相火并,而自己则韬光养晦,等待恰当的时机再动,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缓称王”作为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战略的最后一个环节,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正是朱元璋智慧的表现。

元朝末年,主要的几路起义军和较大的诸侯割据势力中,大部分领袖皆已称王、称帝。最早的徐寿辉,在彭莹玉等人的拥立下,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于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因韩山童被害,韩林儿下落不明之故,起兵数年未立“天子”,到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四川明玉珍闻讯,也自立为陇蜀王。一时间,九州大地,“王”、“帝”满天飞。

此时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他明白“谁笑在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这个道理。所以,他坚定地采纳“缓称王”的建议。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自立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事情了。此时,天下局势已基本确定,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不称帝,也快成事实上的“帝”了。

与其他各路义军首领迫不及待地称王的做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之低调战略可谓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反元的政治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廷对自己的重视程度,避免或减少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朱元璋就能更好地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

在当时,天下大乱,起兵割据并不意味着与中央朝廷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但一旦冒出个什么王或帝,打出个什么国号,那就标志着这股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了。因此,谁要是称什么王或帝,朝廷必定要派大军前去镇压谁。这就是所谓的“枪打出头鸟”了。徐寿辉称帝的第二年,元朝大军就对天完政权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同样的道理,张士诚、刘福通等人,莫不为元军所围攻。

相比之下,只有尚未称帝的朱元璋,一直到大举北伐南征前,都未受到过元军主力的进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一直在“忍辱负重”,服从于小明王的宋政权。当时天下称帝者有三四个,处于摇摇欲坠中的元政权,根本顾不上朱元璋这一类依附于某一政权的势力。而朱元璋正是抓住了这有利时机,加紧扩充地盘,壮大实力,最后终于成为收拾残局的主宰者。

“缓称王”还避免了过多地刺激个别强大的割据政权。元末虽乱,但到最后“冠军”只能有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哪个割据政权都是皇权路上的竞争者。因此,割据政权除要与朝廷斗争外,相互之间还有“竞争”,这种“竞争”实际上就是血腥的相互残杀。正因为朱元璋“缓称王”,不但避免过早地卷入这种残杀,而且借依附于小明王的宋政权,一方面讨得宋政权的欢心,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宋政权的庇护,可谓一箭双雕。

可见,朱元璋的韬光养晦,低调处世之举高明之至,他懂得积蓄力量,再厚积薄发,一举成功。其实做人处世也同样如此,在自己没足够的力量之时,不轻易言勇,不要把自己不锋利的矛头对准别人坚硬的盾牌,否则,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低调做人是最老到的匍匐前进艺术]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生活中的人常常怕别人看不出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为人处世不懂得低调,实际上,这往往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爱显露自己的人,就好像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去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也就更大了。而懂得低调做人的人,却能避免这样的伤害,他们总是在暗中积蓄实力再出击,获得最后的胜利。

精通哲学、文学和史学的胡适先生在《胡适来往书信选》致杨杏佛的信中也曾写道:我受了十余年的骂,从来不还击骂我的人,就连一句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解释是杯水车薪,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即便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胜利,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情愿挨骂。”从这封信上的内容来看,胡适先生如此的做法,也是低调做人的一种方式。他不还击,低调来对待这件事,久而久之,对手也会觉得没意思,自动停止攻击的行为。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不审时度势,放低姿态做人,在暗地里积蓄力量,韬光养晦,等待最好的时机积极行动,取得最后的成功。

激励人生每一天

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低调,从来都是保全自己的一个方法。只有这样,你才可以韬光养晦,积累自己,发展自己。当然,低调做人,不是指低声下气,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分子,融入到大众中去,不自命不凡,为人处事不张扬。

4.要有人情味,留点余地路自宽

做人难,难做人。这是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们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做人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心存“人情味”,做人不要做得太绝,做事不要穷追不舍,你会发现,脚下的路其实很平坦。

做人,其实就是做“人情”,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难逃一个“情”字,这不仅是做人的需要,也是做事的需要。做人要有人情味,不要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耿耿于怀。善于体谅别人,才是与人为善之根本。而且,给他人留点余地,也是给自己留条路。

做人有人情味,凡事留点余地,才能进可攻退可守。而那些把话说满,把事做绝,不留余地的人,结果极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样的做法是极为错误的。

小王与同事发生了点小矛盾,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她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这件事情发生后,小王果然如自己说的那样做了。即便同事有意和她和好,甚至发信息请她吃饭,小王也是置之不理,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后来,同事也就不再做这方面的努力了,两个人虽然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但形同陌路。

半年后,小王的同事成为她的上司,她再想回头已经没有余地,只好辞职走人。

在这里,如果小王当初接受了同事的好意,表现得有点人情味,也许就不会有后来无法收场的结局。

[给他人留余地,脚下路自宽]

随着社会商品化趋势的逐渐加剧,人情味儿显得更加珍贵。然而,任何时候做人都需要留有余地,不仅要给自己留余地,还要给他人留余地,才能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这里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的宰相,在各国声望都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将这事报告给了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一年后,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我心里十分不安。卫国国君和我私交非常好,不如我推荐你去卫国做官吧。”

于是,这位食客来到了卫国,受到卫君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前嫌,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之间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去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我宁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孟尝君正是给这位本不可原谅的食客留了一点余地,没有因他一时的过失而斤斤计较,所以才收服了人心,最后使齐国转危为安,避免了战乱,保存了齐国的实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总是不会给人留下余地,以为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做法表面上是赢得了一时的得意,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知给自己的未来留下了隐患。因为,几乎每个人受到了排挤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你打压了别人,实际上就是为自己树敌,这样做的后果,肯定是敌人越来越多,路越来越窄。

激励人生每一天

当一个人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打倒对方时,如果有点人情味,恰当地利用手中的优势,给他人留点余地,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样既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而且多了一个可信赖的朋友。天长日久,你的朋友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做人与做事都变得容易起来。

5.做人成熟不世故,小糊涂中有大聪明

做人的成熟是人生的一种气质,而世故则是人生的一种疾病。成熟者世事洞明,敢做敢当,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世故者则游戏人生,奉行的是滑头主义和混世方略,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世故的人在交往中被人们认为是聪明,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愚蠢的表现。他们让人不敢靠近,不可靠近,如此做人肯定不会左右逢源。

做人要成熟,懂得用小糊涂隐藏大聪明。小事愚,大事明,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所谓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遇到小事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遇到大事该聪明的时候也不能含糊,一定要坚守原则,这才是做人的成熟之处。

有人看起来比较糊涂,但是,他们未必真的像表面上显露的一样。或许,在他们身上,正是隐藏着智慧之心。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儿时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性格有些内向。不太爱说话,村子里的人甚至把他看成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每次都捡那个五分的,大家便以此为乐,更认为他是连多和少都不知道的呆子。

“难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钱吗?”他的母亲有点难过地问他。

威廉说:“当然知道。只是妈妈,如果我捡了那个一角的,他们肯定不会扔钱给我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还认为威廉“愚蠢”吗?其实他就是看似愚笨,实则聪明的人。他的小糊涂里正是蕴涵着常人所没有的智慧。重新再想一下,究竟是谁聪明谁糊涂呢?

其实生活中,常常表现聪明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聪明人,同样,那些看起来糊涂的人也未必是糊涂人。

[要有成熟的做人智慧,同时要避免世故的小聪明]

做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人们也都希望自己早一点成熟起来,可往往却又无法分清成熟与世故的界限,陷于世故的泥潭。成熟与世故的距离很近,往往成熟再过一分便流于世故。所以,做人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那么,成熟与世故究竟各有哪些特点呢?

(1)成熟者真诚,而世故者虚伪

成熟者知道社会是复杂的,他们能提前做好准备。遇事自己思索,自己做主,不轻信,不盲从;与人交往,考虑周到而不失赤子之心,和朋友谈心,不虚伪、欺瞒;如果遇见不熟悉的人,“不会一下子就推心置腹”,因为这样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可以多听少谈,真正了解后才可以敞开心扉,交流思想,真诚相待。世故者由于过多地看到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因而错误地认为人世间没有真诚可言。与人做“披纱型”的交往,犹如世人披上面纱一样,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对人外热内冷,处处设防,奉行“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原则。同友相交,虚与周旋,别人的事探听尤详,自己的事讳莫如深,说给别人听的,尽是些“不着边际”的话,真心话一句也没有。

(2)成熟者坚持原则,世故者见风使舵

成熟者遇事头脑冷静,坚持原则,有主见,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的坚决不干。世故者观风向,看气候,进什么庙烧什么香,投人所好,八面玲珑,采取“墙头草”的处世方法。他同多愁善感的人交往,便把自己打扮成多愁善感的人,说话时,眼睛里有时还会泪光闪闪;同性格多疑的人交往,他又会俨然装得深沉起来,与对方一起分析别人如何有可能损人利己,奉劝对方应采取何种方法来对付;而同率直爽快的人谈话时,他又会马上变得嫉恶如仇,要为朋友打抱不平,两肋插刀;然而同随和的人在一起时,又显得老谋深算,久经风霜的样子。

(3)成熟者直面现实,世故者玩世不恭

成熟者对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做敢当,有“舍我其谁”的大丈夫气概,往往小事糊涂,大事清楚。世故者游戏人生,奉行的是滑头主义和混世主义,专搞中庸,惯于骑墙。他们遇有原则问题需要辨明时,则莫问是非曲直,要不然就是模棱两可,反正都对的话。这种人最终什么也干不成。

激励人生每一天

要想在处世中左右逢源,就需要做人的成熟。这种成熟表现出做人的睿智与深沉,懂得用小糊涂掩盖大聪明,绝不像世故者表现得浅显而张扬。要想在复杂的人性丛林中生存,成熟必不可少,但也要提醒自己,不能流于世故。

6.读懂人情世故,人生才能操控自如

俗话说“世故精通为正道,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人如果能深谙人情世故,也就掌握了生存与发展的技巧,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并自如操控多彩人生。这里所说的人情世故,并不是让你也要世故,而是让我们懂得其中的道理,参透其中的规则,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为顺畅。

张让是个很优秀的企划人才,在业界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这一年,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了一家国企工作。朋友们都为他能有这样的好运而庆幸,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可以一展所长的地方。

可是,张让在那工作了不到半年时间,就自动辞职了。这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甚至以为他疯了,那可是多少人做梦都想进去的单位呀!可是,等到张让讲明其中的原因后,大家都无语了。

原来,张让所在的企划部门有7个人,因为企划是个刚出现不久的职业,所以,即便单位里有这个部门,其中的人员也都不懂得“企划”的具体操作,张让调动过去后,其中主要的工作都是由他来操作。他也因为刚进单位,有表现一把的心思,凡事尽心尽力做好,工作成绩很显著。

然而,因为他的出色,让其他几人显得太过平凡,这几位就开始对他大肆诽谤。张让开始并没有在意,以为这些谣言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失,然而,他的想法太简单了。因为他没有读懂其中的人情世故,不懂得掩饰自己,不懂得与他人沟通与合作,没有协调与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致使他的人际关系很差。到后来,这种谣言越传越真,他觉得压力过重,只好辞职走人了。

张让的经历其实给了我们很多提示。在生活中,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在生活中培养历练。有些人并不重视人情世故,所以觉得朋友疏远,家人不亲,做事不顺畅。而读懂人情世故,就像机器上了润滑油一样,运作起来更为顺畅;容易与人合作,彼此互相协调。

[读懂人情世故,也是一种能力]

人情世故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即使你遇到不顺利,也能给别人台阶下;在坚持自己原则时,能给别人机会回旋;在维护自己立场时,不伤及别人的尊严;在拒绝别人不合理要求时,会婉转而不伤情面;懂得在不妨碍大局下,给别人最大限度的尊重;也能在耐性妥协之下,让对方配合自己的立场。人情世故之为妙,乍看不像是工作的本身,却类似于工作能力;它虽非你的行动目标,却能令你行动时游刃有余。

在生活中,人情世故常被误解为送礼、奉承、迎合等,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置人情世故于不顾,在待人接物上,显得自大,没有灵活性;甚至把人际弄得僵化、敌对,到头来是自讨苦吃。而有的人则懂得正确对待人情世故,在工作上发挥群策群力的能动性,在精神生活上也就能享有爱和情谊。

在我们身边,微妙而又巨大的人情世故其实无所不在。周围的很多人和事,都印证着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牵扯与平衡中,而且人情世故的影响力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聪明机巧、懂得人情世故之人能够凭借观察和直觉在潜规则中游刃有余,那些不懂之人难免身受其扰。

人情世故的影响力表面上相当和平,暗地里却以柔克刚,紧紧地控制着整个社会秩序和将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莫不包括于内的每一个社会分子。不懂得人情世故,即使你再有能力,也得不到完整的发挥。人情世故已然成为一种能力,一种做人做事的技巧。要想成功,你不一定非要世故,但至少要读懂它。

激励人生每一天

人情世故有时候就像无形的手,无时不在左右着一些事情的结果。它是人生的潜规则,我们看不见,但必须去遵守它。因为,不懂得人情世故,就会办事不顺利,生活不顺畅,导致个人的价值无法顺利地实现。

7.35岁前必知的七条潜规则

人生充满着美好、幸福与欢笑,同时,人生这座丛林里也充满着无数的诱惑、险诈、争斗、陷阱,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找出其中的潜规则,加以熟悉和运用,才能在危机四伏的人生中机智生存,进退自如,才能左右逢源。

(1)适者生存,做人要随时调整自己

做人如果不能适时地变通自己,那么有一天你就会被环境和时代所抛弃。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调整自己的前进方略,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精彩。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自己。如果总是固执地凭借本身的能力和变化的环境相抵抗,到最后吃苦头的还是自己。

做人就应该懂得适应环境,根据周遭局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规划,即使你是做出了成绩的大功臣,但当身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如果还沉浸其中,用自己过去的功劳做筹码,肯定是要被打倒的。做人要聪明,应该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自己本身具有的东西也要适当地加以调整。如若非要固执行事,那么,恐怕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2)做人不仅要懂得选择,更要懂得舍弃

传说东南地区的珍品,当数荆山的鹿脐最为珍贵,而且人人都想得到。荆地有个追捕鹿的人,紧紧追逐一只鹿不放,鹿被追得急了,只好把身上的脐挤出来,留在树林里。追捕的人在那里得到鹿脐,也就不再追了,鹿因此得到机会逃脱了危险。这里说的道理就是舍弃自身的小利,来保住性命。

中国有句老话: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去除那些对你是负担的东西,停止做那些你已觉得无味的事情。只有放弃才能专注,才能全力以赴。因此,做一个明智的人,既要懂得选择,还要懂得放弃,做出另一种有意义的选择,从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3)做人不能忽视细节给人的影响

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做了注脚:“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所以,做人千万不能忽略了细节,细节虽小,却在很多时候决定一件事的成功,甚至一生的成败。

做人应该注意细节,一个行为不得体的人很难在生活中有卓越的表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仅靠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左右着未来的成就。

(4)做人不能精明露骨

做人精明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希望,也是每个人尽力要做到的事情。不过,做人精明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要将精明放在心里,而不是让众人皆知。过于显露自己的精明,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后发制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左右逢源。“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令众人生厌,郁郁而终。可见,做人要多点“心眼”,不能不精明,但也不要精明过头。

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妒忌、陷害。古往今来,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大有人在。在复杂的社会中,需要遵守生活中的潜规则。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懂得隐晦的人,而绝不是随便表现精明的人。

(5)做人不能太死板

做人需要老实,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但是,做人不能为某种规则所约束,被命运牵着鼻子走,而应该懂得方圆做人,用灵活变动,配合做人的“方”,这样才能在人生中超越固定的束缚,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生活中,做人太死板,不分场合地负隅固执,明显会有负面影响。处理错综复杂的事情,灵活变通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润滑作用,可以保护自己或避免伤害别人。能真正悟透此中精髓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

一根铁棍无法撬开坚实的铁锁,一把小巧的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转,“啪”地一声就打开了。这是因为钥匙最了解铁锁的“心”。

(6)做人要能屈能伸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容易接受“伸”,而很难忍受“屈”,这是因为人们的精神难以负荷。但为了将来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忍受一时的屈辱。想想,如果当年韩信因一时的冲动,和屠夫去拼命的话,哪会有后来的成功?

能伸是做人之圆,而能屈则是做人之方。方圆结合也就意味着做人要能屈能伸,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拥有主动。诚然,任何人都愿意挺起脊梁做人。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弯腰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因为这并不是你的本意,而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生存之道,只有懂得屈伸之理,熟知人生的潜规则,才可能拥有更大的成就。

(7)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有许多满怀雄心壮志的人做人很坚强,能在一条路上顽强地走下去。但是,也有一些人因为选错了路,而又不肯回头,直到生命的终点也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的目标。一个人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有一定策略和方法。但是,当这条路再也走不下去时,就要运用“方圆”转换策略,否则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了千百倍的努力,也不会获得成功。

一个成功者,不仅要敢于梦想,敢于追求,敢于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敢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进取,还要懂得权衡利弊,熟知人生的潜规则,懂得拿得起,还要放得下。

一个人来到世间,总会遇到顺逆之境、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的。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将“戏事”与“真情”区分得十分分明。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戏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该放得下的事;能做到如此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与祸福变故,一个人岂有不会“道我赢”之理?

激励人生每一天

纵观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状,如果我们希望这条路能更好走、更平坦一些,就需要懂得做人的一些潜规则,更细致地参透做人的奥秘,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更为顺畅!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