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前言

  • 小说:《资本论》基本理论在终篇的具体化:《资本论》终篇再研究
  • 作者:陈俊明
  • 字数:1089783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23

长期以来,人们对研究《资本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上,二是更多地注意它对资本运动过程的规律和本质的研究。不言而喻,资本运动及其本质、发展趋势都是《资本论》最重要的内容,都与无产阶级的解放息息相关。所以,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长期革命实践中,《资本论》的阶级斗争理论无疑是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重要理论基础。

随着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资本论》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发现其中还包含有丰富的关于一般的经济发展的理论。任务的转变导致观念的转变,对《资本论》研究方向的转型,即在坚持原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更广的视阈来重新研究它。“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根据《资本论》来论证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党中央的倡导下,全国上下还掀起学习、研究第二卷的高潮。人们发现,《资本论》第二卷中包含的有关社会再生产的科学论述,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商品经济取向明朗化,人们开始期待着研究《资本论》第三卷的高潮掀起。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了对第三卷进行专门的研究。

在最初研究《资本论》的时候,我对它的对象和方法感到比较难以把握,这反而激起研究它们的兴趣,因而根据马克思和列宁的提示,曾在这方面多作过一些探讨,从而对《资本论》是个“艺术的整体”及“事后思索”的方法有较深入的领悟。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组合而成的,而是以思想材料的巧妙组织来表现各种过程、方面联系、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每个部分在《资本论》中都是发展变化的。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我特别重视对第三卷的研究。在我检索了关于第三卷的研究文献之后,发现人们对这一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第一、二卷,尤其是对终点末篇,与对起点开篇的研究相比,简直不成比例。如果说,对第三卷前六篇所研究的问题,学术界皆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探讨,但对最后一篇,即终篇,[1]除了有关《资本论》的《解说》、《提要》、《纲要》等等涉及全三卷的介绍性著作中有必要的介绍以及对其中个别问题有所涉及外,把它当成完整的一篇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尚无先例。这种情况既令人不安,也令人兴奋。不安的是,在对《资本论》进行广泛而深入持久的研究过程中,人们竟把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整整一座宝库搁置这么久,——至多只是对其中的个别论断有所注意,即使如此,也不是从全三卷的总体联系中来把握。——恩格斯说过:“像马克思这样的人,他的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2]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本论》整整的最后一篇却没有众多专门系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令人不安的。兴奋的是,能够有幸率先开启这座宝库的大门,发掘其宝藏,既能先品尝理论的盛宴,又能奉献于社会。

众所周知,《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表现为资产阶级财富总体的资本运动,马克思从其中的细胞即单个商品开始,最终当然要回到这个总体本身。对这个总体对象,他是从小到大逐步展开的,因此,有关这个总体的各个侧面的基本理论,也是逐步展开的。由此发现,联系终篇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资本论》的各种基本理论,从过程发展的不同侧面来理解它们的发展和具体化。结果离不开过程,过程也紧密联系着结果一样,就像一部戏剧不能只有结局,一定要有过程,完全不联系过程的生动性,就根本不能理解结局的复杂性。资本运动是不断重复和扩大的,既是结果,又是过程。所以必须结合过程来理解终点,反之亦然。

同时,我也发现,它研究的对象的社会表面运动与当代市场经济过程相距较近,这又使我们可以从新的层面来发掘这一宝库,即从它“实际提供的东西”中吸取有益的理论营养。显然,这样研究必定要与传统研究侧重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内在规定有所不同。一方面必须以特殊过程为基础,将研究拓展到一般过程,另一方面还要阐明内在规定的外化表现。《资本论》第三卷的这些方面研究虽然因为原先的任务而没有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却是《资本论》整体性研究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对它们的研究甚至可以发现马克思特有的研究范式。由此,我开始意识到,对第三卷、特别是终篇的深入研究不能再循着人们长期以来对《资本论》研究的路径亦步亦趋,而应有新的视阈和方法,尤其要从正确理解《资本论》的总体对象内外规定的统一出发,来正确理解终点范畴,并且将《资本论》前面的各个领域的研究全部与终篇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超越学术界原有研究的视阈,不再只注意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以及资本运动内在规定的揭示,而要重视马克思对这些内在规定外化的论述。根据这种理解,我将注意力集中在终篇。透过终篇详细而又结构复杂的论述,我发现终篇论述的内容比较具体,接近现实。正如马克思在开篇处所说:“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3]的确,它在研究和说明资本内在规定外化的同时,对资本的社会表面联系即市场经济也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从而揭示了许多原先未能发现的东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我越来越感到其内容博大、精深,感到其作为理论过程终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深刻远大。从其具体性与切近现实方面看,其重要性远胜于《资本论》的开篇起点。经过10年的研究,我终于在1996年将原先的系列研究整理一番,出版了《〈资本论〉终篇研究》一书。

完成终篇研究之后,我将注意力转向《资本论》的几种基本理论上。在此后的15年探索中,我完成了福建省社科基金的两个重大(重点)课题,分别研究了《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的具体化,后来又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经济行为理论研究”,也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较深入的研究。在这些课题完成且相关的专著都出版之后,经过慎思,我觉得有必要从更高的视位、更新的角度、更现实的视阈、更广泛的联系重新研究《资本论》终篇,进一步发掘《资本论》终篇及全书的宝贵思想财富。我发现,正是在终篇,马克思不仅使收入理论臻于具体化,还联系主体行为来拓展理论,并且显示了与原计划的“续编”的逻辑联系,而这些正是原先的研究所需要充实的。

本书是我于1996年出版的《〈资本论〉终篇研究》的续篇。由于前书的印数较少,再加上已过16年,读者即使看过,恐怕也已经淡忘。所以,前书已经详细分析的论点,这里也作些简单介绍,以求完整。但是,本研究主要是在近16年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对原先已经论述过的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在终篇的发展,有了更新、更广的发掘,而前书没有涉及的经济行为理论在终篇的具体化,当然要补充进来。还有,终篇与《剩余价值理论史》末篇的联系,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展,也有新的更深的理解。在联系实际方面,由于这15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在80、90年代没有突出的问题现在都突出了。因此也有必要发掘在《资本论》主要基本理论的具体化集结地即终篇所包含的宝贵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的指导意义。

要更深入地研究终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马克思曾说:《资本论》“这样一部巨大而且某些章节十分难懂的著作是需要时间才能读完和领会的”[4]。不仅这样,也只有那些有心有志、不畏劳苦愿意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真正全面地领会。由于人们缺乏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意识,也不了解马克思“深化与外化统一”的研究范式,不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其经济理论内在联系,或者缺乏耐心,或者带着面临的问题学习,或者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从中搜寻相关的论述,所以都忽视与那些问题联系不那么紧密、直接的方面。特别是由于《资本论》本身的学术性,不像教科书那样,将作者的意图明明白白地披露,如果不是有科学的方法专门地研究,一般人都不会知道《资本论》各种基本理论的重点、或者再现的对象总体,是集中在理论过程最后的。

本书主要内容有四部分:

其一,确定研究对象。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在终点处要再现具体总体,是其内在规定已经外化、颠倒表现的总体。说明马克思科学方法处理的理论对象,是经过解构和重构的,要从终篇整体的角度、从与客观对象总体的关系、从与“续篇”的逻辑关系来把握终点对象及其特性。根据《资本论》的对象和方法,这个《〈资本论〉终篇再研究》不是从《资本论》的最后一章来解释终点范畴,而是按照部分到整体的方法、抓住起点与终点关系,分析终篇各章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论证确认逻辑终点是资产阶级财富总体在社会表面上的表象——收入。

其二,分析马克思在终篇运用的特殊方法,论证他运用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在逻辑上的具体表现,主要涉及对象的性质分析、实体分析等方法。对这些方法及其作用,本书都联系终点范畴的论证、展开,而有新的阐释。《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所论述的方法正是终篇的方法。因此,本书当然也要涉及,阐明它们是如何应用的。《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批判方法贯穿全书并对理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在终篇,马克思所运用的批判方法甚至还发挥特殊的作用,它既破又立,通过对“萨伊公式”和“斯密教条”的全方位批判,逐步揭示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条件,并由此导致内在规定的外化表现。

其三,终篇论证终点范畴的过程,同时就是考察资产阶级财富总体(以19世纪中叶英国的资本运动为典型)内在规定外化为社会表象的过程,这是逐步再现对象总体的过程,因而也是充分展开研究总体对象不同方位的各种基本理论的过程。它必然研究社会总价值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因而会导致劳动价值论的具体化;它必然研究总资本与全体雇佣劳动的关系,因而会导致资本理论的具体化;它研究的对象总体表象是在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形成的,所以又会导致经济行为理论在终篇的具体化;它批判了“三位一体公式”,指出它是资产阶级学者庸俗理论的集大成,所以终篇又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具体化;因为批判是从社会表面上的收入开始并围绕收入展开、论证收入范畴的,收入作为内在规定的颠倒表现,涉及其价值实体以及包含的剩余价值不同部分的社会表象,它的分配同时又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在终篇,收入范畴的批判,同时又是劳动价值论、资本理论、经济行为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具体化。

其四,终篇再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体现其价值。终篇既是全书的总结,是“续篇”研究的出发点,又是马克思的研究目的、《资本论》价值的充分展示。终篇的研究不仅贯穿着唯物史观、辩证方法,而且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甚至提示了未来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的经济规定。所以,终篇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一个典型。对此,本研究当然要系统地深入地阐述。因为终篇是《资本论》整体理论的具体化,所以,它最切近实际过程。终篇所展示的理论,只要结合现在的具体条件,使之发生适当的、不超越其发展逻辑边界的转型,也可以指导我们当代的实际过程。这也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1]《资本论》终篇是研究逻辑终点的地方,与《资本论》第一、二卷的末篇、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各册的末篇不同。说“终篇”可以与这些末篇相区别。

[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4页。

[3]《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0页。

[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35页。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