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六章 民俗中的颜色密码

  • 小说:从颜色密码看人生命运
  • 作者:武雪
  • 字数:406945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29

自人类诞生起,老天便用魔术般的手将世界装扮得五颜六色。正因为有了颜色的存在,世界才变得如此可爱。但是由于文化、环境、习俗等的不同,导致世界各地的民俗中各有互不相同的颜色喜好,人们对颜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联想。

喜事的颜色密码

在民俗中,喜事可说是头一件了,自盘古开天劈地起,这喜事可畏数不胜数,那么喜事与颜色又有着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满族入关带给人们思想、文化、服制等方面的巨大冲击,导致了汉族服饰的日渐消亡。

现在很多人在婚礼上流行穿旗袍马褂,但这并非是传统的中国汉族冠冕服饰。传统的汉族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形式,大襟右衽、宽袍广袖是其最鲜明的特点。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

欧阳雨曦先生有篇名为《汉服婚礼服与汉族婚礼》的文章为现代人设定了一套汉服婚礼制式:

“1.颜色:中国人尤其是婚礼当然离不开红色,因此,无疑男女婚服皆应是大红色。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至于男式的好像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但秦汉有人说是黑色。其实不必看古代,要是现代婚服的话女着红男着黑也非常搭配,而且显得萧穆正统。不过按近代中国人的理念,还是男女都采用红色好,这样显得喜庆;2.样式:参照梁冠礼服的样式,基本为直裙,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比如玉佩、彩绦、络穗、蔽膝、绶佩等,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身再披红花结带即可;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红色,成为中国喜事中亘古不变的经典色,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再也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热爱红色。从新娘子颤颤的盖头,到一串串脆响的鞭炮;从龙飞凤舞的春联,到流金溢彩的灯笼……只要是与节日相关的东西,就无一例外都是红色的。连过年刚蒸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馒头上,都要点上一个红点子。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红色意味着喜庆、热闹、吉祥如意,用热烈、奔放、直率的红色是感情含蓄、风格内敛的中国人表达内心喜悦和欢乐的最佳语言。所以,千百年来,红色在中国获得了超出颜色之外的文化内涵。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就是把这种色彩语言的内涵渲染到了极致,从而轰动了西方。

红色已然成为了中国代表色,中式喜事常用的大红色被专门命名为“中国红”。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各方面都崭露头角,风劲刮全球时尚界,“中国红”作为中式服饰的“正宗”颜色更是成为许多设计师青睐的元素。

红色实在是一种有太多内涵的颜色。它浓烈而不失韵味,灵动而不失质感,它在众多的颜色中当仁不让,夺目而出,大有一泻千里的气势。

红色是激情的。它如燃烧的火焰,又如夏日的艳阳,温暖你,照耀你,激发你的热情,让你不顾一切地也置身其中。

红色又是动感的。凝滞的红色远远没有流动着的红色富有韵味。不管是舞者飞旋的裙裾,还是节日里挥动的长绸,或是风中猎猎飘扬的旗帜,又或是从孩童手里飞走的那一只氢气球……若要给它们涂上颜色,设想又有哪一种比红色更动人?红色生来就是这样的飞扬。

红色还是叛逆的。还记得早年那部盛极一时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么?片中少女安然那件标志着青春、叛逆和独立的衬衫,是多么耀眼的红。

在寒冷的冬日里,红色又是最贴心的颜色。昏暗的天空,阴冷的天气,潮湿的背景,一切都是阴郁的,又由得混杂着些许压抑与忧伤。这时,要是有一件红色的大衣出现在眼前,就像寂静里开始的一段激越的乐曲,就像幕布拉开后登台的华丽的主角,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就算是红色的帽子、围巾,手套,这些小的装扮也都像一簇小小的火苗,点亮你寂寞的眼睛,带给你无尽的暖意,慰藉你因为寒冷而稍稍落寞的心情。当冬日里遇上一个一身红衣的女子行走在人潮里,那种效果是只能用“惊艳”来形容的。自然的也会给你带来无尽的暖意吧?没有丝毫的扭捏,没有半点的犹疑,我行我素,这就是红色表达的情感。红色是冬日里的华尔兹,浪漫而温暖。

红色是纯粹的。它的纯粹不像黑色那样厚重,也不似白色那样轻浅。红色是醒目的,突出的,它和许多颜色搭配起来都美妙绝伦,红色和白色搭配倍显纯净,和黄色搭配倍显鲜艳,和黑色搭配则像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就算和同样醒目却相差甚远的绿色搭配,只要用得恰当,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

在我国的民俗中,素有“红白喜事”之说,这红喜自然就是前面所说的结婚等一些欢乐的事。而白喜则指丧礼,中国的“白喜”,顾名思义就是以白色为主原色的。自古以来,我国的丧礼就是用成片的白来渲染悲伤、庄重、肃穆,又显纯净以示对死者的敬重。

节日的颜色密码

在中国,每年的大年三十过春节。春节做为中国所有节日的老大,用热闹的“中国红”来表达可是当仁不让的,春节里贴窗花、贴春联、放鞭炮、红红火火,一片祥和。

在民间,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在民间,艺人们仅凭一双手就让一张普通的红纸变得千姿百态,美丽的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美好向往和祝愿,一些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了”、“福气到了”。在民间,还有些人将“福”字做成寿星、寿桃等各种图案的。

春联又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规定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畅想未来,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对来年许下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元宵节正月十五,主打色是白色,最能体现的就是白色的元宵。元宵节是在春节之后来年的开春节,中国自古百善孝为先,总会在自己享受时不忘祖先。在南北朝时,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鼓。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鼓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的“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酌中志》中记载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滴粉元宵远近驰名。

《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仅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粱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所谓柱花白糖、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猪馅,可以做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达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

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白色的元宵盛入一个透明容器里,洒上一勺糖,晶莹惕透,吃一口唇齿留香。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最重要的讲究禁火、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畅想未来、感受春天清新气息、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口,轿马后挂堵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声、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松树一般苍萃的绿可以说是清明当之无愧的颜色。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同小异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屈原是人民心中的爱国英雄,因此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还是坚持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棕色,粽子的外衣,端午不可或缺的颜色。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满眼的金色是这个节日的颜色。相传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每年腊月初八就吃粥以做纪念,于是“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据传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还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留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礼仪的颜色密码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无论从哪一方面,中国都尽显泱泱大国之风范。

黑色

黑色象征权力、有股神秘气质,难以捉摸。

当你需要极度权威、表现专业、展现品味、又不想引人注目或者又想专心处理事情时,例如高级主管的日常穿着、主持演示文稿、在公开场合演讲、写企划案、创作、从事跟“美”、“设计”有关的工作时,可以穿黑色。黑色为大多数主管或白领专业人士所喜爱。

灰色

灰色象征诚恳、沉稳、考究。灰色中的铁灰、炭灰、暗灰,在无形中散发出智能、成功、强烈权威等讯息;中灰与淡灰色则带有哲学家的沉静。

当灰色服饰质感不佳时,整个人看起来就会黯淡无光、没精神,甚至造成邋遢、不干净的错觉。因此,选择灰色服饰时一定要选择优质面料。灰色在权威中带着精确,特别受金融业人士喜爱;当你需要表现智能、成功、权威、诚恳、认真、沉稳等场合时,不防穿着灰色衣服现身。

白色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善良、信任与开放;但如果身上白色面积太大,就会给人疏离、梦幻之感。当你想让人有干净俐落的感觉时,可穿白色上衣,像基本款的白就是白领族的必备礼仪服装。

深蓝色

海军蓝(深蓝色)象征权威、保守、中规中矩与务实。穿着海军蓝时,配色的技巧一定要拿捏好,否则会给人呆板、没创意、缺乏趣味的印象。

海军蓝适合具执行力的强调一板一眼的专业人士。在参加商务会议、记者会、提案演示文稿、到企业文化较保守的公司面试、或讲演严肃或传统主题希望别人认真听你说话、表现专业权威时,不妨也穿深蓝色衬衫。

褐色、棕色、咖啡色

褐色、棕色、咖啡色系典雅中蕴含安定、沉静、平和、亲切等意象,搭配好就能给人情绪稳定、容易相处的感觉,否则就会让人感到沉闷、单调、老气、缺乏活力。当参加部门会议或午餐汇报、募款、做问卷调查,当不想招摇或引人注目或需要表现友善亲切时,褐色、棕色、咖啡色系是很好的选择。

红色

红色象征热情、性感、权威、自信,这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全然的自我、全然的自信、全然的要别人注意你。有时候红色给人血腥、暴力、嫉妒、控制的印象,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谈判或协商等情况则不宜穿红色,若能预期有火爆场面时,也要避免穿红色;如果想要在大型场合中展现自信与权威时,则可以让红色服装助你一臂之力。

粉红色

粉红象征温柔、甜美、浪漫、没有压力,可以软化攻击、安抚浮躁,女性的柔美尽在其中。

比粉红色更深一点的桃红色则象征着女性化的热情,比起粉红色的浪漫,桃红色是更为洒脱、大方的色彩。在需要权威的场合,粉红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就算要穿也需要与其他较具权威感的色彩做搭配。而桃红色的艳丽则很容易把人淹没,也不宜大面积使用。

在要和女性谈公事、需要源源不绝的创意、安慰别人和从事咨询工作时,粉红色都是很好的选择。

橙色

橙色给人亲切、坦率、开朗、健康的感觉,有母爱的温馨。介于橙色和粉红色之间的粉橘色,是浪漫中带着成熟的色彩,让人感到舒适、放心。但如果搭配俗气就会给人婆婆妈妈的感觉。

在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需要阳光般的温情时,橙色是最适合的色彩之一。

黄色

黄色是相当明亮的颜色,能刺激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区域,有警告的效果,所以雨具、雨衣多半是黄色。艳黄色象征信心、聪明、希望;淡黄色显得天真、浪漫、娇嫩。艳黄色有不稳定、招摇,甚至挑衅的意味,不适合在任何可能引起冲突的场合穿着。

黄色只适合在快乐的场合穿着,譬如生日会、同学会中,或是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之时。

绿色

绿色给人无限的安全感受,在人际关系的协调上可以占较重的份量。绿色象征自由和平、新鲜舒适;黄绿色则给人一种清新、有活力、快乐的感觉;明度较低的草绿、墨绿、橄榄绿则给人沉稳、知性的印象。

绿色有时又暗示了隐藏、被动,一不小心就会穿出没有创意、出世的感觉,容易在团体中失去参与感,所以在搭配上需要与其他色彩来调和。绿色是参加环保、动物保护活动、休闲活动最适合的颜色。

蓝色

蓝色是兼具灵性知性的色彩,色彩心理学的测试发现,几乎没有人对蓝色反感。像天空一样明亮的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暗沉的蓝,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正蓝、宝蓝,意味着在热情中带着坚定与智能;淡蓝、粉蓝则可以让自己和对方完全放松。

蓝色在美术设计上,是应用度最广的颜色;在穿着上,也是最没有禁忌的颜色,只要是适合你“皮肤色彩属性”的蓝色,并且搭配得宜,都可以放心穿着。要想使心情平静时、需要思考时、与人谈判或协商时、想要对方听你讲话时,都适合穿蓝色。

紫色

紫色优雅、浪漫,并且具有哲学家气质的颜色。紫色的光波最短,在自然界中很少出现,所以被引申为象征高贵的色彩。淡紫色的浪漫,不同于粉红,像是隔着一层薄纱,带有高贵、神秘、高不可攀的感觉;而深紫色、艳紫色则是魅力十足、有点狂野又难以探测的华丽浪漫。

如果不考虑时间、场合或面对的人,穿着紫色就可能会造成高傲、矫揉造作、轻挑的错觉。当你想要与众不同,或想要表现浪漫中带着神秘感的时候,可以穿紫色服饰。

民间艺术的颜色密码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传世作品有刺绣底样、扇面装饰、窗花等。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如今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剪纸有其悠久的历史

剪纸的主要材料是纸。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自然在纸发明之前,还没有真正的剪纸。但用其他质地较薄的材料用于剪刻镂花,却在发明纸之前就已经出现,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还是在有纸以后的。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方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

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但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到宋代就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较为多见的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宋代皮影盛行,也有用纸制作皮影的,称为“纸窗影子”。直到现在,某些地区仍有类似皮影风格的剪纸,可见这两种相近的艺术形式相互间的影响和汇流。明清剪纸风格趋向精细秀丽,俗中求雅。

剪纸只是应民情风俗的需要而存在,其材料不易保存。因此,很少有真正代表不同历史时期面貌的作品传世。只能从历代的典籍记载和文人的字行里寻到痕迹,例如:

“楼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唐·李商隐《人日》)

“吴越践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五代《武林梵志》)

“嘉靖中制夹纱灯,刻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罩色,熔蜡徐染,用轻绍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明《苏州府志》)

“石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柳,罔不入神……”(清《保定府志》)

在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中,色彩热烈耀眼的“中国红”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图案在一张张普通的红纸上活灵活现,无论在新婚的房间里还是春节时的窗户上,贴上几张剪纸,尽显喜庆与祥和。

皮影的光影变幻

在我国的民间艺术中,皮影是流传广泛并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戏利用光和影的原理,在白色幕布上投下黑色造形,用几抹黑影演绎百态人生。它把戏剧、音乐、美术、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合为一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说的是皮影戏;“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还是皮影戏。

千余年来,七彩的皮影艺术为中华大地的儿女增添了无数节日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的祈盼和对未来不尽的向往,成为历代人民的精神食粮。

中国的皮影也是最早走出国门、闯入世界的一种艺术,它自13世纪传入亚欧各国至今,一直受到外国人的喜爱。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歌德用皮影戏来庆贺自己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已。在土耳其,至今还盛行着皮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

在我国有众多的皮影流派,而将我国皮影艺术推向了高峰的是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的出现。

关于皮影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出自于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而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这一传说在《史记·孝武本纪》、《前汉书·李夫人传》等书中都有类似记载。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说:“古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但这只是前人的推断。宋人《明道杂志》中载“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泪下,嘱弄者且缓之……”这是史载最早的文字,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影戏源于宋代。

皮影研究专家魏力群教授在剖析影戏演出的内容、形象、手段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后认为,皮影戏是在民间百戏繁荣的影响下,借鉴木偶戏和影子游戏的表演形式,采俗语的内容为演出底本,以剪纸人物为傀儡造型,借光树影于窗上进行表演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少数民族的颜色密码

少数民族是我们对汉族之外的人数不多但极具特色的民族的统称,作为大家族中的成员,他们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色彩文化,他们都用自己民族的颜色演绎着民族的文化。下面我们就选择几个民族作为代表。

壮族选择了青黑作为民族色

壮族以青黑为自己的颜色,壮族男子穿着一般,妇女装束却很有特色。在荔波、独山一带,壮家妇女服饰与邻近广西壮族相似,身前挂蓝色围兜,扎刺绣素花腰带,从江、黎平等地的壮家妇女装束,则别具一格。

壮族的服饰都无一例外选择青黑搭配,他们选择了青黑作为民族色。

傣族讲究协调的服装色彩

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因此傣族选择那些清新、自然,给人清凉感觉的颜色,以减轻气候的湿热。

傣族服饰不仅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傣族服饰讲究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结发于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彝族选择了黑色和蓝色作为民族色

彝族的服饰男女服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在双江,彝族男子上衣为右开襟、带纽绊、无领半长衫,长袖,衣脚至膝,下摆、衣襟包布镶边。裤为大筒长裤。女子上衣先为左开襟,后改为右开襟,低领短衫,着长统裙,腰束黑色棉布桃花腰带。足穿翘头绣花布鞋。妇女多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以铜、银、铝制作。在凤庆,不论男女,服色均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头缠长达几米的包头,上衣无领,右开襟,裤较短。裢腿肥大,长约1尺5寸左右,无裤腰,乍看如裙。

布依族的民族色是蓝色,沉静独立的颜色

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服饰多用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服饰和汉族服饰没有什么差别。妇女服饰则多种多样,镇宁、关岭、普定、六盘水一带是保存布依族最古老服饰的地区,妇女着大襟短衣,领口、盘肩、衣袖和衣脚边沿,皆用织锦和蜡染各色几何图案镶制。下穿百褶长裙,用白底蓝色蜡染花布缝成,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的主要要点。

他们的服饰也大多选择这种沉静的蓝,再配以其他颜色,增添一些丰富的色调。只有老年人为了庄重,才用赫红布作裙身,上面再接一段蜡染花布。每位妇女通常有十几套。

佤族的民族色是带有神秘气质的黑色

源于我国古代的“百濮”族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山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称这一片山区为“阿佤山”。

佤族自古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用黑色布料,用红色作为装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传统的佤族服饰均由妇女自己纺布缝制,各地的服饰细部有所不同,但总体风格大致相同。

德昂族把白色作为他们的民族色

德昂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居住在缅甸境内,我国的德昂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其余散居于临沧、思茅、保山等地。

德昂族的人民把最本原的颜色——白色作为他们的民族色,这一崇尚可以从他们的传统婚礼上捕捉到些许特点,德昂族人民他们认为缠戴包头是成年男子庄严而神圣的事情,所以在传统婚礼上要举行隆重的取戴包头仪式。

仪式一般在婚礼的第三天举行,这一天,一对新人在歌手们的簇拥下,返回新娘家领取包头,走到新娘家大门口时,男媒人就会拿出洁白的包头,放在祭盘上,然后唱起悦耳的“对歌调”:“新郎咋个不露头,莫非是看不起我们的破竹楼?嫌我们织不起花枕头?”歌手对答道:“新郎不露头,是他怕害羞。只要把洁白的包头交到手,他一定拿它紧紧裹着头。哪个敢抢它,就尝到长刀的锋刃……”伴着优美的歌声,新娘要在媒婆的陪同下向父母、亲属、宾客等敬拜、赠送礼物。赠礼仪式进行到尾声时,新娘家一位长者,就会把包头缠系在新郎头上,以此来祝贺新婚夫妇,预祝他们和睦相处、万事顺心。

德昂族人民也很喜爱一些鲜艳的色彩。在德昂族的配饰中,五色绒球是别具特色。先用一小缕毛线扎成球形,再染成红、黄、绿等色制作而成,在男子包头布的两端、姑娘的项圈上、男女挂包的四周都会钉上它们。青年男子也会在胸前挂上一串五色绒球,姑娘们则在衣领之外挂上,如同数十朵鲜花盛开在她们的胸前和颈项间,光彩照人,别有风味。

德昂族男女全身随处可见的五色榕球饰,德昂族妇女会在腰部装饰“腰箍”,她们的腰箍多用藤篾或竹篾制成,宽窄粗细不一,把腰箍漆成红、黑、黄、绿等颜色。行走时,腰箍随着双脚的移动而伸缩弹动,叮叮作响,成年的姑娘腰部均佩带腰箍,它的多少一般与岁数有关,腰箍也是成年女子年龄的表示。腰箍还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信物,在青年男女交往中,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都会费尽心思,精心制作各种有动植物花纹图案的美丽腰箍送给心上人佩带。

关于腰箍还有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德昂族祖先是长自葫芦中。当初从葫芦里出来的人都长的一模一样,分不出彼此,姑娘们出了葫芦就满天乱飞,四处玩耍不愿意跟男人一起生活。

后来,就有一位神仙把他们的面貌区分开,男人们又将藤篾腰箍拴在姑娘的腰上,从此,姑娘们就再也飞不动了。都安心做起主妇了,到后来腰箍就变成了妇女们的美丽饰品,流传至今。

腰箍来源的传说,是德昂族人民对古代生活的神话解释,也是德昂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为父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一步步淡化,而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喜好,腰箍也就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

德昂族妇女也像很多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欢穿筒裙,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不及踝骨,新颖大方,鲜艳夺目。

民间传说德昂族妇女筒裙的纹饰与其先民崇拜龙和大鸟的图腾关系密切。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也有很大差异,“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德昂族又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反映了德昂族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美好生活的希望。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