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九章 破解身体语言

  • 小说:别对我说谎:FBI教你破解语言密码
  • 作者:【美】乔·纳瓦罗约翰·谢弗尔
  • 字数:169048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35

大约60%~80%的人际沟通是通过非言语沟通完成的,因此,能够读懂人的非言语行为对于沟通至关重要。讯问嫌疑人时,调查人员常常会忽视被调查者的行为所泄漏出的信息,要不就是分析单一的现象,而不是观察整体的非言语行为。当调查者的文化背景与证人或嫌疑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时,很容易出现非言语沟通的误解。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建立基准行为至关重要。

空间关系学

“空间关系学”这一术语是196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的,用以区分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的亲疏远近。每个人自在的私密空间距离因文化和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通常是一个人周边十八英寸到三十五英寸(约四十五至九十厘米)的距离范围。在约谈过程中,调查者应找出对方的空间距离标准。

侵犯私人空间会给对方造成压力,即使这种打扰是无意识的,也会让被约谈者对调查产生对抗。但如果你想给对方造成压力,加重现场的紧张气氛,可以与整体的约谈战略结合使用。

坐姿在椅子上伸展胳膊或在自己的周围放置物品,显示这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从容和优越感的表现。将手放在臀部,肘部伸出(双手叉腰),或者双腿分开站立,都是在显示领地的动作。

整个人缩进椅子或者采取胎儿般的姿势,标志着信心减弱和退缩;双臂抱膝同样表明了不安和退缩。

站姿站姿可以表现出权威或从属、对抗或合作、冷漠或关注、烦躁不安或悠然自得,所以要小心你传达出的信息。双腿分开意味着开放及占据支配地位;而双脚足踝相碰是封闭的站姿,代表着服从。你占据的空间越大,被约谈者的抗拒就可能会越强烈。

凝视凝视他人的方式及时间长短能够显示出从属关系、地位高低甚至是恐吓威胁。凝视的时间越长,所显示的支配意味就越强。目光投向地面则是从属和服从的象征。

用凝视建立权威

为了传递支配地位的信息,即使当其他调查员讲话的时候,你也应继续凝视被约谈者,这样会给被约谈者传送强有力的信息。

如果当其他调查员讲话时你的眼神就移开了,等问讯停止时再转而注视被约谈者,这样传送的信息虽然依然有效,但力度较弱。因此你可以根据你希望给被约谈者造成的压力大小来选择你凝视对方的方式。

非言语行为

非言语行为可以展示出一个人的活力、激情和能力,同时也可以显示出这个人冷淡、身患疾病、不称职,甚至更糟的缺点。而说谎者的手、手指、脚和腿的动作会无意识减少。

穿着打扮慎选服装可以让约谈变得正式或轻松。根据不同的约谈目标,衣着也可帮助营造双方的关系。如果嫌疑人身着深蓝色西装、白衬衫加上低调的领带,表现出成功、干练、甚至诚实的形象。反之,身着深色衣服的嫌犯,特别是黑色,会让人产生挑衅好斗的印象,看起来也更像罪犯的样子。

象征符号服装、佩戴的饰品、纹身和其他符号都会显示出一个人的世界观,以及他希望世人如何看待他。符号和标记也可以表明一个人的背景和信仰,以及遵循社会风俗的程度。

眼睛眼睛往往能透露出大脑在处理信息、进行内在的对话、回忆、编造答案或进行集中思考时的状态。当被约谈者回答平常的问题时,眼睛的反应应当是正常的。当提出敏感、尖锐等关键问题时,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睛,与其正常反应做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差异。

阻断视线阻断视线的动作,如将手臂交叉抱在胸前,都表现出回避的心态。当人们不喜欢他们听到的内容时,会选择闭上眼睛,好像这样做就能隔绝不想听的东西似的。闭上眼睛后还会出现用手指抚摸眼睛的动作,仿佛是在进一步隔绝所听到的内容。调查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潜意识动作,判断对方是否表示出反感的意图,一旦嫌疑人闭上眼睛就意味着调查者提出的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厌烦。

眼皮眨动当一些人情绪变得沮丧,或者不喜欢所听到的内容时,他们的眼皮会快速地眨动,反映出惊恐或受挫的情绪。眼皮的眨动是非常准确、即时的压力信号。

翻白眼有些人会翻白眼,用来表达他们的怀疑或轻蔑。

咬嘴唇用力咬嘴唇的动作代表着紧张的情绪,如果咬嘴唇的动作轻柔,表示准备开口,调查者应停下来询问嫌疑人是否有话要说,根据经验,这时候嫌疑人通常会有话要说。

嘴角颤动嘴角颤动是紧张或压力的信号。

清喉咙说谎者有时会清喉咙。对抗和逃避都可能会清喉咙。

摸脸多年以来,摸脸都与欺骗手段有关。但有证据表明,诚实的人和不诚实的人在沟通过程中都会摸脸,所以必须要连同其他非言语行为一起来评估摸脸是否表示说谎。

触摸颈部触摸颈部通常表示遇到令人烦恼和忧虑的事情。在被问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欺骗意图明显的嫌疑人就经常摸自己的脖子。

手抵下巴手摸面颊或者手抵下巴的姿势,都代表着这个人正在评估计算;手托着下巴的姿势则暗示这个人现在比较无聊或疲倦。

碰触胸膛说话时手放在胸膛上,显示说话者对正在说的话非常投入。这个动作通常也代表这个人在说实话。

锁骨锁骨是人体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当说谎者感觉到有威胁时,他们会试图遮住锁骨,来保护自己免受真实的威胁或想象中的威胁。

掌心向上手掌掌心向上的姿势一般表示开诚布公的态度,意为“我没有什么可隐藏的”。这个动作大多代表诚实。

手指交错十指交错、双手紧握,这是一种表示受挫的姿势。当人坐着时,手指交错的姿势有两种形式:一是胳膊肘撑在桌子上,双手抬高到面前;二是双手放在桌子上。当人站着时,交叉的手指通常垂在人的身体前方。总之,交叉的手指放得越高,代表人的情绪越消极。

似笑非笑似笑非笑代表着压力,在说谎欺骗时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表情。

手臂横在胸前单手或双手手臂横抱在胸前,标志着不安和退缩,这个动作常伴随着转身拉开距离或双脚朝向出口。

双手放在扶手上身体前倾,双手握住扶手,表示想要离开或觉得不安。

使用手势的频率说真话的人倾向于用手势来描述所说的话,而说谎者不可能用手势演示他们所说的话,因为他们没有做过自己所描述的事情。

平息争端的手势平息争端的手势,包括用手抚摸头发、面孔、嘴唇、脖子、大腿,或是触碰身体的其他部分。说谎者会使用平息争端的手势好使自己平静下来。

修饰仪容约谈中嫌疑人出现修饰打扮的动作,例如从衣服上捡起线头,是漠不关心或轻蔑无礼的表现。

双腿交叉双腿交叉是阻隔的姿势,表示内心的不安。当交叉的腿开始做向前踢的动作时,表示对方不喜欢这类话题。

双脚的指向被约谈者如果感觉自在,他们的脚会朝向调查者;若是被约谈者的脚尖朝着出口,则可能表示被约谈者感到不安。

抖腿人抖动双腿可能代表压力或紧张、不适、焦虑,可能有想要离开的意愿。

塔状手塔状手(双手指尖相触,形成像教堂尖塔的形状)代表自信,有时还有傲慢的意味。被约谈者有时也将塔状手作为阻隔屏障:双手紧握,不偏不倚地放在约谈双方之间。将塔状手作为阻隔方式,对调查员而言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强调的姿势对抗地心引力的姿势,如翘起脚尖或挑起眉毛,是明显的强调的姿势。说谎者很少使用这类姿势,因为他们往往言不由衷;而说实话的人却通常会使用明确的强调的姿势。

身体倾斜的角度人们的身体会倾向于那些令他们感到舒服的人。如果感觉到不安,人们会远离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人,或者将身体转向出口。

第一反应至关重要

对于提问引发的焦虑,说谎者通常会在听到问题的第一秒内,就泄露其真实的反应,所以第一反应至关重要,因为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调查者可以观察到嫌疑人的真实感情和反应的机会。第一反应是有效的,特别适用于在交通指挥台执勤的民警,当看到司机的时候,交警的最初印象通常是正确的。

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是指大脑在专注思索一个问题、结果或记忆时,会自动排斥其他思维。如果他在被问到关键的问题之后,脸色突然大变,就表明对方产生了认知负荷,迫使他需要深入思考。嫌疑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说“麻烦再重复一下”之类的话,借以转移注意力,从而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检测欺骗的言语线索

说谎者显然知道事实的真相,但却必须将真相进行改编,让自己的说法听起来诚实可信。所以他们说辞很多,犹犹豫豫,而且容易出错,音调偏高,回答之前停顿较久,说话当中暂停、踌躇的频率较高。

诚实的人因为不需要多余的时间更改事实,因此回答相同问题所需要的时间自然比说谎者短。说谎者回答问题前会犹豫再三,以便重新组合出意思相反的说辞,同时还必须确定如何表达,并且要判断别人的反应。此外,说谎者还必须给所说的内容配上适当的情绪,但这个步骤经常被调查员忽略。

说服或传达,讲话方式各不同说谎者想方设法让其他人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而说实话的人只不过是在描述事实。当诚实的人被指控是在说假话时,他们会倾向于攻击,而当说谎者面临说假话的指控时,他们则是倾向于防御。说谎者有意大声说话,就是期望调查者相信他捏造的事实。

调查者要做一个怀疑论者当说谎者遭受怀疑时,会以为他们的供述缺乏可信度,因此,说谎者就会更加努力地试图说服调查者,让调查者相信他的陈述是真实的。说谎者越是努力尝试操纵调查者,犯的错误就会越多。不过,通过足够的专业训练,说谎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也能模仿得类似于说真话的人。

发出鼓励和制止的讯号看到被约谈者的表现符合你的期待,你要以正面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方式予以鼓励。如果对方配合,你要在谈话中增加鼓励性的动作,例如点头、微笑,同时把身体靠向对方。

如果被约谈者的表现令你失望,应以负面的言语及非言语的方式加以制止。例如如果他不愿配合,你可以板起脸,同时身体往后靠,拉开与对方的距离。假如还想传达更强烈的信号,你应该选择双手抱胸或双腿交叉。

编造解释需要时间编造一个谎言最快捷、最简便的方法,是将一个肯定的语句转变成否定的语句。比如调查者问:“是你偷的那笔钱?”嫌疑人会将回答转换成否定的语句:“不,我没有偷钱。”真正有罪的人会回答迅速,以避免因为拖延回答给人造成欺骗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情况是:说谎者可能会立即回答“是”或”不是”,但随后的解释却很慢,因为他需要时间编造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

注意时态的改变改变动词时态暗示着欺骗。当一个人说实话时,他回想过去的事件,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过去式。而说谎者必须编造谎言更改发生在过去的真相,如此一来,说谎者要在他的头脑里用现在时编造成过去时的事件,明明是现在想的,却要用过去式说出来,是为了显得真实。大部分的时间,说谎者都能成功转换,但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调查者应仔细聆听时态的变化,因为时态可能泄露出是现在想象出来的虚构事件,而不是过去实际发生的事件。

另一种理论认为说谎者使用现在时,是想把约谈的焦点集中在现在,他们希望回避过去。因为关注现在,嫌疑人自然会很少使用过去式。在以下案例中,店员在陈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将“数”、“看”、“放”这三个动词的时态误用为现在时,极大地显露了他欺骗的可能性。

过去还是现在

一个涉嫌盗窃商店物品的店员说:“大约10点钟,我关闭了(closed,过去时)收银机。然后把抽屉拿到(took,过去时)后面的房间数(count,现在时)钱。我看(see,现在时)到有六张百元钞票,就把这些钞票放(place,现在时)入钱袋里。我封好(sealed,过去时)了钱袋,并把它扔进(dropped,过去时)了保险箱中,然后回家。”这段叙述当中,店员一开始用过去式表达,后来却改为现在式,而这可能就是偷窃行为发生的时候。

说谎者喜欢用被动语态说谎的人会比说实话的人更频繁地使用被动语态。主动语态强调的是主语,被动语态会让人觉得主语是在实施,不一定是主谋。例如:“在一起抢劫案中,约翰杀死了银行的出纳员。”换成被动语态便成了:“银行出纳员被约翰杀害。”银行出纳员成为约翰动作的对象,这里强调的是银行出纳员,而不是约翰。

被动表达从心理角度来讲,能使嫌疑人远离案件中的行为。

被动语态的另一种解释

被动语态的使用并不总是表示欺骗。例如有人发现约翰在家中被害。警察与他的妻子沟通时,他的妻子说:“约翰被人打死了。”使用被动语态可能表示约翰的妻子想开脱自己,因为她摆脱不了与这起案件的关系。但也可能她避而不谈约翰的死亡,是因为她爱他,想要远离情感上的痛苦。

介词用得少代表欺骗说谎的人很少使用介词或介词短语。因为使用介词需要更多的认知过程,所以说谎者会倾向于使用不那么复杂的语法结构。(编者注:这一条主要适用于母语为英语的证人或嫌疑人。)

“一个女人”VS.“那个女人”不定冠词“一个”指的是不特定的人、场所或物品(如一辆车、一把枪、一个人)。如果说的是“一个女人”,表示说话者并不认识那个女人。定冠词如“这个”(或“那个”)是指说话者知道特定的人、地或物。如果说话者说的是“这个女人”,表示他认识这个女人。冠词如何使用,在调查性侵犯案件中相当重要。“一个男人强暴我”和“那个男人强暴我”两种说法大不相同。第一种说法中,受害者并不认识那个男人;第二种说法中,那位女性以前认识那个男人,可能关系疏远;要不就是从认识到发生性侵犯中间相隔了一段时间。

冠词有时候也透露出单复数的信息。“我从车子里拿出一把枪”,这样的说法代表车子里不止一把枪;相反,“我从车子里抓出那把枪”则表示车子里只有一把枪。

代词代词是一个帮助确认真相或揭露欺骗行径的功能强大的工具。

(1)“我们”

代词“我们”透露彼此的关系。例如在一起强奸案中,受害者写道:“我们走进了巷子,在那里他强奸了我。”“我们”表明受害者是自愿与被指控的强奸犯走进巷子里的,这意味着受害者可能认识这个人。

代词“我们”还可以判断关系的程度。例如一位嫌疑人写道:“玛丽和我走进饭店吃午餐,吃完午饭后,我们回去工作。”两人可能是单独进入饭店的,但他们却是一起离开饭店的。这句话表明在饭店发生了某些事情,让嫌疑人感觉到他与玛丽的关系更密切了。

(2)“我的”

代词“我的”标志着拥有、持有。虚伪的人在说到与犯罪工具或犯罪行为有关的事情时很少使用这个词。例如在对一次间谍活动的调查中,嫌疑人说:“我从衣箱里拿出我的收音机、我的磁带播放机、我的磁带和掌上电脑。”嫌疑人不说“我的掌上电脑”是为了使自己摆脱和掌上电脑的关系。基于这个观察,调查者由此推测发现了嫌疑人非法下载了机密信息保存到掌上电脑上的事实,于是对方只能俯首认罪。

叹词诚实的人使用叹词(例如,“哦”、“是啊”或者“很好”),代表突然冒出的想法或回想起很久以前的事情。虚伪的人使用叹词,是为了给他们自己争取时间去思考如何回答问题,或者编造一个可接受的答案。

间接回答通常表示说谎说谎者通常对直接的问题作间接的回答,例如“我的母亲教我永远说实话”、“我不是撒谎的人”、“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我永远不会做这种事”或者“我是一个信仰虔诚的人”等类似的语句。如果对方说“这是完美的坦率……”、“要诚实……”、“这是完全真实的……”或者“我总是在说实话”,往往就意味着欺骗。

话语中断暗示说谎当嫌疑人中断讲话时,使用“嗯”、“啊”、“哦”等叹词,却没有任何合理的解释,也不是正常的说话方式,那么,嫌疑人很可能就是在撒谎。

音调一般情况下,说谎者在进行欺骗时会提高音调。但是,个别说谎者在说谎时也会降低音调。最好的方法是观察嫌疑人的声音变化,在谈话之初就大概摸索出嫌疑人平常的说话音调,以此作为标准,衡量他的音调变化。

不断解释细节诚实的人会比说谎者提供更多的细节,细节应与他所谈论的事件有关,不会和无关的信息相混淆。如果话中混入过多无关信息,则意味着欺骗。

负面信息诚实的人在他们的故事中会讲述积极的信息,也会讲述负面信息,说谎者很少会谈到负面的信息。

跳跃式说法有些说谎者宁可隐瞒事实,也不愿另外杜撰虚构的故事。因为隐瞒事实,只需要避开有罪的部分,其他的都是实话。因此到了紧要关头,说谎者会使用“跳跃式说法”含糊地越过想隐瞒的内容,跳过敏感的范围,然后又继续说实话。调查员如果听到跳跃式说法,应该警觉其中是否有遗漏的信息,或对方是否有意隐瞒。

常用的跳跃式说法包括:“我不记得……”、“我所知道的就是……”、“不久之后……”、“没多久……”、“后来……”、“在那之后……”、“虽然……”、“即使……”、“当时……”、“此外……”、“结果……”、“最后……”、“不过……”、“在那之前……”。

下面是一个跳跃式说法的例子。

一名学生被怀疑在第一节课下课时从老师办公室拿了二十美元。她被要求写了一篇笔录记述她的活动,从她进入大楼时写起,到第一节课下课时结束。以下是她的陈述:

上午7点45分我和詹娜来到学校。我走进了教室,把我的书包放进书桌里,詹娜和我出去喝了咖啡。回到教室,我坐在自己的位置。8点50分我们下课,詹娜和我去了卫生间。之后,我回到教室,而詹娜仍然在卫生间。不久她就回到了教室。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等待上后面的课。

叙事中的关键时刻是在第一节课下课后。对这段时间,叙事者是这样说的:“8点50分我们下课,詹娜和我去了卫生间。之后,我回到教室,而詹娜仍然在卫生间。不久她就回到了教室。”这名学生使用了跳跃式说法——“之后”,来创建信息间距,这个信息间距是从她去卫生间的时间开始,到她回到教室的时间结束。在这名学生的叙述中,这一信息间距包括了她走到老师办公室的时间,也就是她偷窃二十美元的时间。

调查后,学生承认偷了钱。除使用跳跃式说法之外,这名学生还误导了读者。因为本来要求这名学生提供她个人的活动,而不是詹娜的活动,而她的记述重点却是詹娜的活动。

使用了跳跃式说法并不一定就表示嫌疑人在撒谎。说谎者和说实话的人都会使用跳跃式说法。跳跃式说法造成了信息的丢失,调查员必须要作出判断,看是否缺失了具有价值的信息。缺少关键时刻的信息就必须要追问下去。

自发性否定当人们回答问题时,应该描述他们所做过的事,而不是相反。使用“自发性否定”说明进行欺骗的可能性较大。自发性否定不同于直接的否定,例如问:“你抢劫银行了吗?”说谎的人和说实话的人都会回答:“我没有。”自发性否定用在回答问题时,尤其当“自发式否定”和“跳跃式陈述”一起出现时,很可能表示对方在说谎。

情景模仿:自发式否定

调查者:你到美国已经八个月了,你一定去过不少地方吧?

嫌疑人:是的,我去了加利福尼亚州、犹他州和得克萨斯州,但我从未到过纽约。

使用自发性否定——“从未到过纽约”表明嫌疑人实际上到过纽约的可能性很大。有47个州嫌疑人都没有去,但他却只提到了纽约,这就很说明问题。所以说,使用自发性否定表明欺骗的可能性很大。

说谎者的拖延战术重复问题

说谎者通常会下意识地要求调查人员再次重复问题,而坦诚直率的对话是用不着的。重复问题为嫌疑人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去编造一个合乎情理的答案。

拖延用语

以下的回答让说谎者有更多时间构思答案:“这要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听来的?”、“这是个好问题。”、“你的消息从哪儿来的?”、“你可以说得更具体一点吗?”以及“呃,这不是‘对’或‘不对’这么简单。”

不给骨头,只给饼干

嫌疑人通常只向调查人员供认很少部分案情,包括有限的犯罪信息,让调查员以为嫌疑人已经完全招供。调查者应进行进一步审讯,再判断嫌疑人供认部分案情是不是为了掩饰他参与的程度。

假装失忆

人们会忘记日常生活的琐事,但很少忘记重大的事件。“我不记得了”、“我想不起来”、“不在我所记忆的范围内”之类的回答,就有欺骗的可能性。因为一个人如果真的不记得,想不起来某件事,势必得先回想一下。诚实的人通常会回答“我不知道”。

测试真相

避谈处罚审讯时询问嫌疑人:“你认为犯下这起罪行的人应该得到什么样的处罚?”如果嫌疑人含糊其辞,淡化罪犯的行为,或建议轻判,那么你就可以对他产生合理的怀疑。

排除法警方可以多找来几个人或用照片让证人指认,证人说的话可以透露出他所做的指认是否可信。能够准确指认嫌犯的证人会说:“他的脸非常清楚。”无法准确指认嫌犯的人会用排除法,他们会说:“我先一一对比这些相片,缩小一下范围。”这个技巧不是绝对的,仅仅是作为一个标志,提醒调查员进一步调查证人。

测试不在场证明给嫌犯出个难题,可以测试他是否在现场。

调查员:“你说你一整晚都在星光夜总会,不可能犯这个案子。但我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证明你在那里,所以我查了警方的记录,看看那晚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可以证明你确实在夜总会,算你运气好,当天真的有人报案,你可不可以告诉我那晚发生了什么事,这可以作为你的不在场证明。”

嫌犯可能会开始虚构当天夜总会有人打架,那么你可以继续问他打架的地点。他说在酒吧,于是调查员拿出有人打架的报案资料(约谈前预先准备好),告诉他打架其实发生在入口处。此时嫌犯就会开始捏造另一个故事,证明从他的座位上看不到有人打架,此举也足以证明他根本在说谎。编造虚假信息的规律

编造别名和提供虚假地址是有规律可循的。捏造的名字与嫌疑人的亲戚、朋友或熟人相关,有时也会将名和姓倒置。例如,嫌疑人有可能将特蕾西·劳伦斯改成劳伦斯·特蕾西。编造地址的人往往要更改街道号,不超过两个数字。例如,嫌疑人可能会将“福克斯顿大街44335号”改为“福克斯顿大道335号”。街道名称常会被改短,例如“苹果园路”可能被改为“果园路”。嫌疑人还会改变街道指示标志,如街、路、小路、院子、快车道、大道等,例如“老果园路”可能被改为“老果园街”。诸如此类,都是说谎者在审讯压力下编造的信息。

疲劳轰炸,测出谎言调查者很少有机会进行专业测谎,为了识别谎言,调查者可以增加问题,迫使嫌疑人不停思索,对他进行疲劳轰炸,从而测出谎言。因为说谎者不得不记住他说过和没说过的内容,还得控制他们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达成欺骗的目的。此外,说谎者还必须观察调查者是否相信他们的谎言。这样一来,说谎者的脑子完全被占满了。使用疲劳轰炸的方法就是让说谎者的思维超载,不堪重负。

当向说谎者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迟疑,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编造一个合理的答案。如果他们的大脑完全被谎言占据,那么就很少有余力处理新的信息。当向说谎者提出问题,给出备选答案并强制要求他们做出选择时,他们一般会自动选择其中之一,原因是他们脑子已不够用了。诚实的人是不会思维超负荷的,因此,他们有足够的认知处理能力,很容易回答需要思考的问题。即使当他们面对强制选择时,他们也能想出另外的答案。虽然“疲劳轰炸法”不是100%的有效,但它对问讯的帮助很大。

以下列出一些令对方疲劳的提问方法:

1.“我凭什么相信你?”

嫌疑人对关于案件的提问做出回答之后,调查者应问:“我凭什么相信你?”诚实的人通常会说“因为我说的是实话”之类的话。说谎者却可能会因为思维超负荷而很难说出这类的话。以下是海关官员向一名航空公司乘客的问讯。

情景模拟:我凭什么相信你(1)

海关:你的手提箱里放了走私物品没有?

航空公司乘客:没有,我没放。

海关:先生,不要对海关撒谎。我不知道你是谁,为什么要我相信你呢?

航空公司乘客:为什么我要撒谎?

海关:先生,我没有问你为什么要撒谎。我问你的是,“凭什么我要相信你?”

航空公司乘客:我不知道。

海关:如果你不知道凭什么我要相信你,那么我如何能相信你?

航空公司乘客:如果你不相信我我也没办法。

当诚实的人被说成是说谎者的时候,他们会反应激烈,极力洗刷,会说“我没有说谎”、“我不会这么做的”,或者“这真荒谬”。相反,说谎者往往会默认指控,几乎很少抗议。当然,不抗议并不一定意味着说谎,但至少可以提醒调查者这个人有可能撒谎。

情景模拟:我凭什么相信你(2)

警务人员:你车里是否有违禁物品?

司机:不,我没有。

警务人员:先生,不要对警方撒谎。我凭什么要相信你?

司机:因为我没做任何事情。

警务人员:先生,我并没有问你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我问的是“凭什么我要相信你”?

司机:警官……这太荒谬了……我告诉你的是真话。

警务人员:那么我相信你。祝你愉快。

这名司机回答“我告诉你的是真话”虽然是在问了两次之后才说的,但还是表明这名司机可能说的是真话。本技巧并不是单独使用的测试,应与其他语言和非语言的技巧结合使用,更好地测定对方的诚实度。

2.“我知道你在说谎。”

提出“凭什么应该相信你”的问题后,可以使用“我知道你在说谎”的技巧。由于说谎者的思维处于超负荷状态,很难以应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往往会犹豫一会儿。当嫌疑人迟疑时,调查者应使用“我知道你在说谎”的假定句。这样调查者就间接地提醒嫌疑人他们的讲述令人怀疑。当被称为说谎者后,诚实的人往往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抗议,或使用强调的手势,但不诚实的人往往不会抗议,有可能采取防御状态。观察嫌疑人对问题的言语和非言语反应,要比答案本身更重要。诚实的人很少受“我知道你在说谎”这类言语的影响,因为他们有着清醒的思考力,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应对。即使偶尔会犹豫一下,但他们也会给出解释。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一技巧并不能判定欺骗,但它会印证嫌疑人正在进行欺骗的假设,特别是在与问题——“凭什么我要相信你”一起使用时。

情景模拟:我知道你在说谎(1)

海关:先生,你告诉我你没有将走私物品放在手提箱中,你说的是实话吗?

航空公司乘客:啊……是的。

海关:可我知道你对我撒谎了。

航空公司乘客(表情沮丧):实话告诉你,我并不知道这种物品不能带进这个国家。

海关:那么我相信你,但是我必须没收这些物品。

航空公司乘客:好吧。

情景模拟:我知道你在说谎(2)

探员:你的车里有毒品吗?

司机:不……不是……没有!

探员:先生,不要对警方撒谎。凭什么我要相信你?

司机:因为我不吸毒。

探员:先生,我没问你是否吸毒,而是问你“凭什么我要相信你”?

司机:那为什么你不让我走呢?

探员:因为你超速了。

司机:我没开那么快。

探员:先生,你告诉我你的车里没有毒品,是在对我撒谎吗?

司机:啊……

探员:我知道你对我撒谎了。

司机:我没有什么可隐瞒的。如果不信的话你可以搜查我的车子。

探员:你同意的话我会接受你的提议。

司机:去吧。

警务人员并没有问司机这辆车里是否藏有毒品,他问司机“你在对我撒谎吗?”,司机话语的停顿表明他的脑子乱了。

3.“好……”

对于“是不是”的问题应当用“是”或“不是”作答。当嫌疑人用“好”回答时,表明欺骗的可能性很大。

情景模拟:“好。”(1)

家长:你的家庭作业完成了吗?

孩子:好。

家长:回你的房间,去完成你的家庭作业。

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做我的家庭作业?

家长:去做你的作业。

家长不需要等待孩子更多的回答,因为孩子用“好”而不是“是”作答。这种技巧仅适用于“是不是”的问题。

情景模拟:“好。”(2)

警务人员:你是不是知道谁犯的罪?

被约谈者:好,昨晚我是在俱乐部,但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事情。

警务人员:我知道你清楚是谁干的。让我们谈一下你为什么不想告诉我事实。

“疲劳轰炸法”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但它会提供给调查者一套工具,以协助他们寻求真相。同所有的技巧一样,“疲劳轰炸法”也应同其他的技巧结合起来使用。

第二次告别

说谎者有时会放松警惕,特别是当他们认为审讯结束,或者认为调查者已经相信了他编造的谎言时。调查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心理现象。你可以假装收拾笔记本,放好钢笔,造成审讯已经结束的假象。当嫌疑人起身准备离开时,警务人员要叫住嫌疑人,令其重新坐下,同时询问一个关键的问题。嫌疑人没有预料到调查者此时还会提出另外的问题,很可能会说漏嘴,说出一些与案情有关的事情。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