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国内外文献综述

  • 小说:城市设计与历史文脉:从艺术视角审视北京历史城区的变迁
  • 作者:蔡青
  • 字数:447388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39

/城市艺术设计方面

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西特,1990)一书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美学问题来看待,他在这部关于城市设计的著作中,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视觉感染力,而不是将其视为聚集复杂城市机能的综合体。与现代主义对立的西特,通过回看中世纪,在传统建筑空间中提取城市设计的艺术元素,其多样化、持续性与空间围合的理念在城市设计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董雅教授在《设计·潜视界——广义设计的多维视野》(董雅,2012)一书提出的“广义设计”理念,是当代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书中以宏观的视野对“什么是设计”“如何认识设计”“如何设计”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论证。从“大设计”视域关注不同门类的公共基本问题,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问题。书中“从人类文化的整体角度理解设计”与“从实体思维转变为关系思维”的新思维观念,也正是本书关于城市设计艺术属性研究所需的基本思维方法。

《城市艺术设计学:一门亟待建立的前沿学科》(郑宏,2004)、《郑宏:城市规划本来就需要艺术设计》(张旻浮,2012),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及当代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遗产保护、更新与持续发展方面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单霁翔,2013)一书就新时期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面临的形势以及当前开展城市文化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思考,论述了城市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长远价值,提出“文化城市”的理念,并阐述了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发展思路。《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单霁翔,2006)则涉及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态势、历史街区的保护、历史城市的协调发展、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等有关新时期城市文化保护的论题,作者关于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论述渗透着对自然、社会、城市及文化的忧患意识,展示了其悠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文化视野。

《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单霁翔,2010)、《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2003)、《城市的文脉:上海中心城旧住区发展方式新论》(徐明前,2004)等著作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生态文化、城市文化景观、城市保护及城市文化多样性等主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当前历史城市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雅各布斯,译林出版社,2004)中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从城市的基本元素入手,通过对不同城市衰落和新生现象的对比及解析,在城市特性、城市多样性及城市发展策略等方面对美国一些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进行了抨击,此书为评估城市活力建构了一个基本框架,对新时期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林奇,华夏出版社,2004)一书中首次提出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这一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无疑是对城市设计领域的重大贡献。书中三个城市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今天也或多或少会在我们的城市发展中遇到,如果我们在处理城市问题时,能够从“城市意象”的视角思考城市与人的关系,那么今天的城市设计思路就可能更趋合理。

吴良镛先生对北京城市传统民居文化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他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吴良镛,1994)中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见解。他关于北京旧城改造“有机更新”与“新合院体系”的理论,遵循了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有机更新”逐渐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并以此作为历史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书中还从中国城市的规划体系和街巷院落系统的特征出发,为“有机更新”学说提出理论依据,并论证了寻回北京旧城的城市肌理,对城市体系进行微循环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吴良镛先生主持的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实验,不失为城市生态及城市景观持续发展方面的有益尝试,不仅从北京的实际出发,而且也与国际先进的城市建设理论有相通之处。

通过对上述不同国家城市文化保护与研究的了解,我们得以以世界城市为镜,在研究中思考如何通过与不同国家城市的个性、艺术设计与文化发展的比较,整合具有建设性的内容,为有效解决当代城市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城市美学与设计思想方面

《现代西方美学》(程孟辉,2001)、《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今道有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通过对现代美学流派的介绍和研究,从美学角度对艺术的定义、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可界定性、艺术欣赏、审美判断、审美经验、艺术创造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城市美学》(马武定,2005)、《城市美学四题》(陈李波,2009)、《城市美学四论》(魏林,2009)、《审“城市”之美: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支点》(刘锋杰,2004)等著作从美学的角度对城市设计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重塑自然、城市、人类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孙长初,2010)一书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在审美文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性进行了翔实的论述,分析了社会各阶层审美文化对设计思想的影响,如礼仪文化、宗教文化、神巫文化、外来文化、文人文化、世俗文化等文化因素对设计艺术思想的影响。此书指出推动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向前发展的动力结构主要来自于人类社会的审美文化,同时还从技术层面分析了以造物为主的设计思想所具有的技术性特征,特别是在手工业时代,工艺技术为设计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推动了设计艺术的发展。此书对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研究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探索现代城市设计发展方向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方面

《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朱祖希,2007)侧重城市历史地理、规划布局、设计理念、文化渊源等方面的研究。《明代宫廷建筑史》(孟凡人,2010)是故宫博物院学术出版项目——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之一,其研究深入翔实,重在阐述对北京城市整体设计具有重大影响的紫禁城建筑群的设计文化内涵,内容主要包括:宫廷建筑的总体规划;官式建筑的营造体系;建筑组群的空间组合状况、形制、布局、架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宫廷建筑作为北京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建筑类别,其规划理念、设计思想和营造方式对研究北京城市设计的艺术个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周礼·考工记》、《营造法式》(李诫,2007)、《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2006)、《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梁思成,2007),这些著作诠释了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理念与成就,它们对宋代以来的建筑规制、营造技艺、建筑材料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属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法规律例方面的典籍,这些著作虽大多偏重于规制、技术与材料,但无疑也是研究城市设计艺术的重要素材。

/城市景观方面

《中国园林美学》(金学智,2005)、《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俞孔坚、李迪华,2004)、《景观形态学》(吴家骅,2004)三部著作从美学和设计的角度对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领域的设计理念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和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历史沿革、景观形态、景观审美、建筑景观及中西园林比较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理念也在不断演变,不再局限于传统范畴,而景观设计也逐步融入城市艺术设计领域。

《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西村幸夫+历史街区研究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书中论述了欧美城市景观规划的深层结构、不同的城市规划特色以及城市景观的控制方法,研究分析了英、法、意、奥、德、美、加七国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保护、控制与管理方面的不同尝试。作者认为,无论历史文脉、社会体制怎样不同,城市景观控制的重要性都不会改变。

《中国建筑园林艺术对西方的影响》(陈正勇、杨眉、朱晨,2012)结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人物和背景,将园林与美学结合,解析了中国建筑园林艺术对十八世纪欧洲建筑与园林发展的影响,从新的视角对东西方园林艺术互补的意义进行了研究。

/城市色彩方面

《城市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崔唯,2006)、《城市色彩——一个国际化视角》(洛伊丝·斯文诺芙,2007)注重研究城市环境色彩对城市文化的体现和传播。

本章小结

从目前已面世的各类研究看,尽管在很多方面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有些研究热衷于对设计形式与技巧的分析,缺乏对深层理论的探讨;有些则偏重于某一学科,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有的过多地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缺少对所涉区域特性的认识和关注;有的过于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缺乏战略性的长远规划与研究;有的则专注于对技术性问题的钻研,缺少对人文的联系与关注。总之,城市设计长期缺乏“核心”“主导元素”等概念引领下的整体性理论研究。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