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城市艺术”之憾——当代城市设计的误区

  • 小说:城市设计与历史文脉:从艺术视角审视北京历史城区的变迁
  • 作者:蔡青
  • 字数:447388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39

/反思北京城市设计的”西洋古典”风潮

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设计对西洋古典建筑艺术的盲目追崇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复制国外标志性建筑的案例在中国屡见不鲜,商业住宅、写字楼、大型商厦乃至政府办公楼都纷纷追逐西洋风范。有学者认为,盲目的山寨建筑现象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的缺乏。

在建筑艺术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认为国外的建筑就是最好的、最有品位的,不仅对国外的建筑存有莫名的新奇感,还认为拥有这样的建筑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并带来利益。本希望靠复制模仿国外建筑建构高端“城市艺术”以有别于其他城市,结果却造成一些城市的环境“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华西村的“法国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和“悉尼歌剧院”;苏州的“伦敦塔桥”;江苏省海安县七星湖生态园内的“悉尼歌剧院”;北京市郊的法国路易十三时代的地标性建筑“拉斐特城堡”;上海的荷兰风情小镇。浙江杭州仿巴黎而建的“广厦天都城”,仿造了大量的巴黎传统建筑,包括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凡尔赛宫、巴黎战神广场以及巴黎的街景。世界著名建筑在中国大都能找到其“副本”。

广东惠州复制的则是“世界文化遗产”——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奥地利风情小镇哈尔施塔特,这个复制品的一切都与原件完全一样。哥伦比亚《一周》周刊网站6月23日刊文称,中国的“哈尔施塔特”不过是其无数西方建筑艺术仿造品中的一件。在杭州郊外有一座仿造的法国埃菲尔铁塔,与巴黎的真铁塔几乎一样大小,此外还有一座白宫。在中国这样一个可以找到从奢侈品、电脑、手机到餐馆等任何西方产品的翻版的国家,人们很容易认为这种克隆小镇也是中国“毫无羞耻”的疯狂“山寨”的一部分。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亚洲文化专家比安卡·博斯克认为,这样解释中国的“山寨”建筑现象过于肤浅。

2014年,博斯克出版了《原始副本——当代中国的建筑模仿》一书,她在看到中国诸多仿制建筑后,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经济因素,“他们卖的不仅是山寨西方公寓,还有更美好的生活梦想”。进而指出,“被仿造的不是现代建筑,而是体现西方成功符号的历史性建筑物”。因此,虽然有观点认为山寨建筑是对发达国家的崇敬,但博斯克却不这样看,“当他们建造起一座埃菲尔铁塔时,并不是在为法国庆祝,而是为中国。他们是在说:我们有如此多的钱和智慧可以复制西方建筑”。

中国建筑模仿风气泛滥的深层原因无疑存在城市艺术层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城市艺术的忽略不仅使城市环境日趋乏味,还逐渐淡忘了城市自身的艺术质性。当人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富足生活后,便顺理成章地将城市艺术元素也作为崇拜的对象。对传统城市艺术多元化和持续发展的忽视,以及当代设计创新精神的不足,导致了盲目模仿西方建筑现象的出现。

2013年5月15日,在第二届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管理创新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王宁在批评山寨建筑时指出,有些设计单位放弃了创新的责任,一味追求市场份额,在建筑设计时照搬照抄,搞“山寨建筑”,缺乏地域人文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的困局。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也认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山寨和抄袭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全盘西化和模仿中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对策,还会导致本土建筑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弱势化、边缘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全国模仿西洋古典建筑的风气下,北京也很快蔓延起“欧陆风潮”。“1994—1998年间北京西洋古典形式建筑的增幅为12%,(从8%增至20%),而同期现代主义形式建筑则增幅不大,仅为2%(从58%增至60%),民族传统形式建筑更是下降了15%(从35%降至20%)。这样迅速的增长幅度就使得西洋古典建筑所掀起的‘欧陆风’显得十分突出和抢眼了。”[37]

北京城市建筑设计对西洋古典风尚的盲目追崇,使得这些西洋古典形式的建筑大多不顾环境而随意安插于城市之中,使原本尚属完整的传统街区风貌呈现混杂的局面,失去了城市艺术的整体性。

关于城市的发展问题,北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明确制订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阶段性目标和标准:第一阶段至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主要现代化指标达到一般国际化城市九十年代初的平均水平;第二阶段至2020年,进入国际性城市的第一层次目标,使政治、科技文化功能初步具有全球性水准,而经济功能也应达到区域国际性城市的水平;第三阶段至2050年,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接近或赶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届时北京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名副其实的全球性世界城市——国际化大都市。

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北京的城市建设走的是一条国际化路线。加入世贸组织和申奥成功更使北京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里,北京的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城市环境变化惊人。一些发达国家的设计事务所和大牌建筑师纷纷进驻中国,他们在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土地上获取收益的同时还极力推销自己的设计理念,北京仿佛成了世界建筑师争奇斗艳的实验场,而城市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则在繁华喧嚣中渐渐褪色。

归纳北京的西洋建筑特点,主要有完全复古和局部装饰两种形式,完全复古式强调建筑的尺度和比例关系尽可能符合欧式古典建筑的规范,细部处理及柱式、拱券、山花等建筑装饰也都力求标准、美观,如富华大厦、凯旋广场、阳光广场、宝鼎广场、恒祥广场、励骏酒店等。局部装饰式是将西洋古典建筑元素进行艺术处理后根据设计的需要装饰建筑物,如恒基中心、建威大厦、方圆大厦等,更注重传统符号与设计理念的结合。

2.西洋古典风与社会心理

人们对于西洋古典形式的崇尚似乎与1995年以前“夺回古都风貌”运动有着某些内在关联,过热的、非理性的复制民族形式所造成的逆反心理,造成非理性地走到了事物的对立面,即更过热地、更不理性地投注于西洋形式。逆反心理使人们根本无法理智地思考古都风貌的问题,人们心理只有盖什么、怎么盖,而全然没有拆什么、怎么拆的概念,非科学的政策定位造成了思维定式的混乱。

对于西洋古典形式的崇尚还在于中国与外界的长期隔绝,改革开放后,人们从打开的窗口看到了西洋古典艺术的魅力,由陌生到新奇,再到如获至宝的仿效,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就随处可见“欧陆风范”。宾馆、酒店、写字楼、餐饮门面、商业店铺、洗浴中心、商品住宅乃至家庭装修到处充斥着欧式的拱门、柱头、窗套、山花、人物雕像、装饰浮雕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洋古典艺术已不再只是对视觉新奇的满足,而是发展为一个可供炫耀的标签。每一栋建筑的主人都希望通过西洋风彩的外观为经营的事业及自身贴上一记时代的标签。正是这种“以洋为尚”的莫名炫耀心理,极大地推动了西洋古典风潮的升温和蔓延。

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需要激情,更应理性地认识到国际大都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意大利的罗马……世界各大著名城市无不以鲜明的城市艺术个性和建筑特色闻名于世,它们在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守着持续发展自己城市传统文化艺术的理念,这也正是这些城市艺术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同为世界经典城市的北京,由于城市艺术意识的缺失,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以大刀阔斧地“拆旧建新”“拆中建洋”的模式进行着城市改造,无数形态各异的高楼拔地而起,而代价则是一片片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街道、胡同、四合院的消亡。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苏解放曾质疑北京的城市设计发展方向,认为这个葆有伟大的城市设计文化遗产的国家,正在有系统地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不解的是“为什么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北京,却要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莽撞行事,穿上一身俗气的洋布褂呢?”[38]

艺术与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向着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北京,如果不紧紧把握住自己的城市文化脉络和城市艺术特征,最后只能落得大而无魂。

/反思北京城市设计的“现代主义”意识

北京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方面,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外交流逐渐增多,各种现代主义元素不断进入这座城市,建筑首先成为现代主义理念的主要载体。

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中国的建筑师和民众对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与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于西方国家的城市设计理论和建设实践存在盲目学习和接受的现象,往往是接触到什么内容就学习什么内容,而且与哪些国家接触多,受其影响就深;认识停留在局部形式层面,缺乏整体理解和系统研究。在现代主义城市设计思想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容易以偏概全,一些复杂的社会心理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设计的发展方向。

(1)趋从心理。改革开放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设计意识方面的差距(由二十世纪城市艺术设计的停滞所造成),并由羡慕之情继而产生趋从心理,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当作我们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范本。甚至有人偏激地认为“西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对西方文化艺术的追崇达到了盲目的程度。这种消极、盲目的趋从心理在城市环境建设中表现为大量地运用所谓“现代主义”的城市元素和设计手法。“大批城市被复制,大量速成单调的建筑正充斥于城市间,使中国城市建筑堵塞在平庸化、低俗化的胡同里,制约着城市建筑的创新和发展,也扭曲着大众和社会的心理。”[39]

(2)逆反心理。长期的、缺少新意的城市建设模式,使人们产生了变革的心理,希望城市环境能有一个新的风貌。随着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社会创新的心理需求也不断被激发,城市环境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标新立异”“个性张扬”的建筑,正是这种社会逆反心态在城市环境设计上的表露。

(3)新奇心理。社会环境的长期封闭和城市环境缺少变化使社会普遍的求新求变心理受到压抑,这种压抑后的释放,也必然以各种方式反映在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对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设计方面的追崇,自然导致对国外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的欣赏,进而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持简单的拿来主义态度,并刻意模仿、照搬国外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建筑,以满足追求新奇的心理。

(4)炫耀心理。无论政府官员、开发商还是设计师都会不同程度地试图通过城市环境改造和城市建筑形式的“现代感”来炫耀自己的城市、企业与产品具有发展意识,能跟上前进的潮流。政府官员需要的是政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家大政方针鼓励创新的背景下,城市环境和城市建筑普遍被作为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亮点项目。在位的官员为炫耀政绩,大多热衷于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改造,如修建城市广场、景观大道、标志性建筑、各类大型现代商业中心等;而开发商是要炫耀实力,他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经营”,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和最好的商业信誉;设计师则更注重通过富有“现代感”的作品来炫耀自己设计思想的“前卫”,证明自己与时代同步的创作状态。

脱离城市整体艺术设计理念的现代主义反映的只是一种对“现代”的狭隘认识,关于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问题,温家宝曾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现在,许多城市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忽视城市特点,布局、结构和建筑风格雷同,特色越来越少,甚至将有特色的建筑和景观也破坏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40]

城市现代主义艺术环境的实现有其自身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根源,现代主义城市环境的艺术形式与其他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存在模式都是由特定的城市文化心理决定的。只有充分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现代主义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