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三章 广义城市设计思维的艺术主导理念

  • 小说:城市设计与历史文脉:从艺术视角审视北京历史城区的变迁
  • 作者:蔡青
  • 字数:447388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5:39

城市的基本艺术形态对于历史城市环境文化的价值与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梁思成先生早就有过评价,他认为,北京城内的整体街道布局,用现代的规划原则来分析,也是极其合理的,符合现代使用需求。而且是任何一个中世纪城市所不具备的。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城市格局,甚至仍有元代街道、胡同的存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城市改造”打破了这种格局,在膨胀的城市建设及城市功能改造面前,几百年的传统街巷也难以抗衡。

2004年,西城区政府决定对旧鼓楼大街的街区空间、建筑景观、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街区照明、城市家具及旅游和商业资源等12项内容进行整治,按照规划设计还将改造市政设施,如电信、煤气、上下水等管线,同时拓宽街道,以缓解二环路和中轴路的交通拥堵状况。

这条始建于元代的街道北端原有一座报时的鼓楼——“齐政楼”,明代时齐政楼塌毁,后于其东面即今鼓楼的位置再建新鼓楼,原齐政楼遂被称为旧鼓楼,旧鼓楼大街也因此得名。

针对这条古街的拆迁改造,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由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萍芳、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等社会有识之士共19人联名签署了一份呼吁书,并电传至正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书提出,希望世界遗产大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关注北京紫禁城周边旧城环境保护的问题,以期有效地防止对北京旧城传统风貌的毁坏。呼吁书还认为,古都北京的保护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目前的问题是,北京历史城区仍不断出现破坏性的拆除现象,紫禁城周边的环境亟待保护。

专家们认为,旧鼓楼大街临近北京中轴线,与钟楼、鼓楼近在咫尺,又属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部分,对旧鼓楼大街以及鼓楼西大街进行拆迁拓宽改建,必将有损紫禁城周边环境和北京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参与签名的专家们希望通过该呼吁书引起世界遗产大会对北京旧城的关注,以便北京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现存的胡同、四合院,保护好古城的历史风貌。

同年开始启动建设的还有位于前门外大街西侧始建于明代的煤市街,改建范围是:东至规划的煤市街东红线,西至规划的煤市街西红线,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到前门西月亮湾,占地约2.5公顷,改造后的煤市街长度为1045米,宽25米。改造原因仍是各项城市功能的需要。据报道,“此次煤市街道路拓宽工程同时引进水、热、气等市政管线,在一定程度上将改善周围居民的居住条件,消除该地区的部分安全隐患,为大栅栏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整治和复兴创造条件”。[46]

以上两条街道的拓宽改造皆为铺设电信、煤气、上下水管线及缓解交通拥堵状况等,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每当孤立地解决完一个城市问题后,又会产生其他新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不完善(或称其为缺少工艺性),造成杂乱无章的反复拆改,而对城市艺术环境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破坏性的。

在二十世纪末以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始终处于对立状态,水、电、热、气、道路的设计均以本专业技术范畴的需求为主,很少顾及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专家呼吁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观念问题,即任何一项专业的城市设计都不能就事论事、独善其身,城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问题需要从统筹、整合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缺少专业的跨界思考与交叉互动,城市设计就会顾此失彼,解决老问题又出现新问题,解决功能问题又出现文化问题。长期以来,城市功能设计缺乏“工艺”理念,缺乏艺术层面的思考和交流,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工艺层面对不同技术的跨界整合。然而,“跨界设计亦不是设计的一种风格,一种主义,而是设计的本性使然,是对设计本性的一种‘凸现’,它所蕴涵的是设计的交叉性与临界性,它所体现的是设计的融创精神。这种融创精神造就了悠久的古代文明,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47]

从以上案例看到,无论旧鼓楼大街、前门东侧路还是煤市街,都是基于各类工程技术层面的改造,单纯着眼于市政设施的各项专业,这也是北京乃至很多城市存在的共同问题。

本章所论城市设计的广义性思维应体现于学科跨界与专业交叉的现象与形式,城市设计涉及的学科与专业非常广泛,与城市环境密切关联的包括规划、建筑、景观、文化、色彩、交通、照明、水系、安全、卫生及绿化等,这些学科与专业既包含科学、合理的功能性设计艺术,也具有综合审美层面的艺术内涵。本章所论的跨界,首先是专业之间在城市工艺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并形成不同专业功能交叉与艺术性融通的宏观“合力”,最后在艺术形式层面完成统筹与整合。研究设计跨界与专业交叉艺术是为了超越以往“为功能而功能”的单向思维逻辑,将思考的角度由“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

从任何专业自身来看,皆有体现其自身价值和表现自身属性的设计特征,即那些具有专业意义的、优化的设计内容与形式的艺术特质。任何专业合理的系统设计都是其艺术构成的主要部分,而形式与装饰则不过是艺术内涵的外在表现。

当我们面对有关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色彩、交通、照明、水系、安全、卫生、绿化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时,着眼点不仅是不同功能之间的合理跨界与交叉设计,还要着重关注整合后所反映出的新型艺术关系。

现代设计的先驱包豪斯早就提出过“工艺、艺术和技术新的整合”的口号,认识到不同学科、专业及技术间交叉互动及在艺术主导下跨界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城市的规划、建筑、景观、绿化和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跨界设计关系、形象感与特征,人们还多少有所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或将其称为城市工艺),如城市家具、道路交通、照明、水系、安全、卫生、服务等专业的设计,则很难将其与跨界设计联系起来。提到艺术设计,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这些城市功能设施末端,如:公共座椅、电话亭、道路设施、立交桥、公共交通工具、公共电力设施、照明灯具、城市绿化、水系设施、桥梁、雨水篦子、井盖、安全护栏、垃圾箱、公共卫生间等功能性服务设施展现的外观设计形式。而对于艺术和技术的跨界整合则缺少深入思考。如果我们能将城市功能设计作为“城市工艺”来理解,其概念外延也将随不同工艺和技术的交叉整合而扩大,并显现出特有的城市艺术内涵。

“城市工艺”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城市设计,使城市设计在技术层面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兼具工艺的和谐与艺术的美感。

对于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而言,相互之间艺术和技术的跨界整合是专业设计的需要。而城市家具、道路交通、照明、绿化、水系、安全、能源、卫生等专业则很少有人从整体上考虑它们之间的跨界设计,这部分城市功能设计与规划、建筑、景观及城市色彩等艺术设计也鲜有工艺和谐与专业跨界的艺术整合。

对于城市各项功能的设计问题,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认为:“通常,人们很容易掉入这么一个陷阱:在考虑城市的用途时,一个一个分门别类地加以考虑。事实上,这样一种对城市的分析方式——一个一个用途地分析——已经成了通用的规划策略。最后,把按类别对用途研究的结果集中到一块,拼成一大块‘完整的图画’。” [48]对这种情况,她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认为以这种方法得出的“整图”,无疑相当于把瞎子们各自摸象后所得出的不同结论集合在一起凑出一幅大象的“完整图画”。这头被瞎子们摸了半天的象,在瞎子的眼里,它就是一片树叶、一堵墙、一条绳子、几截树干拼凑起来的东西。而城市作为一个我们制作的产品也很有可能产生这样一个结果。要想理解城市,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看待城市的不同用途,而不是孤立地处置那些不同的问题。

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在《西特的艺术原则在今天的意义》一文中也曾提到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关系,认为“一旦艺术传统被隔断,由于习惯,人们将遵循他所能认识到的其他传统。……由于失去与西特的艺术原则的接触,我们或许一直沿着工程技术方面的琐碎事物的道路盲目摸索。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工程技术的原则和工程技术的琐碎事物之间的区别。从原则上看,工程技术和建筑同样是艺术”。[49]而在城市设计层面,西特也指出,每一个“从事用地规划的技术人员都有责任仔细考虑包括艺术因素在内的每一因素”。[50]

城市功能的设计在于通过全面整合的艺术方式维护城市系统(水、电、气、交通等)的运转和工程技术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运转与有机联系的保持应完全基于对城市的理解与合理设计,并遵循艺术主导原则,在广义设计思维下将城市作为一幅“完整的图画”进行创作。

本章小结

本章提出广义设计思维下的艺术主导理念,主张以开放的视角审视城市的跨界设计,文中所论跨界首先是各专业在城市工艺层面的对话与交流,并在艺术的融通下形成不同学科交叉的宏观“合力”,最后在艺术形式层面完成整合。提出城市广义设计是为了改变“为功能而功能”的思维定式,将“单向思维”转为艺术主导的“联系思维”。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