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不信佛。稻盛和夫先生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人人都应该有佛性。佛性和你的宗教信仰无关。
什么是佛性?佛性即觉醒了的心!佛教中,人的本性称为佛性。经书中曾提到‘众生皆有佛性’,所显示的是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质。白隐大师曾说:“众生本来都可成佛”,就是这个意思。只是“佛性”被贪、嗔、痴、慢、疑遮着,所以需要修炼,需要践行。
现代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在《佛性文心》中这样阐述人的生活: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95岁时接受记者采访说:“像我这样才能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所以能成功,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对禅的领悟。”他在自传里面也写到,每隔半年都会找一个寺院静心修禅,去沉淀自己。
当时日本有个禅学家在聆听松下的言论后,总结了这样两句话:“不通禅理,生活乏味;不明禅机,难成大业。”松下电器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国际企业,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受松下先生影响颇深的另一位著名日本企业家也是一个一生践行佛性的人,他就是著名的稻盛和夫。
稻盛上小学之前,还是战争时期。有一次,他的父亲带他去一位亲戚家。那位亲戚是个佛教徒。在明治政府“废佛毁释”的政策打压下,他们将佛龛和佛像藏在山中偏寂的房里,偷偷保留佛教的传承。
稻盛父子提着一盏灯笼,沿着漆黑的山路,步履蹒跚地来到了深山里一间破旧的房子面前。进去一看,那里坐着一位和尚打扮的人,在念佛诵经。在他的身后,站着五个双手合十的孩子,他们都是小学生。
那位和尚看着稻盛说:“孩子,今生今世,只要你还活着,你就要念诵‘南曼、南曼,谢谢!’每天向佛陀表示感谢。如果你能照我的嘱咐去做,你的人生就会很顺畅。”
少年的经历在稻盛心中种下了向佛的种子,他的佛性被唤醒了。成年后,稻盛皈依到禅宗的佛门之下,取得了僧人的资格。早晚两次在家吟诵禅宗经书,每次最后,他一定说一声“南曼、南曼,谢谢!”。
稻盛认为,正是这种感谢之心,才造就了自己,造就了京瓷公司。
佛性无处不在。践行佛性,就是放下贪、嗔、痴之心,把生活、工作当成是修身的砝码,从中得到快乐与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成长,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但是践行则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点滴。
很久以前,一个小和尚在寺院负责撞钟。
寺院规定早晚各撞一次钟。起初,小和尚很认真,撞出的钟声洪亮、悠远。但是半年之后,他觉得撞钟无聊之极,于是,就开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就这样过了几天后,住持突然不再用他撞钟了,说他不能胜任撞钟的职务,把他调到后院劈柴挑水。
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住持:“我为什么不能胜任撞钟的职务?难道我撞的钟不准时、不响亮?”
住持说:“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却空泛、疲软。钟声不仅是寺里的作息时间,更重要的作用是唤醒沉迷的众生。所以,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你心中无钟,亦无佛,如何能担当撞钟的职务?”
小和尚顿悟,羞愧难当,决心潜心修炼,最后成为了一代名僧。
所谓佛性,简单地说可以看做人的真性情。人之佛性,源自于内心的蕴藏。但由于外界的种种迷惑、遮掩,如果没有一定的修炼,佛性就如蒙尘之珠,是不可能绽放光芒的。由此,觉醒要从践行佛性,让本心回归本性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