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一日三问——必成学问

  • 小说:成功羊皮卷:成功口才羊皮卷
  • 作者:叶可行
  • 字数:452850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6:04

演讲时善于用语言提问引发,启迪听众思索,是演讲成功的一个重要技巧。演讲时的提问与交谈、回答中的提问不同,前者是自问自答,后者是你问对方回答。依据在演讲中提问的作用,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形式:

(1)新颖独特、激起猜测的提问。

这是提问引发的重要形式,是激发听众猜测(悬念)的重要语言形式。如《演讲与口才》1990年第8期刊载的一篇文章说:

在《热爱内蒙古,把青春献给内蒙古》的演讲比赛中,有一位男同学一上场就举着一张纸条,说:“在我即将登台演讲的时候,接到这样一个条子:‘你连这儿的姑娘都不爱,还谈什么热爱内蒙古?’”条子读完,场下一片哗然,紧接着便响起了一阵富有刺激和挑战意味的掌声。掌声过后,听众等待他的下文,又是一阵沉默。待这沉默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时候,他突然高声讲道:“好吧,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告诉你吧,我爱的是全自治区的姑娘!难道还有比这更能说明我对内蒙古的热爱吗?”顿时,场下掌声经久不息。

这个突如其来的、自设障碍的提问,就是能激起猜测、引发兴趣的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未讲先发、引起注意的提问。

这种提问,是开讲之前的提问,其作用是引起听众对下面要讲的内容的重视。如:周总理《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什么叫“白”呢?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主义土壤上专心致志为社会主义服务,虽然政治上学习得少,不能算“白”。只有打起白旗,反对社会主义,才是“白”。例如有个外科医生,开刀开得很好,治好了很多病人,只是政治上不大开展,因此就说他是“白专道路”,岂不是荒谬。

又如,印尼著名政治家苏加诺1945年6月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的一段讲话:

兄弟们!什么叫独立!1933年我写过一本书,书名为《争取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在这本书里,我说独立,政治上的独立无非是一座桥,一座金桥。我还说,在这座金桥的对岸,我们能够改善我们的社会。

第一例周总理的提问和第二例苏加诺的提问,都是解释前面的提问。周总理对问题做了准确的定义性的回答,苏加诺则只作了间接的(去看书)和比喻性(“金桥”)的回答。这里都属于无疑而问,目的全在于引起听众的注意。

(3)激发反思、问中含笑的提问。

这种提问也属引发式的提问,但它多采用反问句,有时还是连续反问,反问句式的特点是答案在问话之中。为什么又要问呢?意图是为了加强语气,激起听众思考,共同判断数据问题的正误,比不问而讲效果要强得多。请看苏加诺的一段演讲:

当列宁建立独立的苏俄时,就有了第聂伯河的大水闸了吗?就有了矗立高空的广播电台了吗?

就有了普及全国的足够的火车了吗?当列宁建立独立的苏俄时,每个俄国人是否都已经会阅读、会写字了呢?没有。尊敬的先生们!在列宁所搭的金桥的对岸,列宁才建立了广播电台,创办了学校,建立了托儿所,建造了第聂伯河大水闸。

这里,苏加诺的问话是反问,答案是很清楚的,因为事实俱在,不需要做回答。这种提问的特点主要是让听众产生回忆、思考或想象,为演讲者下面的演说内容的接收做好准备。比如,有一篇题为《为了我们的父亲》是这样讲的:

同学们,你们见过青年画家罗中立的油画《我的父亲》吗?如果见过,还记得那位动人的中国老年农民的形象吗?让我们再看看这幅油画,再看一看我们的父亲吧!

见过那张油画吗?还记得那个形象吗?听众可能见过可能没见过,可能记得可能不记得,演讲者没有等听众回答,接着就按没有见过的情况讲下去。那么,为什么先要问呢?其目的:对见过的人来说,是唤起回忆;对没有见过的人来说,是引起注意和想象。这样讲下去,整个的演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在演讲中用引名人名言、警句或历史典故、寓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词语的华丽,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论题提供权威性的论据,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因此,常为演讲者所运用。

在引用名人的名言、警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尽量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因为有很多名人的名言、警句,是通过间接材料得到的,我们在引用时,有条件的应尽量查一下原文,防止出错。

(2)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弄反了。因为同样是说一句话,原著者的意图可能是讽刺,是反意。但由于引用者不了解原著者的本意,轻易地拿过来说用,就容易歪曲原意,这对于演讲也是不利的,容易被人驳倒。

(3)要弄清楚原文究竟是谁讲的,不要张冠李戴。如果同一句话两位名人都讲过,那就要看是谁引用谁的,我们当然是用最早那位名人说的话。引用句言、警句最忌讳的是张冠李戴。

比如,但丁说:“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你却引为莎士比亚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像这样的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演讲的失败。

引用寓言典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引经据典”。在演讲中,恰当地“引经据典”,对于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引用寓言典故,一定要注意:

(1)由于“经典”一般都是古文言文,引用时要尽量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如果直接使用文言文,听众听后自己需要有个领会、暗译的过程,就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应当由演讲者来完成。

(2)翻译时应尽量保持直译。如直译确有困难,也可变通一下,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总之,是要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3)要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平时练成一日三问的习惯,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你的论辩能力也愈来愈灵活,你将从这一习惯中,增长才干,获得学问。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