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辩,就是要学会抓住话的关键,借助好环境、自己言传身教和善于诱导对方。让对方随着自己的思路去发挥。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1)抓住关键长话短说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不讲空话,不无的放矢,不重复别人已讲过的或众所周知的俗套,是赢得听众的说辩谋略。冗长的说教,满嘴的陈词滥调,没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发言,只能引起听者的心烦和厌倦。
林肯的论辩艺术是举世公认的。他的特点是惜语如金,简捷明了。
有一次,林肯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将一个简单的依据翻来覆去陈述了两个小时,搞得旁听者极不耐烦,最后连法官也坐不住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子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这样的动作重复了五六遍。
虽然林肯一言未发,但听众早已心领神会,明白这是对原告律师的讽刺,不禁哄堂大笑,直乐得前俯后仰,不能自己。接着,林肯才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林肯对原告律师的颇带幽默的嘲弄,征服了听众,他那言简意赅的辩护很快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德普雷同乘一条船。
船行数日后,两人应邀参加一次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第一个滔滔不绝、充满情感地讲了二十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然后,轮到德晋雷演讲,德晋雷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
“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地倾听及热情地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了,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所以,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被他一番话闹得哭笑不得,向德晋雷投去略带抱怨的目光,然后无可奈何地耸了耸肩。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会议。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后,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
“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咔嚓咔嚓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却让某些人失望了,他只讲了一句话:
“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有一次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一位历史学家,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笑着答道:“不必。”
他说,只需用四句谚语,就能概括古今的历史:
第一,当“上帝”要某人灭亡的时候,往往先让其有炙人的权势。
第二,时间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
第三,蜜蜂盗花,但结果反而使那些花开得更盛,妩媚迷人。
第四,暗透了便望得见星光。
抓住要点,最重要的就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
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必让人感觉唐突,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般说来,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跟自己关系比较熟识的人,或者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商业谈判、会场、做报告演讲等。在这些场合下,如果你能够做到抓住要点,一针见血,没有那么多冗长的废话,就会很快地吸引听众,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题,接下的事情无疑就会好办多了。
(2)借助环境避免尴尬
梁晓声是知青出身的青年作家。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他也经常到国外访问。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
采访的记者是一位四十多岁,老练机智的英国人。采访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记者将摄像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面前说:
“下一个问题,希望你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一两个字,如‘是’与‘否’来回答。”
梁晓声点头认可。
随着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粱晓声嘴边问:
“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我想请教你,梁先生,在你或是你这一代作家看来,文化大革命是好是坏?”
梁晓声一怔,未料到对方的提问会如此刁钻,分明是想“讴”人上当。他灵机一动,迅速转移话题,立即反问道:
“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自然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回答如此巧妙!英国记者不由得暗暗佩服。后来,英国的这家电视台在播放这期节目时,只好将这一段对话“掐”掉。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1961年5月,外交部长陈毅元帅率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解决老挝问题的十四国外长扩大会议。
会后,美国代表哈里曼携夫人在加拿大代表朗宁的陪同下,来到陈毅元帅的桌前。朗宁不怀好意地对陈老总说:
“陈元帅,这位是哈里曼夫人,要和您握握手,不知您同意不同意?”
陈老总礼貌地站起来,坦然自若地说:
“这有什么,当然可以了,难道你们美国人的手不是肉长的吗?”
哈里曼夫人把话接过去说道:
“你每次发言我都来聆听,而且我发现从远处看你很漂亮。但是,现在从近处看,我觉得,你更漂亮。”
这句美国式的恭维,让陈老总感到极不适应,不过他马上便回敬一句:
“十分感谢。不过,我敢肯定你们的肯尼迪先生就不会这样评价我!”
一句玩笑使陈毅轻松摆脱尴尬,同时也显得潇洒自若。
汉章帝时,有一位志士叫第五伦,深受章帝信任,便让他做了司空,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由于第五伦为人正直,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深得人们爱戴。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得罪一些人。
一次,在面君的时候,有人当众问第五伦:
“你有没有私心?”
这句话实乃是绵里藏刀,无论他怎样回答,都会对他不利。
于是,第五伦不慌不忙,从容答道:
“过去,有一个人有求于我,便要送给我一匹千里马,但是被我拒绝了。此后,每当朝廷让我们三公选荐人才的时候,我心里总是想到这个人,不过,我始终没有举荐他。
我哥哥的儿子病了,我一天探望十次,回到家躺下就睡了。我儿子生病了,虽然我不去探望他,可是,却一整夜地睡不着觉。这样看来,我还是有私心的。”
这样巧妙的回答,不得不让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1981年,白宫得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总统办公厅一片慌乱,不知所措。富有经验的国务卿黑格出来维持局面。黑格曾任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脱下军装后,又当上了国务卿,一向以果断、稳重而闻名。但他听到里根遇刺的消息后,也大为吃惊,慌了手脚,甚至还闹出了个笑话。
当时,美国人最为关注的事莫过于总统遇刺的消息了。所以,各大媒体纷纷打探消息,以期提高自己报纸的发行量。
一次,一名记者问黑格:
“国务卿先生,总统是否已经中弹?”
黑格回答:“无可奉告。”
记者又问:“目前谁主持白宫的工作?”
黑格答道:“根据宪法规定,总统之后是副总统和国务卿,现在副总统不在华盛顿,所以由我主持。”
这一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记者们议论纷纷,另一记者马上又问:
“国务卿先生,美国宪法是不是修改了?我记得美国宪法上写明总统、副总统之后,是众议院院长和参议院院长,而不是你国务卿先生。”
黑格听后明白是自己失言,急中生智反问道:“请问在两院院长之后又是谁呢?他们现在都不在白宫现场,当然应该由我来主持了。刚才为了节约时间,仅仅是少说了一句话而已嘛。”
几句话便自圆其说,为自己解了围。
运用话题转换的说服技巧,换题才是关键,所转换的话题一定要和自己不便回答的问题有某种联系。这就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当然,应变能力是靠不断的实践培养出来的,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平时多加锻炼,必然会有所收获。
同时,话题转换还可以运用在其它场合,比如对方对你所讲的话题不感兴趣,没有耐心时,你可先放下正题不谈,而从他感兴趣的问题下手,等他进入状态后,再将话题转移回来,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言传身教情理交融
解放后,陈毅曾担任上海市市长。当时,上海的许多纺织厂为了防止工人下班时“顺手牵羊”拿走工厂的纱布,盛行“抄身制”,即由专门的人在门口挨个搜身,工人们对此极为愤怒。
陈毅觉得已经是新中国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应当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于是,便废除了抄身制,结果,此举引起了纱厂老板们的强烈反对。
一天,陈毅登门拜访一位纺织厂的老板。老板一见是陈毅,正愁有牢骚没处发呢,把一肚子“苦水”都倒给了陈毅:
“陈市长,您要我们废除‘抄身制’,您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呀,工人下班,由抄身婆抄身,还经常丢纱,你说要是再取消‘抄身制’,我们纱厂还办不办?我们都去喝西北风呀!”
陈毅知道他心里有火,便耐心开导:
“要说开办工厂,购买机器,那我肯定不如你。因为,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
不过,要说管理工人,教育群众,这你不如我了。革命这么多年,千军万马我都指挥了,你说我算不算有经验?”
“那是肯定的。”老板十分认真地回答。
“那在这方面我给你当个参谋,给你提点建议,你要不要?”
老板受宠若惊,连忙说:“要!要!您请说!”
“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些工厂可比你这工厂要大多了,老板自然也更厉害,还雇了一大批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到脚搜,身上连一根针也藏不住,但是结果呢?原料、零件还不是照样丢失。为什么?因为,那些老板只顾自己赚钱,根本不关心工人,只把他们当做赚钱的工具。那些工人们工资低、劳动时间长、生活质量差,您想他们会同老板一条心吗?哪里还有不丢东西的道理。所以,现在解放了,政府支持你们办工厂,只要你们多关心工人的利益,提高他们的待遇,待他们如兄弟,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着办,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老板觉得陈市长说的在理,便率先废除了搜身制。结果,老板发现不但不丢东西了,工人的效率也提高了。
现身说法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因为,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遭遇劝导别人、感受真实,情真意切,容易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这比只讲大道理当然更易说服人。
有人说坷坎的经历是最宝贵的财富,何不用你的财富去打动他人呢?
(4)关键时刻善于诱导
著名的日籍华人夏目志郎年轻时曾当过推销员。
一次,他到琦玉县去推销《儿童英语百科辞典》。当时琦玉县经济不很发达,在全日本排名靠后,再加上道路崎岖,所以很少有推销员愿往那里跑。
但夏目志郎却不这样认为,他想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需要提高教育水平,这种书的需求量就越大。于是,他就背上书,挨门挨户地去推销。
来到一户农家,夏目志郎敲开门,说明来意。哪知主人面无表情地说道:
“你走错地方了,我们农夫没有必要学英语,你找其他人吧。”
夏目志郎连忙解释道:
“先生,这书不是给您用的,是给孩子们用的。”
“孩子们?那就更不用了,他们能把日语学好就不错了。”
主人还是冷冰冰的口气。
夏目志郎并未放弃,仍然耐心解释道:
“现在的日本和过去不同了,如今使用英语的地方越来越多,日本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呆在家里当然不需要英语。可是,你愿意让你的孩子一辈子呆在家里,不愿让他出去闯一闯,见见世面吗?您不觉得您这样做是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吗?”
说到这儿,主人刚才冷冰冰的神情已经消失了,他若有所思地说:
“这英语好学吗?”
夏目志郎觉得有希望,问道:
“府上养狗,您和家人是否怕狗?”
“那当然不怕。”
“对呀,因为惯于养狗,所以不怕狗。学英语也一样,从小养成习惯,这对学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己身边有好的英语教材,小孩子一定会亲近它,不知不觉中就会对英语产生兴趣,不是很好吗?”
一番话过后,主人终于爽快地买下了夏目志郎手中的《儿童英语百科辞典》。
一次,著名作家刘绍棠在给大学生们讲文学创作时,提到创作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坚持原则。
这时,一名女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说:
“老师,我有问题要问。”
刘绍棠回答:“什么问题,请讲。”
那名女生问:“真实的是不是存在的?”
“真实的当然是存在的,这是哲学上的基本常识嘛。”
“既然是存在的,就应该是可以表现的,所以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表现,就可以写,这难道不是作家所追求的吗?”
刘绍棠听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那名女生说:
“我想请你走到前面来,记得带你的学生证。”
那名女生走到讲台前,将学生证递给了刘绍棠。
刘绍棠翻开学生证,指着上面的照片问女生:
“你为什么不在你脸上长痘时拍个照,然后把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呢?”
那位女生不解地问道:“为什么?谁会在自己脸上长痘时拍照片,还把它贴在学生证上,那多难看。”
刘绍棠趁机说道:
“对呀,你不会在脸上有痘时拍照,更不会把这种照片贴在学生证上,这说明你对自己的认识是本质的。因为你是漂亮的,不漂亮只是暂时的,它不是你最真实的面目,所以你不想照相留念,更不想有这样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同样,我们社会的某些缺点是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我们的政府自然会去采取措施改正。可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这岂不是要政府把长痘时拍的照片贴在工作证上吗?为什么你对自己是那样公正,对政府却是这样的不公正呢?”
一席话让那位女生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
在上面的故事中,当夏目志郎指出那家主人对下一代不负责任时,主人的态度已有所转变,反问“英语好学吗”,这就是一个关键时机,夏目志郎就是抓住这一时机,顺势诱导,最终成功地把自己的书推销了出去。同样,刘绍棠也是巧妙地打了比喻,让女生自己说把脸上长有痘的照片贴在学生证上十分难看,趁机将话题转移到“到底文学创作该不该坚持原则”,最终让女生心服口服。
所以,在劝说他人时,要密切注意对方表情、语气的变化,发现他有所表示时,一定要抓住时机,乘胜追击,直至将他说服。
(5)照猫画虎反击对手
安徒生虽然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但生活却极为俭朴,尤其对自己的衣着从不刻意修饰,但这却给妒忌他才华的人以可乘之机,有些人就抓住安徒生的这一细节挖苦、讽刺他。
一天,安徒生像往常一样戴着他那顶破帽子在大街上行走。
这时,有个人走过来不怀好意地问安徒生:
“安徒生先生,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是什么东西?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认出了那个人,是一个贵族,平常总爱跟自己作对,经常挖苦自己。安徒生有心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这是在街上,那样做有失自己的身份。于是,安徒生忍住怒火,淡淡地一笑。
“先生,在我回答你之前,你可以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吗?”
贵族不知道安徒生用意何在,但也很爽快地说:“当然可以。”
安徒生接着说:“你能告诉我,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贵族:……
英国戏剧大师肖伯纳曾于1933年2月来我国访问,第一站在上海,当时,鲁迅、蔡元培等人在宋庆龄的家中同他欢聚。
吃完饭,大家便到花园里散步。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明媚,柔和的阳光照在肖伯纳长长的银须上,使得这位著名作家容光焕发,神采奕奕,这时,蔡元培高兴地说:“肖翁,你可真有福气,在上海看见了太阳。”
肖伯纳笑了笑说:“不,不,还是太阳有福气,在上海见到了肖伯纳。”
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无独有偶,幽默大师肖伯纳的“如法炮制”在俄罗斯却失灵了。
那是肖伯纳去苏联访问期间,有一天他独自一人上街散步。在街上他看到了一个俄罗斯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大眼睛,高鼻梁,一头黄色的卷发,极富东方民族特性。肖翁一时童心大发,竟然同她玩了一下午。
临别时,肖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就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肖伯纳。”
小姑娘天真地回答说:
“那你回去后也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玛莎。”
戏剧大师一时竟哑口无言。
1982年秋天,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给蒋子龙讲了个趣味问答:把一只五公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
“这很简单,你怎么放进去的,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仅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取出来。”
金斯伯格说:“您真了不起,您是第一个正确回答我这个问题的人。”
美国有家服装公司,为了招揽生意,便想请个名人为他们做广告。后来,他们选中了当时在美国声名大震的海明威。
这家公司给海明威写了一封信,并送去一条领带,在信的最后是这么写的:
我亲爱的海明威先生,这是我公司出品的领带,深受顾客欢迎,现奉上样品一条,请你试用,并望寄回成本费两美元。
过了几天,公司收到了海明威的回信,还有海明威出版的小说一本,信中写道:
我的小说深受读者欢迎,现附奉一册,请你们一读。此书价值两美元八美分,也盼寄回倒欠我的八美分。
看完信,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有些人为了让你当众出丑而嘲笑、讥讽你,也有些人是无意的但却让你下不来台,对待这些人,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大可不必与他斤斤计较,依法炮制,照猫画虎不但能变守势为攻势,还能给对手以有力的一击。
如果能在生活中巧妙地运用“如法炮制法”,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不信,请看下面的这个小故事:
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人潮如涌,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在人群中,有一位漂亮的少妇特别引人注目。
此时,一个不怀好意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跟少妇搭话。他见少妇穿的是一双肉色的丝袜,便嘻皮笑脸地问道:
“哎,你这双丝袜是从哪里买的?我想给我妻子也买一双。”
那少妇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说:“我劝你最好别去买,穿着这种袜子,那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就会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
(6)把握脉络循序渐进
齐诺芬的《纪念录》中,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和欧西德的对话。
欧西德:我生平所做之事,有无“不正”的?
苏格拉底: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吗?
欧西德:能。
苏格拉底: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盗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窃敌人而侮辱敌人,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方才说侮辱他人和偷窃都是不正,现在又何言正呢?
欧西德: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
苏格拉底:假如有一将军见其军队士气颓废,不能作战,他便欺骗他们,说“救兵将至,勇往直前吧!”因此,他的军队大获全胜,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小孩生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很甜”。
孩子吃了,救了性命,这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说不正只可对敌,不可对友,何以现在又可以对友呢?
欧西德:……
在这里,苏格拉底便是运用层层剥笋的办法,一步步说出欧西德逻辑上的错误,最终使他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苏格拉底。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你不妨运用此方法,循序渐进,把握脉络,把道理说透,不由得对方不服。
1921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哈默听说前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鼓励吸收外资,就想把自己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到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外市场。他想,目前苏联最需要的是消灭饥荒,得到大量的粮食,而此时美国正值粮食大丰收之际,一美元可买到3524斤大米。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往市场出售。而苏联盛产毛皮、白金、绿宝石,这些正是美国市场急需的,如果能交换双方的产品,岂不是要大赚一把?哈默打定主意,便来到了苏联。
哈默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召到列宁的办公室,列宁和他作了亲切的交谈。粮食问题谈完以后,列宁对哈默说:
“先生,不知你对在苏联投资、经营企业有无兴趣?”
哈默听了,默不作声,面无表情。
因为,当时西方对苏联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见,作了许多恶意宣传,使许多人把苏联看成可怕的怪物。
苏联经商或投资办企业,被人称作“到月球探险”。常言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哈默虽做了勇敢的探险者,同苏联做了一笔粮食交易,但对在苏联投资办企业一事,还是心存顾虑。
列宁看透了哈默的心事。于是,他讲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我们实行新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
我们欢迎所有的朋友到这里投资,并给予优惠,我以官方的名义担保你们不会受到任何人为的损害。”
哈默还是不语。
列宁看出他还是心存疑虑,便接着开展心理攻势:
“你放心,我们的政府不仅不会给你增添任何麻烦,还会向你提供任何帮助。”
列宁看到哈默的眼神中还流露出不放心的意思,就索性把话说的一清二楚:
“我们都明白,我们必须确定一些条件,保证我们有利可图,商人不是慈善家,除非觉得可以赚钱,不然只有傻瓜才会在苏联投资,你说对吧,哈默先生?”
就这样,列宁终于说服了哈默,不久之后,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企业的美国人。
列宁对哈默的不解和疑惑,像剥竹笋一样逐层加以分析、解释,循序渐进,说理透彻,使得哈默解除疑虑,最终在苏联投资。
运用层层剥笋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剥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后在“剥”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一目的,也就是说,你每一步都是为最后的目的服务的,不涉及最终目的或者与最终目的仅仅是有些牵连的问题最好不要涉及。
其次,在“剥”的过程中要有层次,即要循序渐进。前一步是为下一步服务的,中间不能有脱节,否则就给人一种牵强附会、强拉硬扯的感觉。
总之,层层剥笋法的运用要靠你在实践中慢慢去领悟,只有不断实践,才能熟练地运用,才能达到目的。
(7)顺水推舟相机而行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纪晓岚也在乾隆面前无所顾忌,经常口出“狂言”。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时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这纪晓岚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纪晓岚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纪晓岚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纪晓岚。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早呆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漓淋。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
“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晓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的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
“纪晓岚,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
“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联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
“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来气了:
“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
“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交际场合中,人们难免会有失官或者出丑的时候,谁也不想说错话、办错事,但这些又是不可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该怎么办呢?
从纪晓岚身上你应该会有所启发,那就是不要就事论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要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你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这就要靠你的应变能力了,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能够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那时,将错就错也就不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