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都是心理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青少年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一、谁为孩子的情绪上了套
孩子开始广泛接触社会,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情绪、个体动机等因生理状况的突变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原有的人格特点也发生改变,以适应生理及生活的变化。他们随着抽象思维及判断力的发展,批判性和独立性增强,往往带着警惕和怀疑的眼光评价周围的一切,认识上容易极端化,思想上容易出现片面性和主观性,或表现出叛逆性及易怒攻击的行为,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冲动,富于变化,倾向于用行动表达情绪与情感反应,行为不易预测。这时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有:紧张、害羞、不安,攻击、敌对或仇视行为,烟酒或药物依赖行为,违法乱纪行为等。
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存在着巨大威胁,有资料表明,当前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主要由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10,这些人易患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某些皮肤病等等。由此可见,不良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则胜过保健品。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据王教授的调查,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
孩子心理问题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本质。实际上,孩子的种种心理问题就是这些本质的外在表现,这些本质有:
1.身心发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因而紊乱与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人格发展的紊乱倾向:比如,本来生活有规律的孩子,却变得晚睡晚起、生活无规律,令父母、老师担心。这种生活现象,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过渡现象。会随着成长再次恢复其有序的生活方式,以便适应现实社会。
——身心发展不协调:孩子在成长发育中,其身心各方面发展快速而不平衡,比例不协调,比如,有时热衷于与同学们一起高谈政治或哲学,但一回头又与弟妹吵着吃点心,显得很幼稚;对异性朋友有兴趣,但碰到异性朋友却又脸红心跳,显得不知所措。有的躯体已壮如成人,但说话办事仍像小孩所为。这种状况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减少或消失。
2.精神疾患——有些青少年会患上这时期特有疾患,如“孤独症”、“注意力缺陷障碍”等,而有许多神经症,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等都可能在青春期发生,特别是神经衰弱发病率最高,这种状况宜由精神科临床专家来诊断,并作出治疗上的建议。
3.社会不适应——孩子对生活环境的变化或挫折,很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挫折反应常常是暂时的,减少或消除后,其心理问题多会随之消失或改善。如家庭不和睦、亲人得病、过不惯集体生活,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因此,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与异性朋友相处时,是否被欢迎或理会,都会引起心理上的冲突。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等等。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1.青春期心理问题
——情绪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时会有心里话或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青春期闭锁心理。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学习类问题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目前一些学校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孩子亦出现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
3.人际关系问题
——亲子关系。有研究认为,父母关系不和与父母一方死亡相比罗,更能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青少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而由于社会观念的差异、教育方式和态度的不当造成的亲子冲突更是十分普遍。
——师生关系。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关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却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二、心理问题面面观
(一)关闭心门的孩子
当青春期的孩子结束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童时代,进入“多事之秋”,此时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孩提时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会掩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封闭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他们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交谈,甚至拒绝父母的关心和爱抚。
“我家孩子上小学时就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喜欢一回家就关上房门,而且还把门反锁上。开始我们认为孩子独自在房间里会安心看书,没想到她的成绩一天天下滑。我们一气之下,干脆把孩子房门上的锁给撬掉了。谁知孩子更绝,一回到家,照样关上门,然后再用凳子把房门堵上。我们家里买了电脑,我们说什么也不敢让孩子上网。但女儿干脆借了一大堆碟片,关了房门独自欣赏,任凭我们在门外喊破喉咙也不开门。我们给了孩子独处的空间,但却使孩子和我们越来越疏远,这孩子到底怎么了?”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说。
相信许多家长都有着与这位母亲一样的焦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青春期自我封闭心理”形成的呢?
一是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后,孩子的思维能力在逐渐增强,独立意识也在日益增长,遇人遇事他们都喜欢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和体验,并喜欢自己拿主意。这是“心理断乳”的开始,也是一个人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二是亲子之间缺乏共同语言。青春期的孩子,智力水平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对生活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许多美好的憧憬,而许多父母却往往把孩子的这些想法看成是幼稚或想入非非,并随意地加以嘲笑,从而损伤了他们正日渐增强的自尊心。因此,他们只得将自己的想法小心地藏起来,在父母面前形成“心理闭锁”。
三是父母仍把孩子当“孩子”看管,在吃、穿、住、玩、学等方面事事插手。如此,在孩子嫌父母管得过死的同时,父母又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亲子之间就形成了一条无形的“代沟”。这条“代沟”既影响亲子关系,又容易使孩子产生“青春期心理封闭”。
根据南京脑科医院心理门诊的一项记录显示,该门诊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就已接待了一百多例行为孤僻的孩子,最多的一天竟然有十多位来访者。
事实上,但凡不肯主动讲话的孩子,他们的性格都比较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会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但是,这些孩子内心又强烈地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进行心灵的碰撞,触动孩子的心弦,让孩子能主动把心事说出来。
在《开启孩子的心扉》中,这位家长正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细微的事情,开启了女儿的心扉,值得所有的家长借鉴。
女儿属于内向、敏感型的孩子,平时“很闷”,话也很少。我呢,也没意识到要听听她的心里话。小孩子嘛,话少一点是她天生的性格,会有什么心事啊?
一次,我朋友送给我两张电影票,是《泰坦尼克号》,我就带女儿去看了。当电影放到船要沉下去,女主人公冻成冰人时,我听到她在悲悲戚戚地哭。
回去的路上,她好像话特别多,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为什么她(女主角)都冻成冰人了,人家都死了,她却能活了下来?”我告诉她,这是一种爱的力量,就像有一次我发40°C的高烧,你爸爸又不在家,我就硬撑着起来帮你烧饭,因为我是你妈妈呀,我怕你饿着,这也是一种爱呀!她听了我的话,似懂非懂一副很激动的样子,一下子依偎到我的怀里。
本来,我以为孩子内向,与我们话少很正常,但经过那件事,我才发现她原来话蛮多的,只是我们没有引导她,没有找到她感兴趣的话题。后来,她每天放学回家,我就有意识地让她讲讲学校里的事和学习上的困难等等,或在每晚睡觉前,给她讲讲故事,和她一起讨论故事里的内容等。时间一长,女儿每天回来就与我说个不停,碰到原先她根本不会讲的事,她也会凑在我的耳旁讲给我听。我真的很开心,女儿好像跟我越来越亲,人也开朗多了,连老师也讲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现在想想,还好那次带她去看了场电影,无意中让我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要不然,这孩子一直这么内向、拘谨,将来怎么闯荡世界呢?
如何改变孩子自我封闭的状态?
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一些心理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自我封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天生性格孤僻,好独处,不喜与人交往;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代沟”。父母经常看不惯孩子的言行,动不动就横加干涉,孩子很反感,因而用沉默表示反抗;学习竞争压力大,紧张学习之后,需要独处,自我调整,而不愿说过多的话。因此,父母应该仔细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千万不要用粗鲁、蛮横的态度对待孩子,让孩子主动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对于一般情况家长不必过分忧虑。
孩子的交往面很狭窄,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多,因此,当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时,他们一般不会主动讲话。与此同时,孩子们对所谓的成人礼节,比如见面寒暄,对他人假装热情和关心等,很不感兴趣。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或物置之不理。
让孩子自然地融入公众场合。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社交活动,让孩子能适应陌生的环境。指导孩子在公开场合应该注意什么礼节,怎样和他人打招呼,和他人聊天等。当然,孩子毕竟阅历比较浅,很难像大人那样在公开场合舒展自如,相反,孩子们大都害怕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那样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因此,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在公开场合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二)身陷孤岛的孩子
到了青春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而需要的性质也有所变化。青少年不仅需要衣食住行,更需要知识与技能,需要与人交往,被人理解,需要被人尊重,追求高尚的友谊甚至渴望纯洁的爱情……同时,也出现了矛盾。
独立性与依赖性是一对矛盾。年轻学生一方面自认为已经是长大成人了,竭力想摆脱父母的管教,不愿再被当作小孩,希望别人尊重、理解他们。另一方面,由于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还较差,在心理上、行为上依然十分眷恋依赖父母。
另一对明显的矛盾是闭锁性与强烈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年轻学生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有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有所增加。而且,在与人交往时变得不怎么坦率了,即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有所保留。
这些人不仅与长辈难以沟通,在同辈人之中、同伴之间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被人理解,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这些人又强烈地渴求与人交往,想得到理解,想对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扉。这一矛盾会导致年轻学生内心渴望交往,却又往往自我封闭。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有这样一种体验: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总想一夜之间成熟起来。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地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我们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素质;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难怪有些进入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总要感叹:“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好孤独!”
1.孩子形成孤僻性格的原因有哪些呢?
(1)外部大环境的改变使孩子变得孤僻起来
小文是家中惟一的女孩,从小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不管她要什么,爸妈总会尽量地满足。可是她却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孤独地度过了14年,这期间尝尽了没有朋友的痛苦。我曾经努力地追求过,可得到的却总是失败,以至于失败的感觉由伤心变成麻木了。今天,是我14岁的生日。人人都说生日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在我的脸上却找不到一丝笑意。桌上摆着蛋糕,点着蜡烛,却没有人为我唱祝福歌,父母都到外地出差了。
在我国,现在的青少年,生活的重点是学习,生活的世界是家庭和学校。他们有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得到爸爸妈妈甚至祖父母们全部的爱,但时常感到非常孤独:缺少同伴交往,缺少父母陪伴。
在学校,大家忙着学习、考试,放了学每个人都匆匆忙忙赶回家;周围都是高楼大厦,人们回家就关上大门互不来往,更谈不上进一步交往和成为朋友。所以,更多的时间只能自己呆着。即使有了电话、互联网这些沟通工具,但是一根细小的电话线又怎能承载那么多的感情呢?
课业的负担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很少能有“闲功夫”接触社会,结识伙伴。
(2)父母自身的心理健障碍对孩子孤僻性格的形成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的作用。
这些心理障碍表现在:怕孩子学坏而不允许孩子与其他人接触;怕影响学习而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游戏活动等。他们往往对孩子感情关注过少。性格孤僻的孩子往往由老人们带大。
形成孩子的孤僻还往往是由于过分严格苛求的家庭教育。
过去的家庭教育多偏重于孩子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将来的孩子老实听话。其实,这种家庭教育适合于过去的文化背景,可惜时代已经不同了,很多家长仍沿袭了过去过分严格的家庭教育。
过分严格的家庭教育,其危害性是扼杀了孩子性格的发展、正常心理需求的满足和正常的社会交往。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不出去招事惹事,为了孩子学习成绩好而限制了孩子正常的交往、游戏,结果导致了孤僻性格特点的形成。
过分严格的家庭教育还直接使孩子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淡与苛求,使孩子日后用同样的态度对待社会与他人;而打骂孩子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体验不到父爱母爱,产生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
除以上两方面外,过分严格、苛求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形成的完美主义、多疑、自卑等特点也同样会导致孤僻性格。
(3)孩子自身的生理心理问题同样会导致孤僻性格特点
除社会变迁和家庭教育失误易导致孩子的孤僻外,孩子自身的生理问题也易导致孤僻性格特点。常见的有:
①体弱多病易产生孤僻。
生活中可以发现:体弱多病的孩子,由于体弱,活动能力较差,缺乏活动的耐性与持久性,在集体活动中,伙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打闹易被淘汰,也易受到伙伴们的奚落和蔑视。这种孩子一方面拒绝参与这些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其他同伴也不愿意让他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保护自己的行为。
②对某种兴趣爱好的过分着迷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性的兴趣,如看书、玩游戏机、看电视等。现在我就从看电视引起的孤僻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个孩子对电视节目感兴趣,长期地看电视或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会使孩子对社会、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如果孩子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而对于在性格形成中起关键作用的同伴、同学交往、游戏等不感兴趣,那就很容易导致孤僻现象的出现。
因此,对于孤僻的孩子首先应检查一下,是否长时间沉溺于某些兴趣爱好之中,而使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脱离生活、脱离其他孩子。
③其它心理障碍
孩子的其它心理障碍也易使孩子的行为远离社会,远离人群。有必要检查一下孩子是否有以下心理障碍。
孩子是否过于胆小?孤避是一种逃避方式!
孩子是否有某些不良行为,周围小同伴因此而不愿与他交往?
孩子是否没有任何个人爱好,或没有与其他孩子交往的兴趣爱好?
2.如何改变孩子的孤僻性格
尽管孩子已经表现出孤僻的性格特点,但孩子的性格特点极易形成也极易改变,甚至有时作为家长只要改变一下对孩子的态度,改变一下家庭环境与家庭成员间的交往方式,孩子的孤僻性格特点就可以得到很大改变。
(1)游戏心理疗法
游戏心理疗法对于孤僻的孩子特别有效。学校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游戏;家庭里父母可以组织家庭游戏,游戏内容可由老师和家长自行设计。游戏中孩子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快乐,而这种好的情绪体验可以强化孩子进一步进入社交圈。
(2)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家人不要太亲近孩子,而应该提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条件,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中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经验,得到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交能力。
(3)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和呵护,引导孩子与家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凌驾于长辈之上,切忌随意训斥打骂孩子,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家长应经常赞美孩子,同时也教孩子学会赞美别人。
家长有必要敞开家门,改变孩子“独”的环境,让他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多与同龄人接触。
有必要将周围的同伴、同学请到家中来。提供他们一起学习,互相接触,交往的空间。
有必要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带孩子外出看电影、郊游或进行其他一些户外活动。
有必要让孩子更换一下居住环境,可以让孩子到亲朋好友家暂住一段时间。
有必要中断孩子的一些着迷的爱好,鼓励孩子自己或陪同父母外出采购蔬菜,参与做饭,甚至单独炒菜。这样能使孩子从其它爱好中获得快乐而不至于专注于某些爱好。
(4)鼓励孩子多与大人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哈伯特教授指出,孩子从小与大人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孩子长大后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家长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要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5)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社交技能
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自己比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朋友之间要互相信赖,彼此尊重。
家长应告诉孩子可以被接受的游戏方式,鼓励孩子主动与同龄人交往并且待人要有礼貌,告诉孩子不能侵犯他人自由。
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以自我为中收。孩子自己如果能说出“你很棒”、“好漂亮”之类的话,则可以赢得不少朋友。
(6)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全家人的和睦相处,家长疼爱子女,儿女孝敬父母,彼此关心照顾,共同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凝聚力,孩子在这种气氛中,能潜移默化地学会与人融洽相处之道,其人格也会不断完善。
家长在给孩子行为上的指导时,也别忘记培养孩子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少年要学会从孤独中解脱
人也许不能做到绝对不孤独,可是从亲人、朋友那里得到的情感却是很好的安慰。可以把爸爸妈妈当作朋友,倾诉烦恼,发泄痛苦,寻求关爱。下面就是几个与父母倾诉的小技巧,不妨试试看:
(1)敞开你的心扉,学会与父母分享心事
当我们彼此分享各种情感时,都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个从来不会和别人分享的人,是永远摆脱不了青春期的孤独的,只有从孤独走向分享才能由衷地感到分享的美好,也才能真正地摆脱青春期的孤独,从而真正体会到青春期这一花季年华的美好。
(2)不要把自己紧锁在房间里
虽然现在功课很多,学习任务繁重,但每天至少要抽一小部分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比如在饭桌上,在休息放松时。些许的言语交流、手势、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
(3)尝试“透露”一点小秘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可能毫无保留,这对于维护个人身心健康,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是有益处的。若要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表现部分真实的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试着将埋藏在心中的某些秘密告诉他人,很可能更进一步地得到他人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能得到他人认同。
(4)倾诉是身心健康的必要保证
很多心理困惑、不适,都是因为自我过于封闭,没有及时宣泄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如果能将郁闷和消极情绪宣泄掉,很可能“不治而愈”。
在生活、学习中必然会遭遇到挫折、困难,如果一直憋在心里,很可就越来越急躁,越发感到孤独,无人理解。所以,不妨试着倾诉。如是同学没有时间,那么就对朝夕相处的父母讲述自己的烦恼。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的安慰,让亲近的人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一方面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建议,请他们出谋划策,对自己也是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
阳光总在风雨后,孤独会得到理解与抚慰,只要愿意敞开心扉,做自己想做的,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也许真的能像鸟儿一样,走出自己的樊笼,在更广阔的天空展翅高飞。
(三)焦虑是好还是坏?
焦虑是孩子即将面对重大的事情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绪。其实,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的情绪。心理学工作者多次研究证实,在焦虑适中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效率随着焦虑的增强而呈上升趋势。这就是说,焦虑本身具有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孩子去积极学习,积极准备;焦虑具有激活作用,它能激活体内的有关物质和系统,从而激发孩子的潜在能量,使学习更有效率。
与许多情绪一样,过度的焦虑就会带来副作用。比如考试中,孩子的焦虑一旦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考试效率就将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强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有三种情况:
一是考前焦虑。烦躁不安,六神无主,紧张至极,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
二是考场焦虑。平时学习还可以,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题目做不出,平时很少出现的问题,如计算出错,看错题目等都在考场上出现了。
三是考后焦虑。由于成绩不理想,于是便心神不宁,情绪低落,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其实,不管哪种情况,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孩子发挥潜能,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要想判断孩子面对考试是否焦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用你的经验去观察孩子,一种是运用心理科学量表进行测量分析。
生活中常用的是凭经验观察,一般是从这样几方面进行:
1.观察孩子的神情
青春期孩子还比较单纯,往往不善于掩饰内心世界,他们的焦虑紧张心态往往从表情上反映出来,你可以从他的神情中发现焦虑。
2.观察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他的行为表现常常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如平时生动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规矩”起来,平时安静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烦躁起来;复习或作业时不知所措,常常是刚拿起数学书没看几页就放下,又拿起了作文本;作文写了个开头又停下来,准备做数学。当孩子出现这些反常的行为时,说明他正被焦虑所困扰。
3.观察孩子的语言
当孩子比较焦虑时,外向的孩子往往能直接说出来,父母就能从语言中易于发现;而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过分焦虑紧张,变得更加少言寡语。这时,父母就要注意孩子少言寡语的原因了。
4.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
多数孩子在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有的不思茶饭,有的哈欠不已,有的头疼脑热,有的旧病复发。当孩子有这些反常的生理反应时,也许正是焦虑过度造成的。
一般来说,善于教导孩子的父母,往往可以神奇地让孩子变得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孩子面临大场面而心情紧张时,他们只要说几句话,孩子便会逐渐放松心情。因此父母应该学会这种技巧帮助孩子抑制焦虑感。
当孩子过度焦虑时,你可以利用某种方法来缓和过度的紧张,当然其中还包括了若干原则。
一般来说,孩子很容易陷入“视野狭窄”的泥沼中,也就是将精神过度集中在某一点上,要将孩子从这种无法放松心情去行动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就要利用意识、想法、感受方式等的转换,才能将孩子拉离视野挟窄之处。
紧张、焦虑情绪大多是发生在特别的场面或未知的场所等,因此,如果你给予孩子和这些会产生紧张情绪的情况相反的环境或条件,应该多少能缓和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有时也可唤起孩子相似体验的回忆,告诉他这件事和从前那件事一样,一定没问题的。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使他逐渐适应,或是给孩子,一个惯于使用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缓和紧张情绪的方法。
当然包含父母在内,一切孩子所信赖的人给予他的影响,都不可忽视。简单地说,在考场内如果父母本身都惶惶不安的话,那么这种情绪很容易会传染给孩子因为情绪具有传染性,比如说搭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时,若服务的空姐面带笑容,以沉着的语句说明当时的情况,相信乘客也会觉得较为安心。
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利用身体的动作来抑制焦虑。因为过度的紧张、焦虑和身体的反应也有关联,心跳加速和肌肉僵硬便是其中之一,引导孩子慢慢地做些事,或是做一些能消耗些许体力的动作,由身体方面来消除心理方面的紧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引导孩子抑制焦虑情绪还有许多措施和方法,父母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让焦虑严重的孩子经常听听舒缓、轻柔、优美的乐曲。音乐能缓和孩子紧张的情绪,让孩子逐渐平静下来。
2.你可以带孩子去听听相声,与孩子一起看看小品、幽默画,同孩子一道参加游乐类活动,让孩子在幽默娱乐中忘记紧张状态。
3.让焦虑严重的孩子坐到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焦虑的表情;对着镜中的自己,倾吐心中的焦虑。这样,孩子在面对“自己”时,会发现自己的焦虑并努力摆脱它。
4.严重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后果的过分估计。只有在不断的调整中,让孩子把焦虑情绪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孩子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才会以平静轻松的心情去对待。
(四)走出抑郁的漩涡
1.孩子心理抑郁的原因及特点
最近一个学期,汪诗雅的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陷入伤感和哀愁之中。有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课方法使人听起来昏昏欲睡,她不自觉地向窗外望去。窗外不远处是个公园,有一个人正在练小提琴,琴声传来,委婉而凄凉,似乎是从她心底里面流出来的,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以后,每当她看到一些凄美抒情的文学作品时,总感觉这上面写的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都是自己想说而未说的情感,她很想找个人倾吐一下这种感觉,但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于是她渐渐地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那么渺小,整天沉浸在伤感和孤独中难以自拔。她开始写日记,不停地写,把所有的痛苦、寂寞、幻想都写了下来……
其实,忧郁并不仅仅栖息在汪诗雅的内心,对于所有校园里的学生,忧郁似乎成了一个无奈的朋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现代人的忧郁意识称为“无家的可怜状态”。
本来,青少年有着花一般的年龄,活泼好动,天性中充满了快乐的因子,不该与“抑郁”扯在一起。然而,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青少年抑郁者也大有人在。不难看到这样的青少年朋友: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衰退、没精打采;严重时,消极悲观、严重自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些症状,都是抑郁心理障碍的外部表现。
究其原因,不外乎外因与内因两种。
外因包括,高考或中考失利,不该有却已经有的失恋,某种思想或抱负实现起来遥遥无期等。
内因指青少年发生抑郁的心理基础。他们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后,忧心忡仲,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是否还会发生不愉快,这种忧虑时常伴随着幻想(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也伴随着恐惧,如果长此以往,内心冲突久悬不决,就会导致抑郁。
长期抑郁会发展成为抑郁症。这种病不但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伤害,而且能引发生理上的恶性反应。如头晕、无力、呕吐、失眠等等。轻者对一切失去兴趣,重者会走向自杀之路。
孩子心理抑郁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孩子抑郁时,可以说出来,或者表现出不愉快、悲伤或急躁。
(2)大部分孩子患了抑郁症之后,能够从短暂的不佳情绪中恢复正常。
(3)有些孩子的抑郁如果不及时发现或进行治疗,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长期存在,影响日常生活。
2.如何帮孩子摆脱心理抑郁
据美国一些精神健康专家统计,每8个13岁至19岁的人中就有一个人得临床抑郁症。经历过丧失亲人、学习紧张、有压力或行为不良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那么,怎样防止孩子的抑郁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治疗儿童抑郁症的“药方”,其主要要点如下:
(1)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话
父母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指导孩子把各种情绪:爱、恨或者烦恼,全部发泄出来。但是一定要注意用健康的方式方法。
(2)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如果孩子好斗、爱发脾气,父母可以赞扬他有责任心、豁达、有毅力和敏感;如果孩子离群孤僻、安静、喜欢抱怨,你可以赞扬他刚毅、表现出自信的性格。当然,这都是在指出其毛病的前提下,用两点论的观点予以肯定的。
(3)对孩子要倾注爱心
一些儿童喜欢消极抵触或者大发睥气,而另一些孩子却迟钝、无精打采,无论他们的行为举止怎样令人厌恶,其实每一位抑郁的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温暖、爱和关注。因此,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你更要付出比对一般孩子更多的爱心。
(4)及时进行鼓励
当孩子大发脾气、孤僻消沉、紧张状态出现频率较少,较能听话时,这说明他们有进步了,已经能够应付小失望和挫折了,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
(5)引导孩子走到伙伴中间去
开始,可以让孩子看看其他友伴的玩乐;在玩乐气氛的感染下,鼓励孩子参与到玩乐之中。经常体验到交往之乐,就会冲淡抑郁情绪。同时,你要给孩子以心理的支持。包括情感的支持,使孩子意识到有很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有很多人与他在一起,为他打气,使孩子感受到“我能行!”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想做的事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远离抑郁,保持乐观开朗的个性。
3.青少年要自己剪断“白发三千丈”
抑郁是人生的腐蚀剂,它侵蚀力强,伤害力大,但却并不可怕,只要能正确对待,积极治疗,一定会战胜它。尤其有些青少年,虽有抑郁心理,但一般陷得不深,经过一番努力去除抑郁会更容易一些。具体来说,青少年自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适。
(1)求得正当发泄。为减轻痛苦,要敢于把自己不愉快的心情向亲人、朋友诉说出来,还可以痛快地哭出来,或,写日记,到郊外散步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将心灵的痛苦减轻。
(2)多与人交往。抑郁的青少年朋友,往往是较内向、自我封闭的人。如果能适当扩大一下自己的交际面,不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里,就会使心胸开阔起来,抑郁也就没了可乘之机。
(3)笑对人生。遇到不顺心、不愉快的事多向好的方向想,要保持快乐的情怀。不要患得患失,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4)积极进取。踢足球的人有句口头掸“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此话同样适用于克服抑郁。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远大理想,让积极的进取精神把抑郁赶走。
(5)此外,如果抑郁症状严重,还要用药物辅助治疗,最好去医院找大夫,通过调节生理机能来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李白曾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抑郁对人的危害。广大青少年朋友,应举起心理健康的利剪,剪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