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六章与孩子一起追星

  • 小说:拆掉篱笆墙
  • 作者:王洁丽
  • 字数:359259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6:16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偶像的崇拜,实质是反映了崇拜者的一种自我投射。具体地讲,就是一个人生活中缺少什么、梦想什么,他就会追求什么。

与其激起孩子的叛逆心,倒不如父母放开心胸,给孩子空间,陪伴孩子面对人生探索的阶段和目标。

一、狂热的追星族

小娜是某中学的学生,她疯狂地喜欢歌星谢霆锋。对他的生日、星座、身高、体重甚至他喜欢吃什么菜,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等都如数家珍。谢霆锋要在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消息传来,小娜兴奋地对好友说:“我要为我最爱的人助阵加油!

她决定去香港找谢霆锋,她带上亲手为谢霆锋叠的1000只纸鹤坐上了去深圳的火车,因没有合法手续,海关不让她出境。

回到家的小娜对谢霆锋依然痴心不改。她的房间里贴满了谢的照片,常常一个人定定地看着他的照片,眼里全是热泪。晚上睡觉,她要听着他的歌、抱着他的照片才能入睡。她在日记中写道:“谢霆锋,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我!”

不久前,小娜在网上发了帖子,寻找长相类似谢霆锋的男生,要跟他们做最好的朋友。

一个网名叫“我爱谢霆锋”的男人说自己长得特别像谢霆锋。小娜欣喜若狂,当照片发到她邮箱里时,她呆住了——“天啊,这简直就是谢霆锋的翻版!”她哪里知道,那个男人发过来的就是谢霆锋的照片,只不过稍微做了些处理而已。

那个男人找出各种借口向小娜借钱,小娜为了能早日见到自己“最亲爱的人”,从抽屉里偷出父亲的银行卡,先后给他寄了4000元钱。不久,他又通知小娜,说谢霆锋要到上海开演唱会,让她去上海。小娜毫不迟疑地向同学借了500元钱,坐上火车来到上海。“我爱谢霆锋”让她到一个旅馆见面,她赶过去敲开门,看到的却是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小娜问:“请问谢霆锋在吗?”男人嬉皮笑脸地说:“我就是啊。”小娜的脑袋“嗡”地就大了,当她转身要走的时候,哪还能脱身!

……

当她终于被放出来时,身上的钱和手机全被抢去了。

更可怕的是,50多天后,她有了妊娠反应。做完人流后,小娜的身体精神都彻底垮掉了。

二、追星——通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孩子为什么会追星?原来,追星源自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要,是通向成熟的必经之地。

1.填补情感空白

青少年在十二三岁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一方面,他们要从父母亲的全面呵护下挣脱出来,建立自我的独立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因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产生了“情感空白”,他们需要新的依恋之情来填补空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偶像崇拜是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但这种幻想常被过分地强化和理想化。偶像崇拜可说是青少年在挣脱了父母亲“爱的锁链”以后的一种“移情别恋”。

2.寻找自我

“追星”一般发生在12~18岁这个年龄段,这个时期正是少男少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确定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心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做什么,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该往哪方面努力。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的特点的人物。

一项关于“赵薇迷”的社会调查显示:“小燕子”的崇拜者大都是女生,占样本数的90.2%。正如一位影迷在信中说的:“我好想和你一样叛逆,一样疯狂,你做了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过了我渴望但却得不到的生活。”通过追星,可以满足他们一些想干又暂时无法实现的爱情和理想。例如,男孩子们喜欢看功夫片、战斗片,是他们潜意识里希望成为英雄,成为顶天立地、有超凡能力的男子汉的外在反映。

因此,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其说是“追星”,毋宁说是“追梦”,他们在明星耀眼的光环里编织自己未来的梦。

3.精神寄托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种“心理闭锁”现象,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愿意和父母讲。有关“青少年心里有话最希望和谁讲?”的调查显示,放在第一位的往往不是父母或老师,而是同龄伙伴,甚至有的“和谁也不讲”。他们难以与父母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深层沟通,而身边的同学又难以具备足够的权威感和吸引力,况且与同学交往有时会引起一些摩擦、误会和不快,相比之下,向从未接触又异常崇拜的偶像倾诉则不会有这些麻烦。

“小燕子”的崇拜者们这么写道:“我写信给你的目的是想与你说说心里话,事实上我的伙伴也不少,但不知怎的,我总不能与他们说心里话”,“我梦想当一名演员,尤其是看了你的戏后,更想当演员……我不敢把我的梦想告诉爸爸妈妈,怕他们说我根本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告诉老师同学,只是默默地想,有时还会流眼泪。”

给自己崇拜的偶像写信,既满足了沟通的需要,又有安全感,也是被压抑的个性、情感的渲泄和释放。学校对学生一般管理较严,要求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偏偏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是最想追求独特新颖,张扬个性,叛逆传统的,他们只好通过偶像来表现某种心理。比如穿着打扮,她们自己受现实的束缚不敢穿奇装异服,只能靠欣赏偶像来满足这一心理需要了。

4.情窦初开的情感体验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成熟,性意识萌发,尤其是女孩要早于男孩一到两年,情窦初开,春心萌发,看看周围同龄男生,—个个还是懵懵懂懂、乳臭未干,于是她们便会把浪漫情怀投向“青春偶像”。已经功成名就的歌星、影星们,潇洒英俊、风流倜傥,常常会使纯情少女怦然心动,不能忘怀,成为她们的“梦中情人”和未来理想生活中的“白马王子”。许多少女在信中向异性歌星、影星们表露自己的爱慕之情,甚至听到自己所钟情的偶像有了女友或结婚的消息,会妒忌不已。

5.从众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知识、经验都比较欠缺的缘故,对许多事情都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但是他们又害怕与众不同,被视为“另类”,因此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如果与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不同,那么就会失去与伙伴交流的话题。于是偶尔追追星,但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交友的需要。

另外,青少年同龄人之间,情绪容易相互感染,往往对某一件事的热情会迅速传递开来。所以,追星族往往有一个群体环境。

6.孩子的追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

(1)偶像对有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榜样和楷模,寄托了他们的理想和渴望。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和学习他们身上的某些特点和性格,或某些好的品质,得到激励。

(2)对沉重学业的一种超脱。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竞争状态,使孩子们渴望轻松、浪漫,而追星就成了一种最时尚的放松了。

(3)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不少孩子追星是觉得明星很美,能带给人一种愉悦的情绪。

(4)从明星身上发现了与自己共同之处,找到了共鸣的感觉。

三、青春期的迷恋

青春期是一个人形成自我的过程。它产生了对过去自我定义的否定。青少年感到自己被撕开,被他们听到、看到的事情撕得粉碎。为了应对这个失望的痛苦,他要找到一个特别的朋友,一种他认同的精神,帮助他重新感到完整。

这个帮助他的人可能是他最喜欢的乐队的领唱,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电影明星,一个鼓舞人心的老师,一个青年群体的领袖,一个可爱的露营顾问,一个年轻的、平易近人的师长,朋友的哥哥或姐姐,或者同班同学。这些“最爱”在少年内心深处开花,时常使他们痴迷。只要醒着,他就会想着这个人,他说什么,他穿什么衣服,他做什么事,想着与他在一起,被他爱,被他追求。在青少年对安慰的痴迷和渴望中,他设计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并崇拜他。这个心爱的人比谁都聪明,人格尽善尽美,不犯错误。任何对这个人的否定的意见,特别是父母的意见,都会遭到他的摈弃,甚至使他的崇拜更强烈。

“我15岁上初中的时候,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家伙。他与我同龄的男孩子不一样,他成熟、平静,与众不同。因为他比我大许多岁,我父母不同意我跟他来往。我控制不住地想他,想像跟他在一起的景象。我想方设法半夜出去见他。我们在学校课间商量这件事,最后我找了一个同学睡在我的床上装我,我跑出去和他约会。约会比我想像的还要好。他特酷,彬彬有礼,而且风趣!我父母知道后气得要命。他们极力让我相信,他不顾我父母的意愿而执意和我来往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我不在乎。后来我听说他与很多女孩约会,有些年纪比我还小。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和比他小的女孩约会,而不和他同龄的女孩约会?此时我觉得我堕入了黑暗。”今年刚满22岁的玛蒂这样说道。

我们大多数人都记得青少年时的迷恋是如何又甜又苦。爱慕和没有能力拥有的剧烈痛苦,迷失于对方的愿望,填补空虚的愿望,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赞美和爱的愿望,都潜藏在无意识里。青少年迷恋的重要性很容易被父母和其他人忽略。我们可能会说“那不过是初恋”,而不了解在青少年痛苦地探究自我的时候,迷恋是使他们稳定下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世上无完人。但是,当迷恋的对象与青少年建立了真诚的关系和成为他的正直的榜样时,他们的渴望之洞就能被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活动填补。例如,一个令人钦佩的老师,懂得青少年迷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会鼓励青少年通过社会服务、公开反对不公平,通过探究、质疑权威人士的观念和意见去认识世界。青少年很难抵抗老师的魅力,迷恋的结果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做中学顾问的朱女士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我看到过很多青少年迷恋的例子。很遗憾,并非所有的老师面对学生对他们的迷恋都能妥善处理。有一个教社会科学的老师,他英俊的外表和风趣的故事使他的课很吸引学生。他去过很多地方,因此对课本所讲的许多内容都能提供第一手资料,很多学生被他吸引,很多女孩迷恋他。有一个三年级女学生的情况很突出。她参加了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制定了一个计划,并邀请他们的姊妹城参加。学习小组花了很多课余时间与姊妹城联系,交流有关两个城市之间异同之处的信息。这位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介入这个学习小组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孩子们也学到很多东西。然而,他利用了那个女孩对他的崇拜犯了错误。他在她身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和心思,当感情无法控制的时候,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教学生涯及时退出了两人的关系。女孩子感到被伤害、被出卖,她不得不离开了学校。我也从此与她失去了联系。这件事情非常不幸,那个女孩很有才,很聪明。”

我们都害怕上述一幕的发生。大多数青少年(也许还有大多数父母)不了解浪漫的初恋以及它与性觉醒的关系。想想我们自己第一次产生性感觉的那种骚动、好奇、窘迫,也许还有羞耻感,我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别人利用,不过早涉足性生活。自然的内部骚乱和不满,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是正常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愿意与同性朋友或男女混杂的一群朋友一起出去玩,并不期待成为一对。然而,很多青少年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女孩子希望穿得更刺激,于是无意中发出了挑逗的信息;男孩子则本能地对任何性的机会都做出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13岁~15岁的少年在应对令人困惑甚至烦扰的青春期变化时,更喜欢自由地探索友谊,在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并不想背上性活动的负担。

这个年龄的迷恋也可能表现为对一种理想、运动或活动的激情,而不是对一个人。关于成长的影片《反攻为守》中对青春期迷恋的描写很有启发性,是一个有益的青春期迷恋的例子。年轻的主人公非常喜欢意大利自行车,爱屋及乌,他开始喜欢意大利的一切东西:语言、音乐、生活方式。他把自己的疑惑:关于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家庭在一个小社区的地位、父亲对他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未来都转变成提高自己的车速,维护意大利自行车手浪漫形象的挑战。

四、正确引导孩子追星

对于孩子追星带来的正面影响,我们很是欣慰,但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同样,追星过度也可能使孩子走上歧路。

由于电子传媒的发达,经过媒体包装的“明星”,给人的首先是一种感官的冲击,因此,“追星族”们往往不问“星”们的内在素质如何,早已为“星”们光彩迷人的外表和眩目的成功所倾倒,所以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更多的是浪漫幻想和青春激情,而缺少那种直抵灵魂的人格觉醒。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偶像的崇拜,正是反映了一个人生活中缺少什么、梦想什么,他就会追求什么。“偶像”因其具有距离感而产生光环效应,比身边的人更加具有理想色彩,因而更受青少年的迷恋,就这点来说,可以满足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需求,弥补现实生活的不完美,丰富他们的情感,有利于促使他们追求真善美。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青少年,由于对偶像过分迷恋,投入太多的精力,成天想入非非,造成精神涣散,学习分心,给自己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例如,如前几年有报道说,某女孩因为崇拜巩俐,遂找医生要求栽上一颗像巩俐那样的虎牙;一位中学生因为崇拜费翔,要求美容师给整出一个像费翔那样的鼻子;还有的学生在看明星演出时,冲到台上,欲强行亲吻明星……这样盲目模仿和追随,则必将影响学习,且不利于心理成熟和人格塑造。而且由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媒的包装和炒作,轻而易举就能捧红一位新人,使舞台上明星如织,转瞬即逝,给青少年带来一种错觉,似乎成功来得很容易。

在2001年3月8日中央电视台《午间一小时》“成长的烦恼:探讨追星族问题”的节目中,讲了这么一件事:

兰州有一个中学生为了出名,居然盗用中央电视台一名导演的名字为自己做宣传。他给自己包装了一份非常辉煌的简历,什么时候获了什么奖,然后是和赵薇、周杰演了什么戏,和陈晓春演了什么戏,演了《黑芝麻》什么的。然后就把这个简历寄绐中央电视台。

接着,他给某报社的一位记者打电话,把他自己编造的辉煌历史又吹了一遍。电话里能听出来他还是个小孩儿,他说他现在在兰州的飞天大酒店,让记者过去。

记者说,你到我们编辑部来,因为我们正在开会。于是,他就给记者留了一个传呼,是兰州中北台的一个传呼,后来这位记者才知道这是他大妈的传呼,因为这个孩子一直在他大妈家生活。

接下来几天,这个中学生好几次冒充他大妈的口气,打电话问记者说:“我寄的这个孩子子的材料你们收到没有?”后来,他又自己打电话,说:“我是李颖,你们收到我的材料了没有?”再后来,他就到编辑部来,说:“如果你们不登的话我就找其他报社登。”

记者一见着他就认出他了,因为他去年大概11月份到报社来过,因为当时这个报17版的“视听沙龙”有一个《爱唱歌的人》栏目,他想参加这个栏目,并且来的时候带了一个他写的剧本,当时还带着他的照片。

这位记者说,在做这个栏目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小孩儿有很多,他们都盲目追星。报社的总编和主任准备就这一现象做个专题,当时准备发稿,考虑到他的承受能力,就给他打了电话,问他说,我们把他这个事报道一下怎么样?不是针对他,而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

他当时的回答很让报社的人吃惊,他说:“这是我的第一步炒作。”他的谈话让报社这些成年人都接受不了。他还把他的想法写了一个方案,第一是他没有实力,也没有机遇,他觉得只有靠这样子才能出名,这可能是他看到明星负面报道比较多一些,他的脑子里都是些靠不光彩的手段出名的事。所以他觉得他在没有具备更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只有靠这样出名。

接着报社的人和那个被他冒名的导演接触了一下。那个导演也劝他说,你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学习,要好好做人。当时著名主持人朱军也在旁边,他也给朱军讲了话,第一句就是,朱军叔叔,你能捧我吗?问得很幼稚。

这个例子说明,电视、报纸等传媒在宣传歌星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传媒一味宣传歌星的成功和荣耀,而不对歌星成功背后的努力和艰辛做正确的报道,而各种小报对个别歌星的负面报道就起了不好的作用,给青少年造成的错觉是,没有真本事,搞搞歪门邪道、投机取巧,也能成功。

例子尽管是个别的,但是,不想通过艰苦努力,不想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来赢得成功,幻想有朝一日得到“芝麻开门”的秘诀,一夜之间出人头地,确实是当代青少年中的一股小小的思潮。

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作为父母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

1.父母的价值取向影响孩子

当然,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主要地还受到他的教育背景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正确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影响,当他在选择偶像时,会多一点理智的成分。

父母应当引导孩子了解明星成功背后的努力。大多数歌星、影视明星和球星都是凭借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过不屈不挠的执著的奋斗才获得今天的辉煌。

父母要与孩子讨论,他所崇拜的偶像到底有哪些值得人们佩服的地方,告诉孩子偶像成功背后的努力,激励孩子向偶像学习。

比如,日本天后级女歌星宇多田光说,歌坛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歌坛新秀涌现,她在歌坛上足足等了七年,才有了今天如日中天的辉煌。也有不少歌手一辈子在歌坛沉浮,却不能出人头地。

机遇是重要的,但是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明星的成功毕竟是他人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学习明星的奋斗精神,为自己的成功去努力。

父母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给孩子提供榜样人物。现在的孩子对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有隔世之感,给他们讲这些人的事迹会使他们觉得缺乏时代感,父母可以引导他们看些老片子,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这些人物的内在精神。父母可以更多地为孩子提供一些科技英杰、商界骄子、文学泰斗、政坛领袖的有关传记和报道,使孩子扩大视野,纠正“偶像崇拜”的偏食现象,使他们有所比较,有所选择,不至于随大流而陷入盲目。

2.切忌粗暴否定,以免适得其反

许多父母不喜欢孩子迷恋偶像,最大的顾虑是担心孩子沉溺其中,浪费大量时间、金钱,耽误了课业,甚至影响价值观。有些父母为了阻止自己的子女去“追星”,往往和子女之间形成尖锐对立,有的还引发了激烈的矛盾。

某中学一位初三女生林杰突然出走,导火索便是母亲反对她“追星”。

林杰在小学里一直是一个学习拔尖、品行优良的小干部。上初中后,学习成绩渐渐下滑。母亲到学校里向老师了解女儿的学习状况,老师说,林杰学习很用功,就是反应慢了一点。

于是母亲为她请了几个家庭教师。

但是升入初三后,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别说考重点学校了,就连普通高中可能都有问题。

母亲在帮女儿打扫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孩子的秘密,母亲拉开没有关严的抽屉,发现里面躺着十几封没有发出的信,信封上一律写着“张信哲收”。

书桌上的音乐盒带也都是“张信哲”的。

母亲恍然大悟,女儿是在“追星”。

待女儿放学后,她强按怒火颤声说道:“我为你的学习费尽心思,想不到,你的心却让‘星’给勾跑了。”

女儿刚想辩解,母亲已一把抓起桌上的音乐盒带向地上砸去,又从抽屉里抓出一大把信撕了个粉碎。女儿“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摔下书包就向门外冲去。

当天夜里,女儿没有回家,母亲也一夜没有合眼;第二天,女儿没有去上学,也没有回家,母亲找遍了所有女儿要好朋友的家里,都没有;第三天,母亲动员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寻找线索,女儿依旧下落不明。

后来,在学校的帮助下,在外地的一个教堂里找到了出走五天的女儿。

显然,林母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失误,也许,恰恰是现实中的挫折导致女儿用“追星”来寻找精神寄托。母亲没有给女儿以应有的理解和同情,使女儿感到受了侮辱。让我们共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共同探讨正确的解决方法。提醒孩子“理性追星”。

如果孩子过于迷恋某个“星”,那么父母亲要反思一下是否与孩子之间有层隔阂,是否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当然,看到孩子沉溺追星,父母有责任给予提醒和指导。但首先要给孩子理解与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对这一点特别敏感。父母应当做到不去粗暴地否定他们,孩子反而就真的沉溺其中走不出来了,这是孩子受到压抑后必然的心理反应,因为他们要透过自己的亲身尝试证明自己的存在。

与其激起孩子的叛逆心,倒不如父母开放心胸,给孩子空间,陪伴孩子面对人生探索的阶段和目标。

五、与孩子一起追星

和孩子一起追星,在“追”的过程中攻入“堡垒”内部,了解他为什么会追星,追什么样的“星”,追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追”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例如可以让孩子先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要求后,家长允许并参与孩子的“追星活动”。例如和孩子一起听他喜欢的歌;欣赏偶像演出的电视剧;收集偶像的资料等等。并在聊天中引导孩子,指出明星身上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追星以什么样的度为宜。这样孩子容易接受。

下面的例子中小倩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弄清小倩为什么会喜欢王菲,小倩妈妈对王菲特别关注起来。一天,电视上王菲正在唱歌,她连忙叫来女儿一起欣赏。“王菲的歌声很独特,歌词也很美,唱得真不错!”妈妈赞赏道。女儿得意地说:“那当然。王菲不光歌唱得好,还很有个性呢!我就很欣赏她的这种大胆,喜欢她的求新胆识。”妈妈笑着说:“嗯,想不到你不光是个追星族,还是个很有思想的孩子。不过,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如果太狂热了,就会影响学习,懂吗?”

从此,小倩追星再也不回避妈妈。常常和妈妈交流她偶像的近况,最近又有什么新歌等等。一个周末,小倩妈妈提出带女儿去看一场有王菲出场的演唱会。女儿一听,高兴得跳起来,当王菲出来时,她暗暗观察着女儿。发现小倩远没有她想象中的那样激动和疯狂。回家的路上,妈妈问小倩:“感觉怎么样?”女儿幽幽地说:“王菲其实不漂亮。”“是吗?不漂亮的王菲却能成为我们崇拜的歌星,靠的是什么?”“有一副好嗓子。”“好嗓子的人多着呢!”还有她那成功的渴望,她的勤奋和努力。”“是啊,她能有今天,可不是轻而易举的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妈妈意味深长地说,女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此后,妈妈追星追得更努力了。她常常从报刊上或网上查找王菲的资料,并制成了一个剪贴本。剪贴本上还写下了她演唱会的各种票价和感想什么的。比如,称赞王菲凭自己的勤奋和实力登上了歌坛,并因此获得了许多歌迷的喜爱和崇拜。又比如,在关于王菲离婚,独自带着孩子,却生活得非常充实和快乐的报道下面写下了这样一句揭示王菲更深层次优点的话:“坚强,乐观,富有爱心,热爱生活,勇于直面和战胜困难。她之所以能成功,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品质。”在小倩即将升初中时,妈妈将此做为礼物送给了女儿。还给女儿买了一本好书——《轻轻松松上哈佛》。过了几天,小倩对妈妈说:“妈妈,以后我不追星了,追星会影响我的学习。”妈妈高兴地笑了:“只要不狂热,不盲目,其实追星并不可怕,关键看学习偶像身上的什么东西。如果是学习他们的优点,那就是一件好事,会给你带来上进的动力。”

从此,小倩真的勤奋起来,在妈妈的要求下,她每天坚持做20~30道数学题。终于,她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上学的那天,她快乐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现在又有了新的偶像,就是轻轻松松上哈佛的陈元姐姐。”

所以,给孩子一个新的关注点,例如,给孩子买他喜欢看的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我15岁的时候,爸爸确实想理解我的音乐。他说:“告诉我,儿子,这些歌词是什么意思——‘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你的手,手,手,手,我想握住你的手。’”其实,我并不在意歌词的意思。我只是觉得披头士音乐的节拍敲击着我的胸膛,使我感到很舒服。我没有办法向父亲解释那对我意味着什么。

老一代总是对青少年的音乐不屑一顾,憎恶,误解。作为老一代的一员,我们承认,我们很难欣赏说唱音乐那单调的击打和激烈的歌词。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痛苦的音乐能够抚慰青少年不可逃避的痛苦,将他们从愤怒中暂时解脱,减轻心灵上的痛苦。

很多教艺术的老师发现,当画黑白画时,把黑色部分涂得很黑就突出了白色部分,青少年就能从黑暗中发现光亮。画人体骨架会引起愤怒,诱导死亡,带来令青少年迷失的绝望。这些创造性的发泄方式就像救生圈,当降落的速度太快的时候,可以抓住它。甚至一些计算机游戏,如撕裂(Riven)、神秘(Myst)和光明屋(LightHouse),也可以抓住青少年的想像力,使他们暂时忘记现实,躲到虚拟世界中。没有这样的帮助,有些青少年就会尝试吸毒或饮酒,或任何其他能使自己感觉麻木的事物,以避免痛苦,减轻折磨。

最后,我想送给家长一句话,同时也送给亲爱的孩子们。

“欣赏别人,成熟自己!”

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崇拜别人,是因为别人站着,而你跪着。”其实这话有些绝对。作者送你一句话:欣赏别人,是为了熏陶、丰富、完善和成熟自己。崇拜偶像,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如果一切以偶像为中心,盲目模仿,过度追随,则必将失之大焉。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