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七章为了明天,拯救问题少年

  • 小说:拆掉篱笆墙
  • 作者:王洁丽
  • 字数:359259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6:16

每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天使,然而,当他们慢慢长大,进入青春期,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天使不再是天使。他们也会犯错,各种各样的问题少年开始大量涌现,成了青春风景线上一道不应有的景像。孩子是祖国的明天,为了明天,我们必须作出举措。

一、说谎的孩子

“小可,你出来,把事情跟妈妈说清楚。妈妈今天既不想打你,也不想骂你,你老老实实跟妈说,今天究竟怎么回事儿?敢瞒着妈妈出去喝酒,还敢和别人打架?你什么时候学会喝酒的?!”

说心里话,这一次我是真的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我很清楚,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向我妈坦白。程明的事要是败露在我身上,他们不羞辱死我算我走运。我得坚守住诺言,千万不能说!我一直警告着自己。我不敢抬头看我妈,甚至不敢大声喘气。

“妈,我错了,我向您保证,下次我一定不这样做了!”我抬起头,哀求地看了我妈一眼。

“你就把今天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清楚,说吧!”

我不想说,可是我妈硬要我说。我想起了历史书上的那些革命烈士,我现在才感觉到他们可真是坚强,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们却能保守住革命的秘密,视死如归。可是,我现在却有点动摇了,我怕再惹我妈生气。

“妈……求求您了,我能不能不说?真的,没什么,您就别问了,好吗?”

“不好!你别惹妈妈生气,妈妈现在跟你好好说,你要是再犟下去,你就别怪妈妈不客气!”

我妈软硬兼施,我能犟过我妈吗?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我就像被人撵进了一条死胡同,进不得,也没有退路。这滋味可真不好受!

“你说不说?你说不说?你要气死我啊?”

我妈突然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扯开嗓子冲我凶巴巴地吼叫,看来,我只得说了。我可不能照实说,我可是在万般无奈下才撒谎的。

“程明……过生日,邀请我们……参加,我不喝酒,他们硬要我喝,我不喝,就打起来了……”我吞吞吐吐地说。

“啪!”我还没说完,我妈就一巴掌打在了我的脸上。

“你给我闭嘴,你胡说八道什么?你还学会了撒谎?你跟我老实说!你要是骗得了我,我就不是你妈!”

以上是个孩子在日记里记述的有关他被迫撒谎的一次经历。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知道孩子也有沉默的权利。许多成年人在处理一些棘手的两难问题时,经常保持沉默,所以,孩子同样也有权保持沉默。如果非要逼孩子说出真相,孩子就只能说谎了。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缓冲,等大家都心平气和了,再让孩子主动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虽然说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习惯性地说谎或对关系重大的事情也不说实话,那就成问题了。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损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滋长了不信任,说谎也意味着对被骗对象的不尊重。

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说谎的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谎言,重要的是应纠正孩子不良的品质。

并且着重了解谎言下的秘密,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杜绝孩子的说谎问题。

(一)谎言的背后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说谎是家长和教师最不能容忍的坏习惯。事实上,世界上几乎不会有从不说谎的孩子。据国内某心理研究所调查显示,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起就有说谎的陋习。在9岁的孩子中,70%以上的孩子说过谎。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数据更加令人震惊——在美国7岁的孩子中,98%的孩子都承认自己有过说谎的经历。可见,孩子说谎的确是—种令家长和教师头疼的顽症。

与幼儿出于无知而说谎不同的是,青少年的说谎有较强的目的性。逃避父母和老师的责难、做坏事之后逃避惩罚、自我炫耀和吹嘘以讨取他人的欢心和赞赏、为了获取某种奖励、为了获得财物等等,均可能成为青少年说谎的动机。造成说谎的原因,主要是过于粗暴的处罚方式或对同龄人和成人说谎行为的模仿。如果说谎达到了目的,又没因此受到批评教育,说谎就会得到强化。过于严厉的管教方式,不仅会导致说谎的发生,反而会逼迫青少年无法作别的选择,只得以继续说谎来逃避惩罚。

著名的哲学家罗素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孩子说谎的原因,许多心理学家都给出了答案。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①为某种目的而说谎——其实即便是我们有时候也会说这种谎话,比方谎称病假去参加同学聚会,可是大人们一般往往不记得自己说过的谎话,却对孩子的小小伎俩耿耿于怀。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可是他想出去玩,于是谎称作业已经写完就出去玩了,这时候千万不要大发雷霆,只需要不动声色地等孩子回来,然后告诉他把剩下的作业完成;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知道他说了谎话,谎言总会被揭穿的,并且要为自己所说的谎话负责,承担一切后果就行了,当孩子明白他要为自己的谎话承担后果时,他自然就会减少说这样的谎话。

②为逃避惩罚而说谎——由于孩子做错了事,为了逃避惩罚,就编出一系列的谎话。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比方说孩子在学校里和别的孩子打架了,脸上被打得青了一块,当问他怎么回事时,他怕受批评,就说是自己如何摔了一跤,把脸摔青了。还有的孩子,由于考试成绩差,不敢告诉家长,怕挨打,就编个成绩告诉家长,当父母与老师联系后才知道真相。这实际上说明你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③模仿成人——成人在孩子面前言行不慎,使孩子受到暗示,成为了孩子学习的榜样。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学校“受到重视”,教孩子如何讨好巴结老师,如何说话做事会对自己有利等。此时纠正孩子说谎,就需要从自己做起了。

④搞恶作剧——有些孩子说谎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愚弄他人取乐或搞恶作剧,有的是在借此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这时的教育也同样十分重要,要帮助孩子明白,玩笑要有分寸,说谎是要付出代价的。动画片《狼来了》相信不少人耳熟能详,这个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为搞恶作剧而说谎的代价。

⑤逆反心理——有些孩子处于逆反心理状态时,会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产生厌恶感,故意编造事实或讲假话和权威作对。家长们要仔细地研究孩子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⑥出于无奈而说谎——说谎有时比说真话更能免受处罚。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主要是因为不知道说谎的严重后果才说谎的。事实上,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说了真话反而受到了惩罚,出于无奈而说谎。许多家长可能无法接受,孩子说谎有时是因为家长逼的。上文中小可被迫说谎的经历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二)如何矫治孩子说谎的毛病

小孩说谎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小孩为什么要说谎,以及说谎以后粗暴地对待。

第一,平静对待孩子的说谎。

惯于说谎的孩子往往表现为虚伪,不能真诚地与人相处,对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是极为不利的。

当孩子说谎时,严厉责罚是没有用的,这样只会令孩子更加紧闭自己的心扉,或再次说谎以逃避可以预料的惩罚。你应该细心分析孩子说谎的缘由:是否自己要求太严格,孩子因恐惧而不敢说真话;是否由于遭受冷落,孩子利用谎言来引起对他的注意;是否因自卑心理作祟,希望赢得别人的赞美;是否因嫉妒心重,出于报复心理;是否因本身能力问题,承受不了过大过多的压力。

你在寻找问题的症结时,更要同时反省自己,不要对孩子有过度的期望或干涉。应该以诚恳的态度认同孩子的感受,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二,当发现孩子说谎时,你不必像审问犯人一样追究孩子或逼迫孩子。如果孩子说谎是否认做错的事,这时候你应以柔和的语气表示不会责备孩子,让他说出真相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没有掩饰实情的必要,要信任父母,以后有什么想法要告诉父母,父母也会重视他的想法。

第三,如果孩子说谎是编故事型的,你不必为他偶尔编造的故事而勃然大怒,这样会造成他的罪恶感,更不必为此而担忧孩子会变坏。如果你发觉他时常描述一些假想的朋友或奇遇,你应该想想是否他的现实生活中缺乏伙伴,或是家庭气氛太冷淡?孩子常渴望被人拥抱、爱护,也希望父母能够轻松亲切地和自己谈天;如果周围的大人表情太严肃,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孩子自然会幻想一些能够安慰与了解他的朋友。

防止孩子说谎的最佳方法是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对他说:“你可以把实情告诉我,看问题出在哪儿,让我们想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他可能无法立刻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很可能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烦恼从何而来,即使是明白到自己的烦恼所在,也未必能及时地坦白告诉你。父母必须花点时间去了解,让他觉得当初若能诚实告知真相,是会获得原谅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孩子自己的认识,孩子会在更深层次上认识自己。

第四,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现提供如下参考:

①不要给孩子说谎后的好处。

有时我们明知孩子在说谎,可就是找不到根据,这时不能轻易让孩子得到说谎的好处。

②不要提示孩子再说谎。

有些父母的语言措辞不当会启发孩子再说谎,比如“这是不是你干的?”“这次又没考好是吗?”等等。这些简单问句,须孩子马上回答。如果回答“是”,孩子怕惩罚或失去面子;于是只能选择说谎。

有时孩子在说谎,只是父母并没有完全掌握所有情况,但通过推测可以完全肯定他在说谎,这时应直截了当说出真情:此事是怎么怎么回事……避免多次询问孩子,使孩子想方设法诡辩。这样还会促使他进一步误解,以为自己很聪明,父母肯定不知内情!

③不指责撒谎行为。

当确定小孩撒谎以后,切忌刨根问底,这样孩子会推卸责任的。不指责的范围包括说谎行为和做错事本身。如打坏了东西,一不追究:“这事是你做的?”二不关注他在说谎;可以这样说:“幸好比这更值钱的东西没被打坏”、“幸好没有伤害到你”……这样从现在开始小孩不但不说谎,且能感到“说实话父母会原谅我的”,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觉承认自己的说谎行为。当出现孩子自己承认自己说谎时一定要给予表扬!

④不要盲目指责说谎的小孩。

切忌指责孩子的说谎行为是道德问题,对孩子应该如果孩子是单纯因为害怕责罚而说谎,多给予鼓励。比如说:

“我知道你这次没考好,内心十分痛苦,将考分改了一下,证明你其实非常希望能考90分,于是控制不住将30分改成了90分。下次考试努力一下还来得及!”

⑤不给孩子狡辩的机会。

在你不完全了解情况的时候,不要向孩子了解情况。对孩子做错事和撒谎分别对待。同时,对孩子的惩罚要适度,如果惩罚太严厉,孩子就会选择冒险说谎。

⑥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第五,还有几点不良的教育方式需要家长注意:

①变化无常的教育方式。

忙时面对孩子的缺点拳头相见;闲时却没完没了,啰啰唆唆。

过去长期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不少缺点;现如今又用过分苛求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缺点。

学习成绩好时,什么错误都可以容忍;成绩有起浮时,则吹毛求疵。

②父母随情绪教育孩子。

父母高兴时对孩子什么事都可以放任不管;不高兴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发睥气。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就在一旁生闷气,甚至哭泣,似乎就可能引起孩子的内疚;要么对孩子歇斯底里大发脾气。

③以刻板的态度对待孩子。

心理咨询门诊中,在有些家长眼里,似乎孩子一无是处,全身是缺点,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生活中,有时家长将孩子过去的错误一并搬出来,经常给孩子算总账,甚至就此否定小孩的未来发展。

总之,家庭教育中有效的教育是父母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青春期孩子的可塑性都比较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不仅仅是说谎,任何孩子身上易出现的毛病、缺点,都可以得到修正、改善,一定要对孩子抱有信心,只有药不对“症”的教育,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

(三)善意的谎言

值得一提的是:在孩子的谎言当中,有一种是善意的谎言,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并区别对待。

说谎固然不好,但生活中,有些事情很难辨别出真假,每个人由于价值观不同,如果我们直接表达出心里的感受,会使别人感到难过,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善意的谎言”。其实,“善意的谎言”并没有无视诚实的存在,而是把关心、仁慈、宽容等品质看得比事情的真相更重要了,因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这样做,但孩子却不明白。这时候,你一定得向孩子解释清楚。

兰兰对妈妈感到失望。“你说谎,”她说,“星期日你说姑妈做的晚餐很好吃,刚刚却对爸爸说那晚餐难吃死了。”

“你说得对,”妈妈同意,“我没对姑妈说真话,因为我不想伤她的心。我认为,那时候仁慈和宽容比诚实更重要。”

“喔!”兰兰想了一想,回答:“这是不是表示我不一定要诚实?”她努力地想理出一个准则来。妈妈很正经地看着女儿。“我的确是要你事事诚实。”妈妈小心地说,“但有时候仁慈和宽容更重要。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可以说个‘善意的谎言’,这是可以接受的。”

兰兰听得津津有味,但完全搞混了。

“这样说好了,”妈妈继续说,“假设你的好朋友安安穿了一件新衣服,问你好不好看,而你却觉得很土。这时,你会怎么对她说?”

兰兰考虑了一会儿,说:“我的回答她听了会很不开心。”

“那你要怎么说,才会让她觉得好受一些?”

“嗯……就说还好啦!”兰兰不太满意这个答案。

“或许这个回答还可以。”妈妈说,

“我知道,我也可以说‘看上去非常漂亮’等等的话。”兰兰热忱地回答。

“对!这是个好办法。”妈妈说,“说些能让她愉快的话,或者问她哪儿买的,或是什么料子的。这能让你的朋友对她重视的事因受到别人的欣赏而觉得舒服些。还有,”妈妈补充说,“重要的是,不是每件事都需要这么做。你不喜欢的颜色,可能也不是她的最爱因受到别人的欣赏而觉得舒服些也说不定。”现在,兰兰不仅学到了如何仁慈宽容地待人,也知道了世上有许多不一样的观念,因人、因事制宜,各有各的效果。

当孩子知道这种“善意的谎言”,他将更能明白说话时应考虑别人的感受。有句格言:“如果你不能说些好听的,就什么也别说。”了解了这些,孩子更能区分欺骗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不同,也更能体会出关仁慈和宽容的重要。

二、让“逃学族”归来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极为重视,都希望他将来有出息,但是,事与愿违,现在厌学现象却在大中小学校学生中普遍出现,给很多家长造成了很大的苦恼。

让我们看看这些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吧。

60%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

100%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不同的学习心理障碍;

每年都有学生因非经济原因流失……

这些厌学、辍学的中学生犹如不和谐的音符,引起我们去关注整首曲目症结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庄严地提出,跨世纪的培养目标是“学会生存”!那些厌学辍学的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而且是生活的兴趣;他们放弃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丢弃了面对生存的挑战的勇气。

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取一些经验教训。

(一)“我要把书扔进高压锅!”

寻找李小辉,已经成了他们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上课的铃声好像对李小辉不起作用,班主任已经不知多少次把李小辉从球场、马路、游戏厅“请”回来。每次李小辉都痛哭流涕,信誓旦旦地承诺再也不逃课了,但他的每次誓言都不会是最后一次。

惟一的一次没有找到李小辉是上个月摸底考试后,李小辉下了数学课就跑出了教室,用他的话说是随便跳上了一辆公共汽车,绕着城市打了个圈。那次李小辉并不是最后一名,但是数学不及格。数学老师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无情地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李小辉对班主任作检查时说:“我的脑子一下就炸了,心里乱成一团,憋着一肚子气没处发泄,再不出去透透气,说不定会疯成什么样呢。”

班主任把校园里外找了个遍,最后,在学校附近一家电影院里找到了他。昏暗的灯下,班主任终于看到一张兴奋得放光的脸,完全不是课堂上的暗无生气。

班主任没有当场捉“贼”,他深深地知道一个18岁男孩子的自尊心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固执。班主任在校门口等着李小辉回来。

“电影好看吗?”

李小辉显出惶恐的样子,“您知道了?我错了,我错了,都是我不对,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老师,您了解我,我实在呆不下去了,物理老师一说有多半不及格,我就知道有我的份。数学老师瞧不起我,说不定要怎么整我呢。我上回向您保证过期中考试考好的,这回又完了。在教室里,我一分钟也呆下下去了,老觉得自己想要杀人。”

在一篇题目叫《我最××的一件事》的作文中,别的同学写的是最喜欢、最难忘的一件事,他写的是他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你看:

……,讨厌死了,见他的鬼去吧,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后再用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氨水、浓硫酸、浓硝酸——用棒球棒打,狠狠地打、摔,送入转炉,烧成灰,最后为它拍张照,留作幸福的纪念!

“这孩子的精神状态很不稳定,思想混乱,没有理想缺乏人生目标,对现实很悲观,喜欢谈些耸人听闻的话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李小辉的班主任不无忧虑地这样说道。让我们再来看这篇《梦想》,前边写得很像回事,写自己在梦中畅游大海,词句华丽,诗意盎然,可是结尾:‘妈妈一声怒吼把我从梦中惊醒:小辉你又睡觉了,作业做完了吗?天啊……’”

在李小辉身上,对学习的厌恶已发展到了一种极端,他对与学习有关的一切表现出尖锐的愤慨乃至仇恨,仇恨书本、学校,仇恨处处与他“为敌”的老师,仇恨逼他读书的父母……难道

“为什么一颗年轻纯真、本应无忧无虑的心灵却陷入如此深重的心理危机中?”难道仅仅是数学老师的那次批评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也许这是一个表面的理由,却远远不是全部的根源。

李小辉也许是特别的,但决不是个别的,99%以上的中学生都认为学习给他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他们经常感觉沮丧、自卑、空虚、绝望,大部分人至少有过一次轻生的念头。这甚至包括那些一贯的“好学生”。

当其他同学听到李小辉的事例时,他们纯真的脸上露出一些同情,一些理解,一些焦虑,一些自怜。一个看上去文静内向的男生说:“每天早上,我被闹钟吵醒时,我都想大吵大闹一番,撕碎所有的书,甚至,想给自己来一刀,只要不起床去学校。”

另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生有几分羞涩地说:“他(指李小辉)真勇敢,我也常这么想,但就是不敢干。”

这两个都是名符其实的优秀学生,每次考试都排在班级前三名。负责高考监考的老师们说:高考最后一科考完,每一个教室都爆发出一阵欢呼,学生们纷纷掏出书包里的课本,复习资料,把它们撕得粉碎。于是,七月似火的教室顿时提前过了圣诞节,残页纸屑,仿佛漫天下雪。

(二)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

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老师的教育

如果在孩子的婴、幼时期父母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一入学老师就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学生一出现心理波动,家长、老师都能及时发现,科学地引导,那么厌学现象即使不会降为零,也不会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孩子是一片沃土,在上面种什么就收获什么。

2.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过于追求物质享乐、不注重内在品质的社会风气,以金钱收入为标准的价值尺度,不顾及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等,都是诱发孩子逃离学校的重要原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还会因情感发展的不成熟,或者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厌学、逃学。如有的女生,在自己的心目中一直暗恋着倾心已久的“白马王子”,可一经表白,却遭到了冷冰冰的拒绝,这使她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从此开始产生自卑感,不愿意进入学校,不愿意与对方在一个教室上课,要么辍学在家,要么逃学在外。

3.被校园学霸和流氓团伙欺凌,是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的重要原因。也近年来,学校青少年勒索类案件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常在光天化日下,发生在校门口、溜冰场、公园、电影院、游戏机房等场所,一般动机简单,常常以追求财物为目的,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凭借人多使受害人产生恐惧感而交出钱物。校园学霸现象的存在,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尤其是那些正在或曾经遭受学霸欺凌的学生,心灵存有阴影,对校园生活产生厌烦,对犯罪行为恐惧、无奈,最终产生逃学的念头。

4.孩子不够成熟,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差、贪玩、怕辛苦、怕老师惩罚、怕人欺负、同伴诱惑、生病等,都可能引发逃学。例如,孩子有时会在学校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如个人生理缺陷、成绩差、服饰不好、语言能力差等使孩子感到上学不开心,就会出现逃学现象。有些孩子沉溺于学习之外的活动中,例如打扑克,下象棋等与正学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对正常学习兴趣下降,出现逃学现象。有时孩子逃学是由于父母不许孩子随便到外面玩,孩子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就采用逃学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些孩子逃学后就在外面流浪,与别的逃学孩子或小流氓一起玩,形成小集体,甚至干坏事,出现违法行为。

(三)如何解决孩子“厌学、逃学”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成才的沃土。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不当,就会使他们产生厌恶家庭厌恶学校厌恶社会的畸形心理。青少年成长期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使这种厌恶泛滥,彻底丧失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探求真理的热望,出现诸如厌学、逃学、辍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等社会问题。

1.家庭教育。

(1)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值。

孩子从小学升人中学,从初中升入高中,往往是心理转折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渴望迅速进入角色,适应新环境,正确把握自己在新集体中的位置。这时,家长的正确帮助和指导是多么重要!

太高的期望,往往让爱变得冷酷、残忍,孩子会因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深深自责,会因无法达到父母规定的目标变得自卑,会在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中走向自暴自弃,孩子会被父母的“爱”、“期望”、“关怀”压榨完他本来对生活怀有的信心和热情。“棍棒底下出孝子”,电子时代的许多父母,不能再守着石器时代的教育法则了。

父母的期望必须注意其合理性,这种期望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必须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同时,这种期望还不能过于急切,在一个重点学校,人才济济,要求子女“争第一”不能说不对,但量化到“这次考试必须进前三名”则明显是拔苗助长,结果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父母要适当采取某种合理的方法,让自己的期望不知不觉地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成为孩子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为这一目标倾注全力。

(2)不要用奖赏来诱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很多家长面对厌学的孩子,常用奖赏的办法来诱发小孩的学习动机。

“宝贝,只要你这次考95分以上,我就给你买×××。”

“这次考试如果拿了满分,我就陪你到北京玩一趟。”……

用如此方法来诱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可能暂时获得好的成绩,但这种好的成绩绝不会长久!因为一个人的物质享受极容易满足,也最容易引起心理上的适应,一段时间后心理上马上就对这些物质刺激不感兴趣。重要的是这些物质刺激不能从根本上使孩子从内心真正产生学习动机。

(3)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自然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

建议一些家长将孩子放到社会中去,让他自己选择学什么、是否有必要学习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家长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办事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找出优势科目对于厌学的孩子特别重要。孩子可以以此作为建立自信心、重新恢复学习兴趣的起点。开始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孩子偏科,等将来孩子自信心建立以后,学习兴趣恢复以后,再慢慢纠正偏科现象亦不迟。

(4)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于自身的学习方法。

有些孩子的厌学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引起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总不能提高,因而孩子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于其自身的学习方法。

(5)避免粗暴地对待孩子。

孩子出现了厌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了解其原因,粗暴地对待。生活中有些父母用打骂、斥责等方式对待厌学的孩子,结果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反而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如此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

(6)父母的“榜样作用”。

很多父母整天教训孩子学习不用功;自己却不学习、不看报,整天无所事事。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父母不觉得对孩子有影响吗?

很多父母整天赌钱玩麻将,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想,到底是学习来钱容易,还是玩麻将来钱容易呢?

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厌学影响相当大。

总之,只要科学地对待孩子的厌学问题,可以慢慢矫正孩子的厌学现象,如果家长对此无能为力,有必要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2.学校教育。

学校教师绝不能以简单粗暴、排斥歧视代替说理引导。一位中学生上课迟到5分钟,被老师罚站。这位同学感到深受侮辱,站了不到20分钟就跑掉了。后来有意和家长老师作对,发展到流浪街头因盗窃入狱。他回忆说:“老师为什么不问问我为什么迟到?为什么要当着那么多同学让我丢面子?”孩子的心是纯洁的,容不得一点沙子。

他想与其在校被老师看不起,还天天受束缚,不如到社会上做个自由的人。老师认为与其和他较劲生气不如眼不见心不烦,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家长想与其隔三差五地被请到学校还不如让他早点出来挣钱。在我们谴责学生和家长的草率、幼稚的时候,请别忽视他们的老师。老师们请你们也把爱分一点送给这样的差生,把责任心拿出一点融到教学,让原本就活泼的语文课活跃起来;让严肃的数学焕发出逻辑推理的光辉;让沉闷的历史变成睿智的老人叙说当年的兴衰;让乏味的政治变成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明灯。你们教的学生不是爱因斯坦,他们也不可能成为郑成功、成吉思汗,他们只是普通的社会成员,恰恰是他们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他们此刻的素质维系未来民族的素质。

3.社会教育。

如果我们的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多为青少年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果我们的社会除了让学生挤高考独木桥,多给他们创造成材的机会;如果在通俗文化风靡时主流文化得到弘扬,难道不是会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上下求索?

分数并不等于能力。四川郭沫若的故居挂着一张郭老的小学成绩单,有两科不及格,修身课35分,语文53分。但是修身课不及格的,却成为伟大的社会活动家,成为斯大林国际和平奖获得者;小时候浯文不及格,也不妨碍他成为文学家历史学家。尊重孩子,善待孩子,淡化分数,或许会为孩子带来更多的希望。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社会需要改变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读书观是“十年寒窗图破壁”,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把‘苦’强调夸张到了极限,完全剥夺了思维的乐趣。知识成为考试的手段,能力仅是“敲门砖”,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例如,北京某一流高等学府的计算机系,每年只招收20名新生,且均是全国考分最高者才能被录取。1990年该系某班竟有6个大学生曾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检查发现:人格严重偏离正常!而这些大学生在过去包括幼年的经历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简直成了学习机器!

总之,发让厌学、逃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作出不懈的努力。

三、“早恋”是美丽的错误

爱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青春期孩子之间青涩胧的爱恋,是对美好爱情的一种向往和试探,父母要谨慎对待孩子的这种纯洁的情怀,不要轻易去伤害、践踏孩子依然稚嫩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将成为孩子此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席暮荣的这首《十六岁的花季》:

在阳生的城市里醒来

唇间依然留着你的名字

爱人我已离你千万里

我也知道

十六岁的花季只开一次

但我仍在意裙的洁白

在意那被赞美的

被宠爱与抚慰的情怀

在意那金色的梦幻的网

替我挡住异域的风霜

爱原来是一种酒

饮了就化作思念

而在陌生的城市里

我夜夜举杯

遥向着十六岁的那一年

(一)你跟那个女孩是什么关系

小宇骑着自行车刚走出小区,忽然想起上午有体育课他却忘了带沙袋,于是掉转车头往回赶。一口气跑上四楼,推了两下门推不开,心想:妈妈真不嫌麻烦,我刚走就锁门。掏出钥匙打开门,一眼看见满脸惊奇的妈妈从自己房里走出来,小宇来不及多问,径直进屋取沙袋,一推门却愣住了,写字台的三个大抽屉全被妈妈打开了,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送的贺卡,散乱地摆了一地。

小宇心里又急又气,刚要亮开高嗓门,却不料妈妈气呼呼地先开了口:“越来越不像样,真不知你天天都在干嘛,不是帮这个女生补课,就是送那个女生回家,星期天还去出板报,这不,开个联欢会还收这么多贺卡,一定有不少女生送的吧?看看,张小燕,你跟她什么关系?”

小宇气得大喊:“恋爱关系!你不就想听这话吗?”

(二)破除“早恋”迷信

孩子进入青春期,做父母的最担心的就是“早恋”问题,许多父母视“早恋”为洪水猛兽,进行强行干涉,其实“早恋”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家长把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都归入“早恋”范畴,严加禁止,还像防贼一样盯着孩子,动不动就喊“不得了”这是一种不信赖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利的。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已经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因此,孩子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希望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事情,要求有独立的房间,有一张自己的书桌,有一本带锁的日间,有一群自己的小伙伴。总之,要求有一片完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特别是在交友上,早已没有了男女界限,甚至还会体验到一种与异性交往的愉悦情感。这本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感变化,说明孩子长大了。

如果你正确引导孩子与异性交往,反而会让孩子树立正常的交往观念,促进孩子人格的发展。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父亲是如何做的。

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学,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城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孩子进入中学后,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存在幻想,学影视中男女恋爱的情调,甚至感情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都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其实这时候的孩子远不懂什么是恋爱,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如果把孩子那种对异性的好奇,对异性了解、亲近的需求,统统简单地归为“早恋”加以禁止,甚至用粗暴的办法跟踪盯梢、训斥打骂,那就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孩子有孩子看待世界的方法,同样也有着他们处世的原则。男女交往并不一定是在谈恋爱,不过是彼此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罢了。他们根本没想那么多,而只是顺其自然。家长们横加干涉,反倒玷污了这份情感。与之相比,我们那些所谓成熟的、世故的、矜持的,却充满了提防和猜忌的心理倒是不健全的,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孩子在青春萌动期往往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愿表露。这时如果得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会打开美好而神秘的心灵之窗,让热情、才智源源地流淌出来;如果受到强制的压服,他们便会把受了伤的心灵深藏起来,让压抑、困惑相伴左右。所以,你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因为孩子交朋友多数并不是成人的谈情说爱。倒不如在青春期阶段,增加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教育,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调节与控制感情。这对孩子的正常成长发育是极为有利的。

其实,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须的,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与异性交往,这是必需的,而且正常的异性交往有以下几点好处:1.通过异性交往,可以了解同龄异性的各种特征,增长对异性的认知,有助于今后的人际交往。2.通过异性交往,可以发现和认识自身的价值,逐步形成切合实际的自我评价。3.通过异性交往,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激励,促进彼此学业的共同进步。

如果把孩子与异性交朋友看作是一件没有压力的自然的现象,那么孩子可以更好地学会与人交往,包括与异性的交往;可以把对异性的好感变成学习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一来孩子容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沟通,在他们遇到烦恼、困难、麻烦时,也能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走进他们的世界,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他们也能够静下来听听父母那略带生活酸甜苦辣的告诫。

因此,作为家长,你应该破除“早恋”的迷信,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他更好地与人交往,在交往中渐渐完善他的人。

(三)请老师们也行动起来

据说某市高中实行餐厅分“性别”措施,以防学生早恋。在该校的小餐厅门口有一醒目标牌,上写“女生餐厅”,并在下面注明:“禁止男生入内。”据该校的一位领导说:“这是为防止学生谈恋爱而设立的,这样男女学生私下亲密接触的时间就会减少。”

针对中学生早恋现象,专家早已指出:“堵”不如“疏”。异性相吸,这是很自然的规律,随着性生理的发育成熟,青少年自然不对异性产生好感,渴望与异性接近。如果简单地分开就餐就能防止学生谈恋爱,那么很多现有的复杂问题也就不能称之为问题了。而且,中国学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已有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逆近心理也相对较强,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他们采取强制性的管束行为,也许可以起到一时之效,但绝非长久之计。

作为学校,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个问题,是孩子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加强青春期教育,使之与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伦理、人格、法律等多方面具体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按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人的尊严感、责任感和自制力,使学生在恋爱问题上真正成熟起来,自觉把性本能纳入自己的社会调节系统,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开展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将感情转移到多方面去。学校和老师要多帮助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努力创造一个健康,宽松的男女交往环境,引导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和情感交流,以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建立对异性的正确态度和友好纯真的关系,做到共同遵守社会生活规范,把握异性交流的尺度,锻炼理智分析和冷静控制的能力。在多种多样的活动和健康宽松的异性交往环境中,使他们旺盛的精力有地方发挥。

三、多给学生以理解、尊重、指导和宽容

1.理解

老师必须懂得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解学生所产生的情感和需求。平等地与学生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理解、关心、爱护他们,甚至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或难言之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尊重

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和隐私,对待学生的情感问题,切忌简单粗暴,一味指责甚至于训斥、谩骂、威胁恐吓。要尊重学生,启发和爱护学生的自尊、自爱,不外泄、不传播学生性心理活动中最深沉、最神秘的隐私。这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取得学生的信赖,也有利于为引导和教育创造条件。

3.指导

要细致、耐心,对学生尽量做个别指导,正确处理异性间的友谊,帮助学生划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懂得性道德和社会的责任、义务,指导学生有理智克制自己,减少单独的异性交往,帮助他们回到集体中,按社会及教育的要求端正自己的行为。

4.宽容

发现犯有失误和偏差的学生,首先要给予关怀、教育,处理要得当,因为青少年往往观念淡薄,缺乏自控能力。教师的理解与宽容会显出更大的教育效应。

5.避生美丽的错误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性器官的发育,通常对异性有好感,喜欢接近异性。如果将这种情绪演化为早恋,把这种向往的感情强化成一种集中、专注的痴情,熔化成一束强烈的爱恋之火,变成一张困惑自己的情网,就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虽然陷入早恋的青少年,因相互吸引、爱慕,相互支持,在情绪上是愉快的,感情是纯真的,但由于感情处于主导地位,缺乏理性,也就有不利的一面。因为它很朦胧、单纯和不稳定,在现实生活中也罕见早恋成功者。早恋者的情感是真实而强烈的。正是由于这种情感的强烈性,一旦失恋,可形成心理上的强烈反差,导致严重的失落和心理不平衡,它对人的影响是长久的,甚至会对人产生终身的影响。青少年要正确认识到早恋的危害。虽然早恋的感情可贵,却是无结果的,是不成熟的感情,这种感情应当受到控制。青少年要正确地处理性冲动和爱情以及其他与性有关的问题,努力把原始的性欲冲动引导、转化到对学习的追求和其他对身心有益的活动中去,这样就可避免发生美丽的错误。

四、莫让孩子成了断线的风筝

只要对一些报刊和身边所发生的事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令人哭笑不得又忧虑万分的事。一女中学生因家长没有给买连衣裙离家出走;一小学生只身跑到河南嵩山管理处,要求做和尚练武艺;一“追星族”成员,由南方某地,追随着心中偶像刘德华到了北京……

不知从何时开始,青少年离家出走,成了一种不该流行的时尚。家长担心,教师忧虑,也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青少年离家出走时,不会有哪个想到后果的严重。相当一部分甚至满怀激动与欣喜,以为自己踏上一条自由和光明之路。暂不提父母亲人的焦灼与痛苦,有关人员奔波寻找的艰辛,仅是这些离家青少年在流浪过程中的境遇,便让人扼腕叹息:他们或饥寒交迫、或违纪犯法、或成为某些犯罪分子手中的猎物、牺牲品……

总的来看,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离家出走基本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虽然是“半大人”,但毕竟幼稚,还不能很好地应付社会。好像风筝,虽不满意被线拴着,却又不能挣断。

青少年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不成熟,所以往往会感情用事,这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原因。离家出走实际上是青少年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反抗,分析发现,包括多种情况,主要有:

①逃夜,即短期离家不归,在旷野、地下室、水泥管道或亲友家中过夜。据一项调查显示,北京21所中学生中,在对学校生活(包括对家庭生活)感到不愉快的343名学生中,有219人有过逃夜行为。

②流浪,指长期离家在外地游荡,其生活来源除离家前从家中带出(偷拿)的之外,主要靠乞讨、偷摸、诈骗方式来获得。

③逃学,指无故不到校,结伙在外游荡,多从事一些不正当行为。据《山西日报》登载消息,有一次太原大平站堵截12~18岁的外流青少年有1000余名,其中逃学在外作案的占50%。

④私奔,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受到粗暴干涉,反倒恋情更坚,双双离家出走,以示反抗。有些甚至因经济拮据而轻生。

逃避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寻求自由和冒险、显示反抗精神都可能成为外逃的原因。以下原因往往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

1.人际关系恶化——不少孩子,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人际关系十分紧张,这时他们往往处于一种疲惫应付和敏感防御的紧张心理状态。外界的些许风吹草动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掀起狂涛巨澜,当他们感觉不被别人接受或认可时,往往会选择逃避上学或离家出走。

2.外界的引诱——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使得他们总想摆脱父母及师长对他们的管教和约束,幻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们会幻想在外面的世界能够亲身体验某些奇闻轶事,像影视作品里面许多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一样会有出人意料的奇遇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也很无奈。有时同龄伙伴的引诱和裹挟也会诱使孩子集体出逃。

3.心理压力过重——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为了孩子能“前途无量”他们甚至可以付出一切,这往往使孩子觉着必须为父母争口气,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或把其他事情弄糟时,他们常感觉愧对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这时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打骂,他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或反抗情绪,对他们来讲逃避和反抗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家出走。值得注意的是离、变异家庭的孩子与家庭幸福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心理压力与经受挫折的能力相对都要差一些,他们长期得不到帮助和关心,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在学校中因成绩差或其他原因备受歧视。他们更容易选择以出走来摆脱现实的窘境,而幸福家庭里的孩子又往往是在宠爱和娇惯中长大的。他们大都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长大后,遇到来自学校方面的一些压力或家庭中的一点违拗,就会“愤”而出走。

4.心理缺陷——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往往有某些心理缺陷,要么性格内向,要么精神紧张,要么行为乖戾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不定的时间突然爆发出来。

青少年爱幻想,容易心血来潮。或炫惑于某个“明星”的光彩;或被某部影视片感染,突发奇想;或自以为是,去寻求狭隘的“独立、自主”等等。自觉不自觉地他们就加入出走大军。

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如专制型、放任型和溺爱型管教方式等也都是孩子离家出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除了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之外,防止孩子离家出走,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保持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及时化解孩子成长的烦恼,掌握孩子除学习成绩外的兴奋点、苦恼、交友情况等精神、心理发展状况。

青少年离家出走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家长、教师、社会几方面共同努力帮助解决。

(一)家庭教育

家长对“小皇帝”们要施以正确教育,这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还要谈。无数父母正是因为太爱孩子,才“爱”走了他们。

而那些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则应多关心他们,爱他们,不要把家庭变成“苦海”。

在发现孩子有离家出走的意图时也要注意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谁也无法准确预料孩子将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危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肯定会碰壁。虽然情况难以预料,但是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可以采取最好的应对策略。唠叨在这个时候是有害而无益的,孩子们大都对家长的“唠叨式家教”比较抵触,就仿佛《大话西游》里孙悟空无法忍受唐僧的“Only you……”一样。,试试用些其他方法来影响他改变主意,以避免他铸成更大的错误。比如说,家长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与孩子促膝长谈一次,用朋友式的口吻跟他交流,贴近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对年龄已经不小的青少年过于严格与权威是不明智的,父母这样做,会迫使孩子蔑视他们的权威。因为孩子要证明他的独立性,也要显示他已经成年。还有一种情况,父母拍桌子、捋袖子,对倔强的孩子大叫大嚷,那么孩子反而会觉得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孩子会这样想:你们对我像对阶级敌人一样凶,是你们逼我走的。不是我要走的。比较好的办法是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这样,如果孩子被赋予了成年人的地位,他就可能学着承担责任。在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会考虑一下应当承担的后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孩子作出不顾后果的举动。在他羽翼渐丰后,就不再需要别人为他的行为负责了。

有一个与我们讨论的话题很接近的故事,说的也是一个年轻的中途辍学者的事情,这个关于浪子的寓言广为人知。孩子出走后,他的父亲去找他,但没有把他拽回家。这个孩子显然已经长大,可以自己拿主意了,他的父亲让他拥有了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特权。

这位父亲也没有在这个孩子后来手头拮据时伸手帮他一把。父亲没有送钱,其他亲戚朋友也没有过来支持他愚蠢的行为。“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一点帮助和支援……他醒悟过来。”我们好像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不醒悟过来似的,总是不让他们感受自身所犯错误的后果。当青少年接到超速行驶的传票时,他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弄坏了车,他就应该负责修好;如果被停课,他就应该承自己担这个后果,自己去寻找求解决的办法,而不是父母去学校提出抗议。从这些逆境中,孩子会得到教益。那些把孩子太快地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父母也许是在害孩子,如果得不到教训,就不会“吃一堑,长一智”,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在儿子回来时,这位父亲表示了他的欢迎,父亲没有贬低儿子,也没有要求他作出补偿。这位父亲没有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你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的!”或是“你让我和你的母亲蒙羞。所有的人都在议论我们怎么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相反,他说的是:“我这儿子死而复活,失而又得。”这体现了他对孩子深切的爱,而这种爱,又是那么明智不盲目。

(二)学校和社会教育

面对这人数日益增加的出走大军队伍,教师、学校有益不可推御的责任,因为这些浪子离开的不仅仅是家,他们要逃避的还有学校。除去正面教育外,还应丰富他们的生活。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多出去走一走。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对他们盲目向往外面的世界起到了一种缓解作用。对那些为寻求狭隘的“独立、自主”而出走的孩子,应讲清道理,肯定他们的意愿,否定他们的做法。

社会有关部门应对一些传媒加以控制,要保护孩子白纸一样纯洁的心灵少受传媒“垃圾”的污染。但是在容易引起青少年误会而盲目模仿的影视片、书本上,仅仅是象征性地加上一些形式主义的“纯属虚构、切勿模仿”的“禁忌通告”是不够的。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曾被宙斯严令禁止打开,但正是在这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支配下,盒子被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最根本的还是净化我们的社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春的天空应飞满雏鹰,而不该飘着断线的风筝,让我们用责任、帮助、友爱的手扯住理智的彩线吧!

五、面对“三只手”的孩子

孩子的“偷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过拿别人的东西的经历。这种行为,与我们常说的“偷”有着很大区别,甚至不能简单将其定义为“偷”。对青少年而言,“偷窃”有时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上的要求,很有可能是孩子心理上另有需求,却借“偷窃”表现出来。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相信好多家长朋友都曾有过困惑,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

在幼年时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分不清东西的占有属性,没有确切的“别人的东西不可随便据为已有”的概念。“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在青春期之前和青春期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有意识地占有公私财物的欲念,其动机比孩提时更为复杂。有的是为了口腹之乐;有是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孩子的虚荣心(“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有的是为了报复。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

(一)孩子为什么会有“偷窃”行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知道东西各有所有权,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这时如果还有偷窃的坏习惯,家长就要注意了。一般来说,孩子并不是故意学坏,偷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原因。

1.想要的东西父母没有满足。

有些孩子看到别的同学有漂亮的文具或者玩具。就缠着父母要,如果父母没能给他买,他就有可能直接从别的孩子那里拿。孩子的道德观念并没有那么强,所以对东西的占有欲容易压倒做错事带来的心理自责。

2.孩子满足所谓的自尊心。

在同伴间极喜欢显示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其实,这也是一种虚荣心。有些孩子当不能从正常途径满足其自尊心时,便选择了“偷窃”行来来达到暂时满足自尊心的目的。常常是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被发现,孩子便把“偷窃”理解这是“英雄”行为,“勇敢”的表现,说明自己“有本事”。

3.吸引别人关注自己。

有些孩子客观上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或他人的关注,而选择“偷窃”行为,希望可以借此吸引别人关注自己。这种状况发生于以下情形中:父母感情危机,父母离婚前后,父母对事业、工作的关心超过关心孩子,父母对孩子感情投入缺乏等。

4.发泄其内心不满。

有的孩子出于对别人的嫉妒,或是在家长老师那里受到了批评和斥责,而有些孩子当受到挫折或遇到不公正的情形时,常用“偷窃”行为发泄不满。例如,某重点高中,最近一年连续发生了五起这样的类似事件。曾经是全班前五名的学生,在考试受挫以后,常将一些同学的饭票“偷”去撕毁;或将面包“偷”吃;或将同学的热水瓶偷去,然后在阴暗处砸毁等。心理测查结果提示:尽管这些中学生已十六七岁左右,但心理发育不成熟,具有典型的儿童思维等特征。

(二)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家长不能细致深入了解这些根源,只是努力去制止表面的现象,常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孩子能暂时听从劝告,但只要源头没有堵死,还是避免不了会旧症复发。

1.面对孩子“偷窃”的不良行为,家长们需要先反思一下我们的家庭教育。

(1)对孩子的管教是“放任自流型”的

把孩子拿别人的东西看作是无所谓的事,进而视而不见,这与将孩子的行为斥为“贼”的做法同样有害!生活中确有这种家长,自己的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认为孩子还不懂事,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等将来长大了以后自然会好的。

还有一种情况的放任自流,开始本来孩子的行为确属正常的,但由于父母放任自流的态度,最终可能导致真正的“偷窃”行为。比如有些父母往往不在意而将钱乱放,当孩子发现后未征得父母的同意就拿去买好吃的、好玩的,事后也没有告诉父母。父母发现钱少了以后并没有去谴责孩子,孩子就自认为这是被允许的行为,并不属于偷窃行为,最终发展到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有这样一个家庭,一段时间里家中总是丢钱,搞得家里气氛特别紧张。最后,家长将怀疑对象放在其孩子身上。他们特别注意孩子的行为,但钱仍然到处乱放。最近这个孩子有一次竟将家中的200元钱偷出去乱花,自己花不了请其他同学一起下饭馆。因为害怕回家后会被父母发现剩下的钱,于是孩子将钱藏在上学的路边。回到家中其父母分析家中丢钱不会是外人所为,只可能是这个孩子干的,但孩子却矢口否认。这个孩子之所以达到今天这种地步是有原因的。小时候,孩子经常从姥姥家拿些东西回来,而父母一直认为:反正都是一家人,姥姥不会计较,孩子不一定是有“偷”的意识。另外,平时家中的零钱到处乱放,孩子拿出去买冰棍,父母并没有认真地看待这件事,这才使孩子发有了今天比较严重的行为。

可是,这种放任的态度其实就等于包庇、纵容,它会在不知不觉间助长孩子“偷窃”的欲望。

(2)对孩子管教过严。

孩子的正常需要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来得到满足,因而便会通过非正当途径即私下拿钱、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有些家长不给孩子任何适当的零花钱,当其他孩子在自己面前炫耀其优势时,孩子自尊心似乎受到伤害,于是他会乘父母不注意,拿钱买东西在别的孩子面前炫耀,以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与自尊心。

(3)对小孩的感情投入过少。

心理咨询中,有这样的一些孩子,其家庭多处在国家干部或高级知识分子等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当好,可却出现了一些“偷窃”行为。究其原因是:这些家庭中,其成员普遍的对孩子感情投入过少。要么就是父母整天忙于工作事业;要么就是父母之间感情危机。这些情形促使孩子有意无意地选择用“偷窃”行为来获得父母的感情关注。其实这些孩子有时并不是真正需要钱和某些物品。而一些家庭关系紧张或父母离婚后,其子女这种不良行为多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4)家长和环境的纵容强化

孩子出现了偷窃的行为后,周围人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出于溺爱,不及时加以制止,或者制止不坚决,周边的人也无动于衷的话,孩子偷窃的行为在父母和周围的人的纵容下就会得到强化,形成一股巨大的心理动力。小华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华今年12岁,是个聪明的孩子,非常惹人喜爰,让人完全无法把他与偷窃联系起来。

原来,小华刚上幼儿园时,曾经把教室里的一个电动玩具狗带回家,他的父母问他为什么拿别的孩子的玩具,他说他喜欢。父母没有更多的钱给他买玩具,总是心存愧疚,就没有再说更多的话。从此后,小华每隔三五天就带回家一样东西,父母一直没有太在意,最多唠叨他两句。上了小学后,小华的偷窃行为就开始变本加厉了。一上体育课,他就借口生病独自留在教室里,把同学的课桌抽屉、书包统统搜刮一空。这时候,父母和老师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苦口婆心地多次劝导,但小华已养成偷窃的习惯,难以戒除了。无奈之下,学校开除了他,小华被推到了社会上。使社会上又多了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2.家长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为了纠正孩子偷窃的坏习惯,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①关心孩子,教给他们正确的所有权观念。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建议家长应专门教授孩子所有权的概念,并能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加深他们的所有权意识,比如在生活中给一些物品贴上标签,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不属于他,拿之前要先打招呼等。让孩子知道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区分开,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②弄清孩子偷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孩子偷窃了别人的东西后,家长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弄清楚孩子偷窃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家人的关注太少、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还是因为孩子出于好奇心理;是因为家庭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是孩子出于一种自我成就感;是孩子不懂得所有权的概念,还是孩子过于贪婪、自私。了解清楚偷窃的真正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建议家长在了解情况时语气要温和,切莫不分三七二十一,“一棒子打死”。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与孩子一起,亲自送还对方并赔礼道歉。

③不要过严或过松地要求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总想着严厉的家教才会塑造品行高洁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在苛刻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分溺爱、娇纵,虽然孩子做了错事,但出于爱面子的心理总是想千方百计袒护,长此以往,孩子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我们建议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却又是有尺度的家庭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④不要在别人面前取笑讥讽孩子的行为,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孩子偷拿了别人东西被发现之后,常常被人说成是小偷,从而给孩子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家长们在教育时一定要顾及孩子的面子,尽量不要给他安上一个偷东西的罪名。在事情发生过之后,一般不要在别人面前提及,争取把事件的影响范围缩减到最小。如果别的孩子或者老师有讥讽孩子的行为,使孩子抬不起头来,家长要想办法解决,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⑤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偷窃的坏毛病。孩子知道偷窃不对之后,因为自控能力较弱,有可能还会有意无意地再次犯错,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给孩子提个醒,让他改掉旧习,形成良好的习惯。

⑥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让他了解偷窃的危害。知道孩子的这种坏习惯之后,家长一定要向孩子讲清楚偷窃的危害。家长可以采用把孩子心爱的东西没收掉的方法,让他体会一下别人丢掉东西的感觉。也可以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开导,向他解释偷窃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并说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一旦孩子认识到树立起牢固的善恶观念,其内心的向善力量会帮助他早日克服坏习惯。

⑦要以说服为主,切忌态度粗暴,以免引起逆反心理。态度粗鲁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孩子不仅不会改正,还会把再一次的偷窃当作报复家长处罚的手段,“既然偷窃可以让你们生气,那我就再来一次气气你们。”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再想教育就更难了。有的孩子在受了处罚后还离家出走,后来真的就陷入到犯罪的泥潭之中,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而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孩子多易于接受,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⑧避免粗暴的体罚。很多家长相信对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拳头、棍棒的威力是最有效的,其实不然,这一点已在生活中得到证明。

偷窃,作为恶习,是一种备受社会谴责的行为。所以当家长看到孩子有这种习惯时,内心大为震惊,甚至担心孩子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家长由此采取一些非常过激的行动,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效果却不一定会好,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而且用打骂、吼叫、罚干活等粗暴的惩罚去处理孩子的偷窃行为时,往往使孩子产生抵触行为和逆反心理。这样,孩子会对家长的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无法真正理解家长的教育目的。

⑨激发孩子的内疚心理矫正孩子的有意偷窃行为。有时你确信,并有十足证据发现孩子确实拿了他人的东西,你可以假装不知道,先采取“诱发孩子内疚”的战术。

如你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你可以说:某某孩子丢了玩具,为此他的妈妈把他痛打了一顿。或因为这个孩子将玩具玩丢了,几天没让他吃饭……通过这一方法诱发孩子对其他人的同情心理,同时对因自己的行为导致那个孩子受惩罚而感到内疚。

甚至平时做父母的有意给孩子讲一段被他人偷者的痛苦心情,导致可怕后果的事。例如一个孩子被他人偷了仅有的学费而无法上学,最终上大学理想破灭的故事。

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诱发孩子内疚,同情受害者的办法比惩罚的方法更有效,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策略。这种引导方法能使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不良行为对受害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增加小孩子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产生内疚心理并良心发现,最后主动改正错误。

⑩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时候,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那里。一些父母爱占小便宜,经常顺手牵羊,今天从菜市场顺手拿一根葱,明天又从单位里顺手拿一支笔,回到家里还要展览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眼里,记在心里,等爱模仿的孩子“青出于蓝”时,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作为父母,生活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时候,孩子的观察与模仿是他们学习道德的主要方式,而且往往比单方面教育的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

在生活中,人人都痛恨偷窃,似乎偷窃罪不可恕。其实,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对待并以适应孩子特点,符合孩子心理发展需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要求,即而采取上述措施给予纠正,帮助孩子改掉“偷窃”的不良行为。

六、青春拒绝死亡的阴影

(一)青少年自杀危机敲响警钟

小芳的父母均为高级知识分子,其父亲为某大学副校长。也许是父母过于热爱事业,工作过于忙碌,自小芳出生以后,父母就将她送到孤身的奶奶身边。小芳在奶奶的身边,受到了一些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加上老人自身的一些病态人格特点,使她从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点与生活习惯。12岁时小芳回到父母身边。也许是双方感情的缺乏,也许是其父母做人的正直与待人的苛求,小芳的一些毛病经常受到他们的指责。这些对于过去一直受到宠爱的小芳而言自然是受不了的。她开始经常不回家,住到同学家里,这样更激起父母的指责。这些事情发生后,小芳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家里享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从13岁开始她便长期不回家,有时深夜仍在大街上徘徊。一次,她偶然跟一不良团伙有了接触,感到这些人很讲义气,交往时十分“快乐”,渐渐也成为了小团伙的一员,甚至发展到与这些男孩晚上住在一起,出现性放荡行为;14岁那年竟怀孕两次。这些事情后来被父母发现了,他们对小芳的行为痛心疾首。除每天对她看管更严外,甚至发展到打骂的程度而在这期间,小芳因为自己的失足,家庭缺乏关怀,曾六次试图自杀,但均被抢救过来。

平心而论,正值花样年华的青春期孩子是不应当自杀现象结缘的,他们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他们应当是人世间生活最快乐的人,既无须为维系经济来源而竭力工作,也无须介入令人烦乱的人事纠葛之中。未来的生活总是偏爱青少年,处处为他们敞开大门。但事实上,他们并不快乐,甚至还会用自杀来寻求求久的解脱。

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

日本政府曾做过自杀在青少年儿童死亡原因中的顺序位置的统计。在10~14岁的少年中自杀是继意外事故和身心疾患之后第5位原因。在15~24岁、25~29岁男女青少年中自杀是继意外事故之后的第二位原因。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青少年的自杀危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是谁把他们逼上了不归路?

在我国,青少年自杀的情况也比较严重。青少年自杀者大多正值求学、就业良机,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仓促产为何要选择死亡这条不归路呢?

我国的青年行为学专家们在研究了大量的青年自杀案例后,指出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五种:

1.挫折和失败。这是我国青少年自杀因素之一。如高考落榜升学无望、考试失利等。这种人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评价过高,一旦遇到挫折,便感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自尊心受到创伤后,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关系不和睦。家中父母管教过严,又由于青少年逆反心理较强,一旦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便心生悲凉,或离家出走。若此时能得到亲友及师长的安抚劝慰,可迷途知返;若无人抚慰,孤立无援,就会加重其失望心理,以致走上自杀的绝路。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睦的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孩子自小感受到“世态炎凉”,无论在性格、气质上,都感到自卑、压抑。自幼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加之受到挫折,自杀的可能性极大。

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一个14岁男孩用父亲的剃刀割伤了自己,然后用绳子捆住脖子爬出二楼的窗户,想吊死自己。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把他救了下来了。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去死,他回答说:“因为没有人爱我。”

3.失恋和失身。据《日本警察白皮书》报告,自杀的青少年中有16.2%是因为失恋,英国52%的青少年自杀与失恋有关。其中失身导致自杀仅见于女性。一些青少年对爱情缺乏深度了解,失恋后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失身后所遭受的身心摧残,以及别人的另眼相待,也会使他们走上绝路。

4.精神疾患。如躁狂抑郁症、慢性烟酒中毒、精神分裂症、药瘾等。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因精神疾患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因此也不应忽视。一些不明原因的自杀或“意外死亡”,在排除他杀行为中,抑郁症表现最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患者,自杀率约为10~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因患肝炎住院。治疗期间,患者表现情绪低落,不愿与医生合作,甚至拒绝治疗。曾与护士和前来探视的同学谈过有关自杀的问题,并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失望和悲观的态度,说自己完了。但这些表现均未引起别人的注意。患者曾以失眠为由向大夫索要过安眠药。某日,服下其攒下的十几片安眠药片,企图自杀。因药量不足被及时发现,未导致死亡。然而医院并未因此而对患者进行特别监护,只是嘱其同学和老师对他进行了简单的安慰。随着病情逐渐好转,病人的心理状态也有所恢复,表现得很理智。周围的人也便认为他不再有可能自杀。然而数日后,患者趁病房无人,从医院6楼坠下身亡。

5.从众心理。需注意的是,一些称兄道弟,讲“江湖义气”的青少年团伙,在为首者一念之下,其他成员极易言听计从,盲目从众自杀。在日本就曾有过9名青少年集体自杀的事件。

据报道,日本琦玉是警方在该县皆野町美山公园附近停车场的车内发现了包括4男3女在内的7具青少年尸体。警方初步认定这是一起集体自杀事件。同日,警方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发现了两名采用同样方式自杀身亡的年轻女子。

警方在町美山公园附近停车场的车内发现了4个炉子,炉内还有蜂窝煤燃烧后的煤灰。警方认为,自杀者是通过燃烧蜂窝煤产生一氧化碳并将这些有毒气体密封在车内,然后使自己吸入有毒气体而身亡的。他们很可能是通过因特网的自杀网页相识后聚集到这里集体自杀的,自杀动机目前正在调查之中。

当天上午,神奈川县警方还在停在横须贺一座寺庙附近的一辆车中发观了两名采用同样方式自杀身亡的年轻女子。死者留下的遗书说,她们是通过因特网相约来这里自杀的,而非被害。她们曾于5日和另外两人一起试图采用这种方式在一顶帐篷内自杀,但未能成功。

从去年开始,通过因特网相约一起自杀的事件不断在日本发生,并已逐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三)救救孩子

青少年儿童自杀问题的防范,应从两方面着手,即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青少年的自杀大都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对周围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社会、家庭、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环境,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他们缓解自身的压力。除了在法律条文上对青少年进行保护外,还要加强社会机制建设,如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成立自杀预防中心,提供热线电话服务,通过诚信交谈的方式使青少年消除抑郁,放弃轻生念头,渡过难关。

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发生自杀行为的根本措施。

①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国外研究表明约有50%的青少年自杀与家庭破裂有关。而且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就会加大。事实上,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其自杀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9倍。

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员应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

②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美好追求。理想和追求是幸福的来源,是生活的动力,是人生的航标。没有理想和追求,人生会变的乏味,生活会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要通过对青少年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从根本上,使自己的生活变得高尚和伟大起来。

③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要有意识地锻炼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经历更多的苦难和磨练,使他们的社会经验逐渐地丰富,生活态度逐渐端正,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④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他们学会认识社会,并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要多给孩子机会,让他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进行广泛的人际交往,以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其人生的乐趣与追求。

⑤培养孩子多方面的人生兴趣。有多方面的兴趣,如打球、绘画、听音乐、下棋等等,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就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兴趣中去,从中体验到快乐,忘却烦恼。

⑥教会孩子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服务的专业机构会越来越多,要帮助孩子学会求救,遇到问题到专门的心理门诊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也可以打热线电话宣泄烦恼。在当今社会,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必须要让孩子掌握。

⑦对孩子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要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包括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和发展等等。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