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011 心如明镜不染尘

  • 小说:禅,是开在诗里的花
  • 作者:古 湘
  • 字数:378704
  • 更新时间:2021-09-29 09:26:37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注定在反反复复中慢慢前行。

智者曰:人生就是受苦,那些令人痛苦的是我们跟这个人世的各种牵绊。曾经,我们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只是在成长中,不经意地丢失了。

当禅宗五祖弘忍要求弟子们写一首示法诗,看看大家对真理的领悟达到哪一层时,神秀一定想到的是这些,想到的是自己追求真理的经历。

神秀是初唐年间的著名诗人,早年研习儒家经典,曾做过道士。他对于儒家和道家的著作都有很深的见解。然而,他最终选择了禅,选择了跟随弘忍学习禅法。闭目深思,一路修行而来的感触化为简洁的四句诗。夜深人静时,神秀挑一盏灯站在墙下,把自己的领悟写在了墙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绿叶婆娑的菩提树曾为释迦牟尼遮挡阳光,遮蔽风雨,它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圣树,是参悟智慧的象征;明镜台映照万物,光洁一片。因此,神秀说: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菩提树,众生的心灵就是一座明亮的台镜,原本都是圣洁的、纯净的。但它们会被“尘埃”逐渐蒙蔽,我们也渐渐失去光明的本性。本性一旦迷失,欢乐和美好就会远离,痛苦和烦恼即来相伴。

曾经的神秀是个聪明好学的人,他饱读经史,满腹学问,可他并不快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时代,神秀被变幻不定的人世困扰。他痛苦,他烦恼,他想让自己的心灵宁静,可这宁静迟迟没有到来。直到接触到禅学,神秀才恍有所悟,于是放弃红尘俗世,出家学禅。那时,正值隋唐交替时刻,神秀显然看多了人世的苦痛,干脆选择放弃,转而寻求自我的解脱。

但寻找宁静的过程也不顺利,一直好学的神秀没有悟道,直到五十多岁时,他云游到蕲州的双峰山,踏进东山寺,才觉得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寺里的大师弘忍继承了来自达摩的修禅方式,并向神秀传授了“东山法门”的“念佛禅”。

日日诵经,夜夜打坐,神秀在大师的指导下不断反思,向生命的更高处行进。他渐渐明白,自己曾经如“菩提树”“明镜台”一般的本心是如何被世俗蒙蔽的。他“渐悟”了,知道该如何保持那原本纯净的心灵。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什么是尘埃?生活里的各种欲望和诱惑,各种利益和得失是尘埃,那些悲喜嗔怒的情绪是尘埃,这些“尘埃”如若堆积起来,不加打扫,不但蒙蔽我们的心灵,还会扭曲我们的灵魂。所以,时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吧,抛掉那些无谓的争执,放开受情绪左右的心灵,这样才能身心洁净,一尘不染。

弘忍的“东山法门”在神秀手中发扬光大,弘忍在世时就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又说,“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弘忍圆寂后,神秀在当阳山传道,四方仰慕,从者众多。到神秀九十多岁高龄时,女皇武则天命大臣将他迎进东都,开坛讲学。《旧唐书》记载:“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此后,神秀的“渐悟”之法成为北方颇具影响的“北禅宗”,与六祖惠能提倡的“顿悟”并称为“南顿北渐”。

“渐悟”是相对于“顿悟”而言的。作为普通人,我们太容易受生活的影响,太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考试考砸了,我们悲伤;被人误解了,我们愤怒;邻居升迁了,我们忌妒……太多太多的事让我们无暇顾及自身,一任情绪在喜怒哀乐间跌宕起伏,而心灵随之煎熬。我们或许不能一下子将人生看透,也无法立刻明白深奥的道理,但不妨多花点时间,多下点功夫,让自己停一下,反省一下。就在这一停顿中,我们或许就将令人困扰的“尘埃”拂拭掉了。

相对于“顿悟”,渐悟更适合大多数人。人生很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那么慢慢地领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平和,不也很好吗?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