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三章 低调历练,厚积薄发

  • 小说:低调做人有学问:决定一生的6种做人智慧
  • 作者:王峰
  • 字数:479260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1:37

韬光养晦之术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哲学,也是弱势图强、险中求进的做事策略,更是赢得人生、成就事业的低调姿态。韬晦的同时,却在暗中前进;处于弱势,却并非真弱,只是为了减少阻力,避开障碍,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做人之道。

1.风头不可出尽,便宜不可占尽

李白曾说,“人贵藏辉”。一个人如果锋芒太露,就会招来怨恨与嫉妒,更容易树敌,聪明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会刻意夸耀自己、不会故意锋芒毕露,而是懂得在复杂的环境中低调做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若想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做到保全自身、适者生存,就应该懂得适时低调。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够冷静、务实地做人,这也是低调做人的基本要求。

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不但要战胜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狂妄、咄咄逼人的张扬行为,还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凡事低调一点,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冷箭;不露锋芒、不抢风头,才可以在“林”中独秀一枝,才可以解得各种罗网。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天,国王与许多人一起出游,他们穿过一片茂密的森林,来到一座景色迷人的大山上,山上住着很多小猴子。

国王与随行人员沿着小路踏上山来,小猴子们见到行人后便纷纷向四处躲藏起来。然而,却有一只小猴子不但不逃走,反而跟随着国王,从一棵树上蹦到另一棵树上,好像是在引起国王的注意。

国王没想到会有小猴子在身后跟着他,他走着走着,突然决定在此打猎助兴。国王拿出弓箭,拉满弓,然后向远处射。没想到这只小猴子竟然跳了起来,朝着国王射箭的方向冲了过去,它恰好接住了那支箭。

国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又拿出一支箭,搭到弓上,选了一个距离猴子比较远的一棵树,上面站着一只红嘴巴的鸟。

国王的箭迅速地朝着红嘴巴的鸟射去,但是小猴子的反应非常灵敏,几乎是与箭同时腾空而起,向箭的方向迅速飞跃过去,不偏不倚,恰好又把箭抓到了手里。小猴子用手举着国王的那支箭,摇晃着脑袋,满脸的得意,似乎在向国王挑衅。

国王看着这只淘气的小猴子,很生气,他召集随从们一起准备好弓箭,然后一声令下,随从们向着小猴子的方向万箭齐射,小猴子来不及躲闪,被乱箭射死。

国王看着被射死的小猴子,沉思了片刻,然后说道:“这只猴子本来很有灵性,动作灵巧、敏捷,若是再多修练几年,必成大器,但是遗憾的是,它总想炫耀自己,这是过分炫耀自己的下场。”

树大招风,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不会处处显示自已比别人有能耐,特别是关键时刻,都会小心谨慎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以避免惹祸上身,这样做人才不会吃亏。

商代末期,商纣王终日沉浸在“酒池肉林”、“声色犬马”之中,凡是直言进谏的忠臣都一律被处死。有一次,他宴饮数日而忘记了当时的日子,问左右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于是,他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心想:“一国的主人竟然让本国的人们忘记了时间,这个国家就要面临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时间,而唯有我一人知道,那自己的处境就更危险。”于是,他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具体的日子。在残暴昏庸的纣王面前,箕子如果为显示自己的记忆,“清醒”地说出具体的时间,他的“清醒”恰好是商纣王“糊涂”的反衬,他未必会得善果。

商界巨子李嘉诚在儿子步入商界时,曾经这样训导儿子:“树大招风,低调做人。”成功人士都深谙“风头不可出尽,便宜不可占尽”的道理,这也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哲学。

聪明睿智的人大多不张扬,而是以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展示自己,而是以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不会总是表现自己的勇猛,而是以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不会过分宣扬自己的财富,而是以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不会故意显露自己的仁德,而是以谦让自守。做人如果可以做到这种地步,就会避免招致迫害与摧残。

好多人往往追求个性张扬,喜欢率性而为,不懂得委曲求全,结果却处处碰壁,甚至惹祸上身。做人处世,适度地保持生命的低姿态,对于许多事情,要明白一些轻重,分清一些主次,适时内敛,少出风头,可以避开一些无谓的纷争,避开意外的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低调做人的智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掩饰自己的“秀”也是做人处世的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掩饰自己真实的一面就是精明内敛,使自己免受伤害。

2.外晦内明,暗中使劲

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人活于世,要面对两个世界:身外的大千世界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在外晦内明、外乱内整中,可以捕捉到出手的最佳时机,并且能够实现突破,则可达到低调做人的较高境界。

“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兵法中的一种韬略,但若把这句话用在做人方面,则有很大的学问。以这样的形象示人,会给人留下一种平凡或者无能的印象,让有攻击性的人忽略掉你潜藏着的力量。但在某些关键或者必要之时,能够不动声色地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所以然。这就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做人处世的韬略。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队伍日益壮大。北海太守孔融被围困在都昌城中,面对黄巾军越来越紧的围攻,孔融无计可施,只好派太史慈带兵突出重围,请刘备前来援助。

然而黄巾军把城围得死死的,要想突出重围非常困难。此时,太史慈想出一个可以迷惑敌人的计策。他骑马持弓,出了城,后边跟随着几个拿着箭靶的人。外面围城的黄巾军见到此种情形,十分惊骇,马上严阵以待。而太史慈来到城下,支好箭靶,往来驰射,一会儿便回城去了。

过了几天,太史慈又出城射箭,围城的人们都不以为然,只有少数人还站着观看。后来,围城的人对此都习以为常,对于太史慈的射箭行为置之不理。

有一天,太史慈又像往常一样出城射箭,在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突然跃马扬鞭,突出了重重围困。等黄巾军想追赶时,已来不及了。就这样,他顺利地搬来了救兵,解除了围城之困。

外晦内明的前提是对自己表现出来的“晦”心知肚明,其好处就是,别人发现不了自己的真实行踪与真正实力,就不会采取防备与攻击措施,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免遭伤害,也给自己留有准备的时间。

魏晋时,权臣司马昭想与阮籍结为儿女亲家,想让阮籍把女儿嫁给司马炎,然后再废掉魏帝,建立西晋。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他不想卷入这种黑暗的政治争斗之中,但又不能明着提出反对,于是心生一计,他每日嗜酒,连醉六十天。司马昭见他终日烂醉如泥,连一句话也搭不上,只好打消此念头。后来,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多次访问阮籍,想听听他对国事的看法,以便抓住把柄定治他罪。可阮籍整天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钟会无法与他搭话,也只好怏怏而回。

当时的政治环境极为险恶,一个文人若要想保持清白而又得善终,难乎其难。阮籍之醉可以说是真醉,也可以说是假醉,他整日醉酒,以迟钝示人,也是一种自保的方法。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因触犯了大宦官刘瑾而受到廷杖之刑,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离开朝廷,换上平民服装后,便上车前往贵州。过江时,他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祭文与投江绝命辞,假装投江自尽。不久之后,王守仁的绝命辞传到京城,刘瑾听说王守仁已死,便取消了派刺客暗杀他的打算。

由此可见,外晦内明实乃做人之实用哲学,善于此术的人,懂得保身求发展的大智慧。如果把自己的所做所为都明明白白地摆给众人看,就会招来好多人的注意。为了引开别人的目光,就把自己的拙劣部分留给别人看,用此策略,可以成为一个让人看不破、猜不透的人。

低调做人的智慧:

在复杂的社会中,往往会出现好多假象,遇到某些问题时,有些人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实际上他们心中早已经预测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复杂的时局变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一些人的防备,才给那些人创造了观察、分析事情发展趋势的机会,给他们暗中使劲的机会。

3.以弱斗强,反客为主

世事无常,人生不可能永远处于强势。泰山压顶时,如果先低头弯一下腰,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否则头损腰折,就永远没有挺直腰板的机会了;身处弱势,可以磨炼人的胸襟与胆量,还可以使人激发越挫越勇的斗志,从而可以掌握以弱图强的主动权,使自己反客为主。

懦弱与弱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人若能够冷静地面对弱势,并不代表懦弱。真正坚强的人不会因处于弱势而心虚力怯,而是会抓住弱势中的机会,使自己获得由弱转强的突破。相反,如果处于弱势,却心弱胆怯,不思进取,就会被他人抓住弱点,结果只会一败涂地,无翻身的机会。

以鸡蛋碰石头是自不量力的愚蠢行为,只有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才会这样做。面对坚硬的石头,与其白白送命,不如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或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时,再有所行动,才是明智之举。

东汉时,陕西一带的羌人因不堪忍受朝廷繁重的徭役负担,发动多次起义以反对汉朝的统治,并不断地击败朝廷的官军。为了稳定局势,汉安帝任命朝歌长虞诩为武都太守,派他前去镇压羌族人民的起义。

武都的羌人听此消息后,在由朝歌往武都的必经之路陈仓与崤谷之间,派了数千人阻止虞诩赴任。

虞诩只带了少数的护送士卒,无法与羌人的数千人抗衡。敌众我寡,不能强行通过,虞诩决定在陈仓附近停下,然后采用调虎离山之计。他一面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太守已向朝廷上书,请求增加援兵,待援兵一到,就向武都进发。”一面派兵在营房周围修筑工事,做出等待援兵的样子。

羌人见此情景,认为虞诩因为兵少胆怯,暂时不敢过陈仓。于是,就把兵力分散到附近的州县,去筹集粮草、招兵买马,准备对抗汉朝的大部队。

虞诩见羌人果然中计,就乘其不备,连夜向陈仓进发。一夜间,行军一百多里,悄悄地过了陈仓。羌人发觉后,赶紧聚集兵力追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在后面紧紧追赶。

过了陈仓后,虞诩又生出一计,他让士兵在做饭时,多挖一口灶,并且每天增加一倍,同时也加快了行军的速度。在后面紧追的羌人发现汉军驻过的地方灶坑逐日增加,认为朝廷的援兵已到,于是,始终不敢接近虞诩的队伍。

到了武都后,虞诩发现郡中的士兵总共不满三千人,而城外的羌人却有数万人,正从东、北两面围攻过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虞诩又生一计,传令让士兵藏起强弓,先用小弓向羌人放箭。

羌人见汉军的箭矢力量弱,于是不把虞诩的队伍放在眼里,全力向城里发动进攻。等到羌人离城很近时,虞诩命士兵换上强弓,每五支箭瞄准一个人。硬弓强矢,箭无虚发,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打得措手不及,急忙下令停止进攻。

为了迷惑羌人,虞诩又想出一计。次日一早,虞诩选派一支精壮的士兵队伍,不断地更换衣甲,从城东门出去,从北门进来,如此反复地走来走去,给羌人造成大批兵马在不停运动的假象。城外的羌人不清楚城内究竟有多少汉军,所以不敢轻易发动进攻。几天后,羌人下令撤兵,撤退途中,遭到虞诩事先设下的伏兵攻击,伤亡惨重。

从朝歌至武都,虞诩一路上运用自己的智慧,无往不胜,虽处弱势,却不惊慌、不恐惧,忍弱斗强,终于打败了对手。

将以弱斗强的策略,应用到现代社会的经商、谈判中也是妙不可言。原本胆大如牛,却表现得胆小如鼠;原本足智多谋,却表现得寡言讷语。目的只是为了蒙蔽对手,伺机夺取主动权,让对手防不胜防,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

日本航空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要洽谈一项合作业务,日方派了三名代表与美方谈判。作为卖方的美国公司为了抓住这次绝好的商业机会,特地挑选了几名精明干练的高级职员前往谈判。

谈判刚一开始,美方就开始宣传自己的产品。他们将产品宣传图像和一些宣传资料贴满了整个谈判室,而且花费了三个小时,利用幻灯机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方式放映了公司产品的介绍。这样做,一方面是在向对方展示自己公司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是在向三位日本代表做一次精妙绝伦的产品宣传。

放映结束后,美方代表得意洋洋地站起身打开电灯,他们的笑容中流露出了取得谈判胜利的信心。其中的一位向日方的三名代表问道:“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公司的产品的?”

不料一位日方代表满脸疑惑地说:“我们还不明白贵公司的意思。”这句出乎意料的回答大大伤害了美方代表的信心,笑容顿时凝结在脸上。他问:“你们哪里不懂,我们可以加以解释。”日方代表彬彬有礼地说:“实在抱歉,我们全部不懂。”

美方代表强忍着心中的怒火,问道:“那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懂的?”日方代表表现出一副愚钝的表情说:“自始至终就没有弄明白你们的用意。”日方代表的话给美方代表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了挽回局势,考虑到公司的利益,美方代表又不得不耐心地重新放映宣传片,这次的速度明显放慢了许多。

影片放完后,美方代表再次问日方代表:“这一次总该明白了吧!”三名日方代表若无其事地回答:“还是不懂。”美方代表彻底失去了信心,声音低沉地说:“你们……你们到底希望我们怎样做?”这时,日方的一位代表慢条斯理地站了起来,说出了他们的条件。

由于美方代表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于是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对方的条件。结果,对此次交易作出的决策,美方代表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显得十分被动,损失不小,日方大获全胜。

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对手防备心理降低的情况下使对手措手不及,往往可以使事情向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商场上,大多数商家都在用弱势来掩对方耳目,实际上,看上去的弱势背后却蕴藏着重大的心机,在等待时机成熟时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弱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境界。

低调做人的智慧:

以弱斗强不仅可以为自己寻找机会,还可以消磨对方的信心与斗志。虽然很想得出结果,却不表明心迹,然后静待时机,待对方精疲力竭时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4.韬光养晦,弱势也能成赢家

韬光养晦的基本要求是掩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也即必须把目标和动机“藏之胸臆,秘而不宣”,而且,时间上要足够长,忍的功夫要到家,这样才可以实现厚积薄发。

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韬光养晦与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是中国人做人处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一大亮点,是低调做人的一种优秀策略,它的意义博大精深。

无数实践证明,采用韬光养晦之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的作用十分重大。可以说,古今中外成就大事业者绝大多数都是深谙韬光养晦的高手。历史上,因为成功运用韬光养晦的谋略而胜,因为不懂韬光养晦的道理而败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韬光养晦是一种生存策略,有时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谦卑,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而一个骄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也可能就此失去了长远发展、取得突破的机会。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在很多情况下,当条件不成熟时,就需要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等待机会,可以麻痹对手或者转移对手的注意力,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同时,也使对手骄傲轻敌,以为自己软弱无能,其实自己在暗中使劲,然后趁其不备,出其不意,进行反攻,使对手措手不及。懂得韬光养晦之道的人,会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然后等待时机,图谋发展,一鸣惊人。

西汉初年,匈奴首领冒顿自立为王,草原为之震动,这给它的邻邦东胡形成了一种震慑。为了扼制匈奴的势力,东胡向匈奴不断地发起挑衅,企图灭掉匈奴。

匈奴人生活在西北部的草原上,个个强悍、善骑。匈奴人有一匹千里马,皮毛油黑发亮,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此马日行千里,曾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视为宝马。东胡听说此马后,便派使者到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对于东胡的无理要求,匈奴人一致反对。

冒顿明白东胡的挑衅用意,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他知道,“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于是决定忍痛割爱,将宝马献给东胡。他对臣下说:“东胡之所以向我们要宝马,是因为与我们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匹千里马又算得上什么?如果拒绝东胡的要求,这样有失邻邦和睦。”于是,他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虽然冒顿表面上不与东胡做对,但暗地里他却在偷偷地壮大实力,明修政治,养精蓄锐,等待有朝一日能够灭掉东胡。

东胡王得到千里马以后,非常高兴,他认为冒顿胆小怕事,于是更加狂妄。冒顿的妻子年轻貌美,端庄贤淑,深得民心。东胡王听说后,心生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

匈奴群臣闻此消息后,无不感到羞辱与愤怒,大家发誓要与东胡决一死战。

冒顿非常气愤,他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感到非常屈辱。但是他明白东胡三番五次向自己发起挑衅,是因为东胡的力量强大,如果双方一旦发生战争,实力悬殊,匈奴必会战败。

于是,他强作笑颜,劝告群臣说:“天下女子多的是,而东胡却只有一个,怎能因为区区一个女人而伤害与邻邦的友谊?”他又把爱妻送给了东胡王。随后,他召集群臣,指明东胡气焰嚣张的原因,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鼓励大臣们内修实力,外修政治。群臣听冒顿分析,都按照冒顿的要求兢兢业业地工作,以图日后报仇雪恨。

东胡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千里马与美女,他认为冒顿懦弱胆小,于是更加骄奢淫逸,整日灯红酒绿,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导致实力日益衰弱。而此时的匈奴经过冒顿及其群臣精心治理,政治清明,兵精粮足,其实力已经相当雄厚,远远超过了东胡。

东胡王更加放肆,第三次派人前往匈奴,索要两邦交界处方圆千里的土地。东胡的使臣来到匈奴后,冒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联想到以往两次的事,不明白这次他将采取何种态度,都低头沉默,有人试探地说:“邻邦友谊可能重于一切,我们就把千里土地送给他们吧。”

冒顿听此提议,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义愤填膺地说到:“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王霸我皇后,索我土地,抢我千里马,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在东胡毫无防备之时,一举将其消灭。

冒顿将屈辱视为一种磨炼,把忍耐当做一种与敌人斗争和周旋的策略,通过曾经所受到过的耻辱刺激群臣,鼓励群臣和百姓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先壮大自己,然后再与敌人作战。

如果冒顿当时被夺马霸妻之后,一味地意气用事,凭着自己弱小的实力与东胡对抗,很可能会全军覆没,自己的政权被推翻。但是冒顿没有这样做,他韬光养晦,暗中蓄积力量,最后灭掉了东胡。

韬光养晦的策略既是自然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普遍制胜规律,又是人类社会谋生存、求发展、图强大的警世恒言,更是千年万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大法宝。

常言道:“要想人前显贵,须得背后受罪。”没有背后的忍耐与低调历练,没有暗中的努力与等待,是不可能实现厚积薄发的。

低调做人的智慧:

人生在世,有时可能会受到强势的压迫,韬光养晦便是发愤图强的内在动力。面对冷遇或者强势而不能马上作出反抗或者回击时,不妨先收起自己战斗的武器,韬光养晦,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5.故意示弱,寻求自保

夸耀刀剑锐利,别人必然害怕其锐利而远远避开,或者会尽可能使刀剑变成锯条,以钝其锋利;故意宣扬自己聪明的人,别人会提防他的聪明,或者希望其变成傻子;而故意示弱的人,别人会对其放松警惕,也不会对其发起进攻。

故意示弱,韬光养晦,不仅要能忍,而且要能熬,忍住别人的颐指气使,忍住众人的鄙视嘲笑,还要做到“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以助人一臂之力;原本处于强势而反装弱势,可以扰乱他人的判断。在做人处世中,示弱是一种险中求退、安身自保的策略,更是韬光养晦的必备条件。

蜀后主刘禅因其“无能”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人物,后来人们把他的乳名“阿斗”看做了呆笨无能的代名词,其实刘禅也并非人们所说的那样无能。从自保的角度而言,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曹魏大举攻蜀时,蜀国兵力不敌,刘禅被迫投降。由于刘禅“识时务”,因而受到了优待。后来,刘禅被迁北上,来到洛阳。到了洛阳之后,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封他为安乐公,而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怀有戒备心理,无奈之下,这位蜀汉后主皇帝只好采取“愚钝”姿态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地请人演出蜀地技艺,这其实是司马昭故意布置的,因此有人假装触景生情,暗暗抽泣。刘禅内心非常哀伤,但他看见坐在身旁的司马昭那张阴晴不定的脸,便产生了警惕,只好强充笑脸,装出一副嬉笑自若的样子。司马昭见他如此愚钝,就对他放下了戒心,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贾充凑趣地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戏艺终了时,司马昭又试探刘禅:“颇思蜀否?”刘禅惊讶之后,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

与刘禅一起降魏的旧臣欲正认为他回答得不到位。宴会之后,欲正对刘禅说:“主公方才回答的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刘禅听到此话,思索了片刻,对欲正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刘禅按照欲正的话作答,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并且尽力控制自己的眼泪。司马昭事先与欲正有过沟通,他不动声色地说:“此话怎么像欲正的腔调?”刘禅假装一惊,一副天真的表情说:“先生您怎么知道?这正是欲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从此以后,司马昭彻底放弃了对刘禅的陷害之心。刘禅虽身处险境而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余生。

示弱可以自保,但要适度,而且要讲究示弱内容。例如,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可以说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与现实的烦恼,告诉人们成功并非易事;对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让人感觉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可以诉说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有过窘态等。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当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某些方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对于一些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因为,你的成功可能会成为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必要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竞争状态之下,为了维持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都有其求生的本能,有攻击色彩的觅食行为,还有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行为。动物求生的本能大同小异,因此各有其生存的空间。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保护自己。

有一种瓢虫,当人们用手碰它时,它就会把脚缩起来,停止不动,无论怎么拨弄它,它就像死了一样不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有一种鸟,在它孵卵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扇动自己的翅膀,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然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装出一副失败而逃的样子,外敌见它逃跑,就会过去追逐,等外敌远离鸟巢时,此鸟便立刻快速逃走,从而保全了巢中的卵。

乌龟的动作虽慢,但是遭遇外力干扰时,它会及时地把头脚缩进壳里,既不反击,也不行动,这种示弱方式使其他动物拿它没办法。当外力消失后,它才会把头脚伸出来。但是,刺猬却不同,每当有外力靠近时,它就坚起全身的刺,使外力知难而退。在自卫方式上,乌龟把头脚缩进壳里,对外力的反应有些“迟钝”,但因为有硬壳的保护,想吃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不会伤人,因此,乌龟以“逆来顺受”的方式来拖垮外力的侵略;但刺猬却很轻易地就竖起尖刺,让其他动物不敢接近,并且会伤人,所以,刺猬的攻击行为反倒不利于长久自保。

在社会生活中,人也有遭受外来侵害、需要进行自保的时候,但不同的自卫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人如果采取乌龟式的自卫方式,带一些迟钝,化解对方的挑衅,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但是如果采取刺猬式的自卫,就引起了别人警惕,虽然可以暂时击退不怀善意者,但却可能会引起一场厮杀,使自己遍体鳞伤。因此,软弱和退缩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适度适时地示弱,可以混淆对方的视听,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掉入你为他设计好的陷阱;也可以迟滞对方作出决定的时间,从而给自己反击的时间;也可以助长对方的傲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机会;也可以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从而可以提防暗箭。

低调做人的智慧:

在做人处世中,要想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并且赢得别人的好感,也可以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某些无关痛痒的弱点,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而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这样就会使人对你放松警惕,少一些挑衅与拘谨,不与你为敌。

6.隐忍形色,感情流露要适当

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很少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大都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依然可以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风度。

隐形于色的要点:一是喜怒哀乐不露于形,让别人看不出来你的真实意图。二是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流露,而是给人一种反面的效果,混淆对方的思维。隐形于色、含而不露必须要把握住迷惑对手的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影响自己办事的效果。有时,可以采取“虚则虚之,实则实之”来扰乱对方的判断,但是应该让帮助你的人能明白你的真实意图,否则,也会贻误时机。

人各有志,品性各不相同,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毕竟是少数,面对周遭的种种起落,能够懂得适时隐忍形色,确实需要一种修养与胸怀。

成大事者大多会将自己的情绪隐形于色,处事老练的人都有察言观色的本事,并且会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适当地调整与其相处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看着他人的喜怒哀乐可以顺着他人的思路去说话、做事,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由此可见,喜怒形于色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意志受到了别人的控制。

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关键是要做到含而不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他人弄不明白你的真正意图。攻之,可乘其不备,防之,可措置裕如。政治家往往城府重重,深不可测,因为,他们能够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含而不露。

韩非子认为,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有喜好与憎恨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在君主面前有所掩饰或者有所显示,就会按照君主的欲望去投机取巧。因此,他告诫君主应该喜怒不形于色,静观风云变化。

对于那些听到别人奉承就面有喜色的人,有心机者会以奉承来向他接近,向他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对于那些一听到某类言语就不由得发怒的人,有心机者便会故意激怒他,使他在盛怒之下丧失理性、失去风度;对于那些一遇到委屈就伤心落泪的人,有心机者会利用他内心的脆弱来博取同情,或者故意打击他的情感脆弱处,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不懂得隐形于色,就有可能成为被人利用的对象。世事纷繁复杂,人心难测,有时,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因此,要想保护自己,不妨把喜怒哀乐放在口袋里,隐忍形色,理性、冷静地看待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生活中总有失意或者得意的事情,人们总有烦恼忧愁、快乐喜悦的时候,无论怎样,如果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就会偏离生活的方向,有时作出错误的决定。对于高兴的事可以表现在脸上,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悲伤都表现在脸上的话,则会加剧情绪的恶化,使人不能承受其中的分量,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也影响了人际交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暴露了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他人看,使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

不管自己的心里如何波涛起伏,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汹涌澎湃的想法藏在心里。因为,自己心里的事情是属于自己的,一览无遗地展现给他人看,影响他人的情绪,让他人与你一起承担这种情绪是不公平的。而且,什么事情都藏不住的人是不可能被委以重任的。

在为人处世中,没有一定知识和阅历的人,应该加强磨炼,尽量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神色。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马上就改变脸色或者发泄出来,可以采取缓和的态度慢慢说出来,这样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不快而影响了大家的情绪,大家反而会佩服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会为你出谋划策,帮助你解除困境。

除此之外,隐形于色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自古以来,大凡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忧的。当然,人有时会高兴,有时会忧愁,但若被情绪所左右,就会将一切都表现出来,就会促使情绪强烈化。无论是失意还是得意,都能做到泰然自若,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他人会认为你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

在工作中,如果大家都觉得你喜怒不形于色,就不知道你的底细,都会对你敬畏三分。受到上司的批评、嘲讽或者冷淡,都能忍受,连眉头都不皱一下,做到这一点需要足够的自信与胸怀,也可能会被委以重任。

当与上司发生争辩时,采用温和的态度说出自己的理由,不要将不满情绪写在脸上,如此一来,给上司保住了面子,上司对你的抗拒心就会减少。如果把自己的怒气全部释放出来,上司不一定会认输,可能会与你争辩到底,这样就有被炒鱿鱼的可能。

无论失意还是得意,都能隐形于色,泰然自若,既不表现出不悦之色或骄矜之色,也不露恼怒气愤的神情,这样,旁人才不会觉得你很了不起,也不会心生妒嫉。不管是沉默还是有必要的争论,都必须就事论事,不要带着感情色彩,这样才不会将小事化大,激化矛盾。如果已经觉察到了别人的欺骗,却不把这种想法在言辞上或者行动上显露出来,你的计谋将高于他人的计谋;受到别人的侮辱而不动声色,那么对方所受到的侮辱就超过了你所受到的侮辱。这种高人一筹的方法也是做人的一大智慧。

做人处世中,人们都善于察言观色,按照别人的喜好去调节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有的人会顺着别人的性子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或者说一些违心的话。因此,若想聪明地做事,就应该时刻警惕,别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如果不想被别人控制,就得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必要时伪装自己。

有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连喜怒哀乐都不能自由表达,这样的人生就失去意义。这种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处世方式确实很累,但是,将喜怒哀乐适时地掩藏,从情绪中抽离,就可以理性、冷静地对待它,思索它的意义。也可以防止他人窥破你的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

也有人认为,隐形于色过于世故,过于圆滑,压抑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其实不然,这里所说的收敛性情、隐形于色实际上是保护个性正确发展、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捷径。

低调做人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则,有些人可能喜欢隐形于色、平淡从容,不显山、不露水,而有些人可能喜欢表露,凡事都要形于色。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外露可能会直接影响做人处世的成败。

7.匍匐前行,避免暴露目标

该匍匐时匍匐,需要避难时就爬行,这种低姿态并不是没有骨气的表现,而是为了避人耳目,是一种变相前进的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智的做人艺术,是一种识时务的明智之举。

所谓低调做人,其精髓是,能够在稳妥发展的自保中不失去进取之心。因此,关于低调,比较实用的知识存在于掩饰之中,喜欢招摇过市、太过明显地亮出自己底牌的人可能会输掉整个人生。

所以,人生在世,有时要学会匍匐前行、深藏不露,这样才不至于暴露目标,惹人注意。要小心谨慎行事,不要让别人的关注战胜了你的防备心理。当对手像山猫一样窥视、猜测你的思想时,你要像乌贼喷墨一样掩饰、保护好自己,不要让其发现你的意图。否则,就有人会在你行动之前,已经预见到你的计划,从而会阻碍或者干涉你的行动。

匍匐前行的学问在于不会过早地就把自己的目标暴露在别人的眼里,从而可以保全自己,但是要注意不可泄露这种意图。因为,有些智术掩盖起来才可以免遭人忌、免遭人厌。所以,有时要多加小心,人们若知道你有防范之心,就会不再信任你。而且,要做好准备,考虑周全,三思而行,才会得益良多。悄悄地慢慢行进,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行动就要达到圆满或者极点。当遇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千万不可逞一时之快,做鲁莽之事,要在匍匐中寻找机会,否则可能会毁坏自己的前程。

如果过早地暴露自己,也会招来他人的议论,人言可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些非议随时可以兴起,也会肆意传播,沸沸扬扬,众口难辩,让人防不胜防。如果可以匍匐前行、谨言慎行,有些诽谤将会不攻自破,谣言就会逐渐平息下去。而且,雄心壮志未实现之时,不要暴露自己的勃勃野心,匍匐前行不要让人看出自己的行踪和去向,否则,便可能会授人以柄,甚至遭到对手的暗中算计。

王莽当皇帝时,刘秀还是一个少年,刘秀虽为汉朝宗室后裔,但是到他这一代,家境已经破落。

一次,他的老乡李氏兄弟告诉他一条非常神秘的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谶语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权威性。刘秀已经觉察到当时社会处在震荡之中,这是重建汉室的大好机会。于是,他与李氏兄弟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又在大哥的支持之下,便聚集了一批人举兵。后来他又联合农民起义军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接着,在昆阳大战中,刘秀指挥有方,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扭转了反莽势力的被动局面。

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玄与几位起义领袖竟然把刘秀的大哥杀了。闻此噩耗,刘秀在悲痛之余,却表现得很平静。他明白自己当时的处境,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里,如果此时就为大哥报仇,只会以卵击石,自己白白丧命,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时机。

于是,他在刘玄面前说自己没有劝导哥哥,才致哥哥犯下死罪,并且称自己有罪。好多将领以为刘秀会来报仇,便打算趁机将他杀掉,没想到他是前来请罪的。有人安慰他别太难过,他却口口声声只说自己有罪,对于自己在昆阳之战中立的大功只字不提。

刘秀白天对人谈笑风生,夜里却常常偷偷哭泣。他的手下发现这个秘密后,劝他节哀,他仍然不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出来,并且告诉手下不许胡言。

刘玄的政权逐渐失去了人心,他想派一个有能力的大将去河北扩充势力,宗亲刘赐建议让刘秀去。在他的大力说服下,刘玄最后决定让刘秀去河北。刘秀一到河北,便如鱼得水。每到一处,他都以重振汉室的口号收揽人心,并且释放囚犯,因此,大小官吏以及一些贤士纷纷聚到他的麾下,中兴汉室的宏伟大业由此展开。

刘秀能够控制自己的悲痛与愤怒情绪,能够寄人篱下,暗暗准备,等待时机,不但报了大仇,也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匍匐前行就如“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分准备,才不会去蛮干、瞎撞。在战略目标清楚后,首先要确定想要过的河,选择一种摸着石头走的方法,可以走桥过,可以坐船过,也可以蹚着水大步过。如果不知道离桥有多远,而是盲目地行进,就可能出现误事的现象,这样目标将会无法实现。因此,与其与千军万马抢过、抢坐,不管水深水浅,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去,不如匍匐前行,小心谨慎地渡过去,这样就不会被河水冲走。

匍匐前行时要切记“欲速则不达”,如果不管时机是否成熟,而是一味地求快、蛮干,不但实现不了目标,也有可能会被大水吞噬。

匍匐前行也是一种藏身术,可以掩人耳目,避免暴露目标,最终出奇制胜。一个人可以拥有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障碍与艰难险阻,此时,适时地匍匐前行可以降低轰动效应,转移别人的目光,从而可以为自己的行进扫清一些羁绊。

低调做人的智慧:

漫漫人生路,有些路段会出现荆棘或者嶙峋险峻,如果不会匍匐爬行是无法通过的,所以,这时就应该放慢脚步,这也是巧于做人的本领。

8.夹缝中生存要谨慎

人生在世,不会事事尽遂人意,有时处在夹缝中,会面临左右不定、进退两难的局面,这时可能没有选择的机会,不妨低下头来,别轻易表露自己的心迹,利用夹缝中的力量,借势发挥自己的潜力。

低调做人就要学会耐心地营造自己,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出现不如意的事情,面对坎坷与障碍,身不由己,会有一种身处夹缝中的感觉。在夹缝中穿梭,就得小心谨慎,处处看人脸色,猜测他人的意图与目的;同时,也要藏起自己的意图,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学会等待时机。

处在夹缝中,善良的人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善良,于是仍然以善良待人,结果成为邪恶的牺牲品。在夹缝中生存,稍一不慎,就会被人利用或者陷害,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谨慎一些,不但可以保全自己,还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北宋丁谓担任宰相时,把持朝政,不允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许多大臣不服他的命令,故意在退朝之后向皇上奏事,结果遭到他的打击与报复。面对皇上的权威、丁谓的压迫,大臣们虽屡次努力,但还是束手无策,而王曾从没有违背丁谓的意图,丁谓也没有为难他。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膝下无子,老来孤苦,现在我想把亲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我家,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但又不敢在退朝后向皇上启奏。”丁谓听后,对他说:“那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吧。”

于是,王曾在征得丁谓同意的情况下,在退朝之后单独拜见皇上,并且趁机迅速地向皇上提交了一卷文书,揭发了丁谓的罪行。过后,丁谓后悔不已,但是为时已晚。不久,宋仁宗上朝,丁谓被贬崖州。

王曾之所以能够顺服丁谓的苛求,最终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夹缝中求生,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寻找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会在夹缝中被压迫、利用,甚至被挤压窒息。

俗话说“夹着尾巴好做人”,若想在夹缝中保全自己,就要夹着尾巴,事事小心谨慎。

对于明王朝的建立,“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功不可没。他有勇有谋,用兵持重,在其戎马一生中,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的宠爱。

虽然徐达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并且战功赫赫,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生活极为俭朴,朱元璋多次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徐达却不肯接受。

于是,朱元璋想出一妙计,他邀请徐达在旧邸饮酒,然后将其灌醉,命人给其盖上被子,并且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半夜时刻,徐达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他如此谦恭,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并在门前立一石碑,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身为统帅,却从不声色犬马,也无酒财之好,处处持守大节。他病逝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将其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的做人处世原则体现了高人自有高招。历史上几乎每个皇权都是倚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确立的。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成为权臣后,往往会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因此,历代皇帝巩固政权后,都把功臣视为最大的威胁,会不惜一切代价收回其权力,“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皇权统治下残酷现实的写照。

在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护他的政权统治,被杀的功臣、官僚、将领共达几万人。这种残酷的手段是强化其统治的方法,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徐达与朱元璋从小就在一起,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在这种缝隙中若想安然无恙,就要处处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明白在夹缝中生存的危险与要诀,谨慎行事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与徐达的做人学问相反的另一位官员吏部给事中王朴,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谨慎言行,最后遭受杀身之祸。

他因多次直言进谏,触犯了龙颜而被罢官回家,后来又被起用做御史,他又老毛病再犯,在朝廷之上,多次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不肯屈服。有一次,因一事又与朱元璋发生争辩,他的言语尖锐,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要杀他。临刑走到街上,朱元璋想给他一次反悔的机会,又把他召回来,问他:“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义正词严地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为何现在将我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听到他这一番铁骨铮铮的话,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生性耿直自有其好处,但是在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之下,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如果不能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傲气犟劲,依然一副心高气傲的表现,不懂一点点处世策略,只能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

低调做人的智慧:

那些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韧劲与谨小慎微的忍耐力,经过在夹缝中的历练,终归可以得大成,成大器,至大尊。

9.藏锋敛迹,免得成为众矢之的

人各有志,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特点,适时适度地展露自己的锋芒,可以获得一些机会使自己脱颖而出。然而物极必反,过分地外露自己的锋芒也会招致他人的嫉恨与陷害。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一个人的言语、行动往往可以表现出这种欲望,因此,为人处世,若想要保持低调,免遭敌意,就不要锋芒太露,要学会适时地藏锋敛迹。藏锋敛迹也是一种处世的“低姿态”,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平和、谦逊、圆润及忍让等言行和情态。有些时候,这种低姿态对于保护自我既得利益不受损失是必不可少的。做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许多人认为那是自我欺骗的象征,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功臣帮主子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起,个个锋芒毕露,大显身手。但当天下已定,建立宏图霸业时,虎将功臣的杰出才华就成为主子的极大威胁。锋芒毕露者,不仅得不到重用,而且还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所以,置身于复杂的社会中,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在提倡个性张扬的同时,要适时地掩藏自己的棱角。有的人总是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是庸才,其实颇有才能;有的人看上去很木讷,其实很善辩、很健谈;有的人看似胸无大志,实则颇有雄才大略,而且不愿久居人下,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这些人个个藏而不露,不肯在言谈举止上显露锋芒,不张扬,不炫耀。

有句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人不要太出众、张扬,应该有所顾忌。如果说话锋芒太露,可能会得罪他人,这样无异于在给自己前进路上设置障碍,自己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如果行动中过于暴露锋芒,就会招来妒忌甚至引来祸端。如果自己的周围都是障碍与阻力,在这种形势之下,就失去了立足点。

社会阅历少的人往往不懂得藏锋敛迹,而是处处狂妄自大,这样做只会树敌太多。因此,涉世之初,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还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应该与人水乳交融地相处,在语言表达与行为举止上不要锋芒太露,以免遭人妒忌。

大多数人都有张扬与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的本性所致。但是这种欲望常常会使人心态失衡,举措失常,并且会引起他人的侧目和反感,使自己陷于被动局面,使自己磨难不断,运途多舛。

苏东坡年轻时,聪明而富有才华,就因为如此,他有时会表现出一副恃才傲物、盛气凌人的架式。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字说》,此书主要是把一个字从字面上解释成一个意思。当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闻言笑道:“如果照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兄,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驷’,天虫写作‘蚕’。古人造字,自有它的含义。”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一时想不起来该如何对答,但是他不知道苏东坡是在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答案。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一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解释得很妙,心中暗暗欣赏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但是觉得他有些轻狂。

不久,苏东坡遭到贬谪,由翰林学士削级降职,被派往湖州做刺史;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京城。在回来的路上,苏东坡想起自己当年得罪了王安石这位老太师,不知他现在是否生气。于是,他回去便急匆匆地骑马奔往王丞相府。

到达相府门口后,守门官告诉他说,老爷正在休息,让他稍等片刻。守门官走后,苏东坡四下打量起来。他看到砚下有一叠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看了笔迹,知是王安石所写,不禁得意起来:“两年前这老头儿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两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他取过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原来这两句诗都是胡说八道。一年四季的风都各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而这首诗的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应该是说的秋季;可是第二句说的“黄花”正是指菊花,它开于深秋,能够与寒风搏击,即使焦干枯枝,也不会掉落花瓣,显然,诗中“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

他为自己发现的这个谬误而得意不已,兴奋之余,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他又觉得有些不妥,心中暗想,如果老太师出门款待,却见自己这样当面抢白他,恐怕脸面上过不去。但是如果把诗藏起来也不妥,老太师出门寻诗不见,可能要责怪他的家人。最后他决定把诗原样放好,然后走出门来,对守门官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现有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再来拜见。”然后告辞离去。

不多时,王安石出堂,看到自己的菊花诗稿后,马上皱起眉头问道:“刚才有谁到过这里?”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认出了苏东坡的笔迹,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轼,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看看自己才疏学浅竟敢来讥讽老夫!”但转念一想:“他不曾去过黄州,见不到那里菊花落瓣也难怪他。”于是,他细看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于是,王安石第二天便奏明皇上,将苏东坡派到了黄州。

尽管苏东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他锋芒太盛、过于自负。他知道,自己得意之余改诗,触犯了王安石,无奈之下,只得领命。王安石惜才,只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惩罚,如果是冒犯其他人,可能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与报复。

也许有人认为,如果藏锋敛迹,就永远没有让人知晓的机会,其实只要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还是应该把握住这个契机,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自然会得到他人的赏识。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有才华的人终究不会被埋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机会来临时,应该把握好展现才华的度,适度的低调会使自己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有一个人“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因此,他自认为自己是一员猛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认为别人都不及他,处处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自己的发展也受到了种种阻碍。在处处碰壁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正是自己的无心之过带来了许多嫌怨,为自己的前途设下了荆棘,使自己屡受挫折。从此以后,为避免再犯无心之过,他就藏锋敛迹,三缄其口,行为低调,一改往日的张扬,结果他的人缘慢慢地好了起来,事业也渐渐地顺利起来。

不懂得适时地藏锋敛迹,害处颇多。这种锋芒好比是额头上长出的角,额上生角必然会很容易触伤别人,如果你不去想办法磨平自己的角,时间久了别人也必将折去你的角,角一旦被折,损失将是无可挽回的。

低调做人的智慧:

一个人的锋芒应该在关键时候、必要的时候展露给众人,而不是经常拿出来挥舞一番,杀得别人片甲不留、无回旋余地才甘心。刀刃需要长期的磨砺,只图一时之快,不懂保养,只会令其钝化。

10.真人不露相

出类拔萃的人都产生于普通人之中,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议论,从而博取名声,而是为人谦逊,对于许多东西虽心知肚明,却不露痕迹,在关键时刻才会显示自己的本色。

曾国藩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华但不要急着显露,应该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展示出来,平时应该做到真人不露相。

现实生活中,许多身怀绝技的人都显得谦虚谨慎,把自己的“绝世武功”隐藏得非常严密。有些人喜欢卖弄才华,不懂得收敛光芒,结果招惹了一身麻烦,不但机遇没抓到,反而惹得一身不是,这就是没有参透真人不露相的真谛。

三国时期,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但庞统天生怪异,相貌丑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他。后来,庞统又打算投奔蜀国的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告诉他说刘备见此推荐信后一定会重用他。

可是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派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庞统虽身怀治国安邦之才,但面对这样的待遇,他并没有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于是,庞统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庞统这种该藏则藏、该露则露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庞统明白自己的处境,如果一见刘备的面,他就马上献上定国安邦之计,刘备等人不一定就会相信他的才华,有可能会弄巧成拙,被认为是夸夸其谈。相反,在时机成熟时再露出自己的真相,反而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胸怀与气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句话叫“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生活中,往往那些喜欢出风头,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其实并不一定具有非常出众的才华,或者只是卖弄而已,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关注,或者赢得他人尊重与仰慕,这些人大都爱慕虚荣。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却表现得像普通人一样,不仅穿衣打扮上不去刻意张扬,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表现得平易近人。这种人积蓄自己的力量,将才华用到大事上,从而做出一番事业。

有的人总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这种过分炫耀自己的行为会给人留下一种傲慢、偏激的印象。这种信口开河的浅薄和浮躁也损害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谦虚友好地表现自己,不仅体现了自信与亲和力,体现出一种让旁人敬佩的内在气质,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还可以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绵里藏针”就是一种真人不露相的表现,绵里藏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内心阴暗的人装出和善的面孔,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种是寓刚于柔,柔中有刚,做人处世既有原则,又有宽容亲和的态度,既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又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真人不露相,才智越高的人,学习越刻苦,见闻越广博,越谦虚谨慎,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而是会默默地寻求发展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说,别人不容易观察你,你却容易观察到别人,并且会根据情况制订自己的计划。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制胜的策略,尤其是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的修炼,有时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学不仅会招人讨厌,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收住自己的性子与小聪明,做一个不轻易露相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喜好琴艺,因此表现得很自负。一次,他外出旅游,在一座寺庙前,他看到一个道人在闭目打坐,身旁的布袋口露出古琴一角。他有些好奇,于是走过去问道:“请问道长也会弹琴?”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地回答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这位公子一听道人要拜师,就毫不客气地说:“那就让我来试一试吧。”道人拿出琴递给这位公子,他接过琴,随便地拨弄了一首。道人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这位公子见道人没有表态,便使出生平所学,又弹了一首,道人仍默然。

公子生气地说:“你为何不说话,难道是我弹得不好吗?”道人依然语气谦和地说:“你弹得还可以,但你不是我想拜的师傅。”富家公子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道人说:“既然这样,不妨让我见识一下你的琴艺。”道人没有答腔,他拿过琴便开始弹奏,他的手法娴熟而轻巧,琴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公子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他才如梦初醒,原来道人琴艺极高,却真人不露相,感慨万千之后,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其实,所谓真人不露相,只是未到露相的时机。在那些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够一举成名的机会面前,千万不能吝啬,要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

低调做人的智慧: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在熙来攘往的世界,如果轻易地暴露自己的真相,不但表明你的修行不够,有时还会自毁前程。人生就是这样,当志得意满时,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否则可能会被当做靶子。无论具有多么出众的才智,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掩饰起自己的才华,到适当的时候,再一鸣惊人。

11.收起锋芒,平和处之

低调做人,就要收起锋芒,面对那些并非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没必要针锋相对,这样做既可以为自己构建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方便,又减少许多麻烦。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对于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善加开导,而不是忿而疾之,针锋相对。如果两块顽石相撞,只会头破血流。

面对别人的锋芒,低调处理,可以化解许多干戈,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平和待人的人,他脚下的路有千万条,反之,处处锋芒毕露的人只有走独木桥。因此,平时要收起锋芒,不要咄咄逼人,采取平和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可能会避开或弱化对手的锋芒。

大文豪萧伯纳的一部新作《武装与人》首次公演,就获得很大成功。演出结束后,萧伯纳走上了剧院的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反对的声音,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糕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闻此声音,大吃一惊,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萧伯纳,大家以为萧伯纳面对如此无礼挑衅,一定会很生气。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萧伯纳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且彬彬有礼地对他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简短的几句话使那个挑衅者无地自容,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萧伯纳面对这种无礼取闹,并没有反唇相讥挑衅者,而是用赞赏的方式使其失去锋芒。他的这种方法使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置挑衅者于孤立难堪的境地,从而使对方不战而败,这种做法比针锋相对、反唇相讥、恶言相向要高明得多。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当众指责,认为那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的确如此,每个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愤怒。若是与锋芒毕露的攻击者反唇相讥、争个面红耳赤,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有时要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面对尖锐的批评与打击等,不如把自己的锋芒与愤怒化为智慧,用平和的态度解决面临的羞辱或尴尬,使攻击者知难而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东汉时期,颍川郡太守寇恂办事周全、懂得顾全大局,对于自己遇到的一些比较尖锐的事情,他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执金吾贾复从京城洛阳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个亲信依仗主子的势力,为非作歹,在颍川郡杀了人。寇恂派人将此人抓来,严加审问后在大街上砍头示众。贾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寇恂故意驳他的面子,气得骂道:“欺人太甚了,打狗还得看主人,寇恂这小子,我绝饶不了他!”

后来,当贾复办完事要到颍川郡时,他说:“我见到寇恂,一定要教训他。”寇恂知道贾复内心不平,气还没有消,一定要找他的麻烦,于是就决定避开这个锋芒,减少一些麻烦。他手下的一个官员对他说:“难道您还怕贾复吗?如果是这样,我带着剑跟在您身边,他要对您不利,我就对他不客气!”寇恂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蔺相如是有勇有谋的,即使是秦王都怕他,但当廉颇要与他一争高下的时候,他却让着廉颇。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难道做不到吗?”

贾复毕竟是京城来的大官,他从颍川郡路过,如果太守完全避开不见面,是没有道理的。寇恂想了想,不能以硬碰硬,针锋相对,他决定用平和的态度来化解贾复的怒气。他立即吩咐手下人备下丰盛的酒饭,当贾复和他的随从来到的时候,以此安慰贾复一班人马。当贾复的队伍进入颍川郡时,郡里的官员们按照寇恂的安排,热情地献上好酒好饭。

当贾复一行人酒足饭饱时,寇恂突然赶来,表示欢迎,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对贾复推说有病,便匆忙地离开了。看着寇恂远去的背影,贾复的情绪变化很大,他本想发怒,以解心头不快,但却吃了人家的酒菜,受到热情地招待,实在没有理由大发雷霆,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咽进肚里去。

寇恂没有任何过错,但他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没有争也没有斗,更没有去竭力解释,而是以柔和的态度来迎接别人的怒气与不满,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没有伤和气,其智慧可见一斑。

低调做人的智慧:

遇到锋芒毕露的人,不要以怒制怒,以锋芒对锋芒,大打出手,引发事端。如果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势必会遭人妒嫉,此时,就需要将锋芒藏起来,用柔和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可能会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12.先当下人,再做主人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实乃做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如果将自己的锋芒应用不当,就可能会刺伤别人或者刺伤自己,因此,应用锋芒时应该小心谨慎,以免惹来麻烦。聪明的人很会把握藏露的尺度,不仅善于在恰当的时候露出自己的锋芒,还善于在恰当的时候藏匿锋芒。

巧妙地隐藏是为了更好地释放,适时地暴露,是为了充分地表现自己,使自己脱颖而出,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握好藏露的尺度。

伏藏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藏自己的笨拙,藏住自己的弱点,不给他人乘虚而入的机会,而且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展示出来,给他人形成一种威慑力;另一种是隐藏自己的才学与目的,不要不合时宜地过分显示自己,以防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招来攻击。总之,不要让他人轻易地摸清自己的虚实,应该提前准备好防范措施和对策,待机而动。

提到明朝的严嵩时,人们往往会想起与其对立的清官海瑞,暂且不管严嵩的历史功过以及个人品行如何,就其个人发迹过程而言,却尽显韬光养晦之术,他懂得适时地或藏或露自己的锋芒,从而可以青云直上。

嘉靖中期,夏言写得一手好文章,又为朝廷的重臣,因此,颇受皇帝的器重。当时,严嵩在翰林院任低级职务,当他打听到夏言是他江西同乡时,就想利用这层关系去接近夏言,但几次都没成功。但是严嵩并不死心,他特意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

夏言没有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他找借口回绝了严嵩,严嵩就跪在堂前,反复地高声朗读自己的请柬。夏言被他感动了,于是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严嵩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宴席上,他使出浑身解数取悦夏言。

从此,严嵩受到了夏言的器重,一再得到提拔,官至礼部左侍郎。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又推荐严嵩接任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夏言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他接替自己的首辅位置,由此可见夏言对严嵩的器重与信任程度。但是,严嵩极有心计,内心阴狠,他做事小心谨慎,不露一点锋芒。平时对夏言仍是俯首贴耳,暗中却在寻找、制造机会,欲将夏言一下子打垮。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他曾下令制作了五顶香叶冠,然后赐给几位宠臣。而夏言一直反对迷信活动,不肯接受香叶冠,严嵩却趁皇帝召见时把香叶冠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了一层轻纱,以显他对皇上的忠心。皇帝对严嵩大加赞赏,对夏言则表示出了不满。除此之外,夏言撰写的青词使皇帝感到不满意,而严嵩却恰恰写得一手好青词。严嵩利用这个机会,在写青词方面大加研究,同时,为迎合皇上的心意,还给他引荐了好几个得道的“高人”。从此,皇帝逐渐地疏远了夏言,而对严嵩却越来越满意。

以后又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使皇帝对夏言越来越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一改往日的谦卑与隐忍,在皇帝面前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有一次,严嵩与世宗单独在一起时,世宗与他谈及夏言,并对他们之间的不和略有询问。严嵩见状,突然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全身颤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己。他的如此举动使世宗产生了恻隐之心,世宗催问他是否有难言之隐。严嵩见世宗已经被打动,反而号啕大哭。世宗见他这样伤心,安慰他说:“你有什么委屈,尽管说出来,有朕为你做主,不要害怕。”严嵩见有皇上在撑腰,于是便将平时所搜集到的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世宗闻听,非常恼怒,马上下令罢免了夏言的一切官职,令严嵩取而代之。

虽然严嵩藏器于身,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行为不可取,甚至有些残酷,但从韬光养晦角度来说,他显露得当,将藏露之术用到了家。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反复强调君子不可锋芒太露,应该隐其锋芒,不要咄咄逼人,这也是对做人处世经验的深切总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锋芒容易招来嫉恨或者陷害。

低调做人的智慧:

做人处世中,有时掩饰一些东西,自有其理由。有时是时机不成熟,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隐藏着,等待猎物的出现;有时是为了让对手充分表演,待其彻底暴露出他的全部底牌,然后再抓住机会,后发制人。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