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四章 富贵不炫耀,得势不张扬

  • 小说:低调做人有学问:决定一生的6种做人智慧
  • 作者:王峰
  • 字数:479260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1:37

古人有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确,富贵与钱财皆为身外之物,绝非与生俱来,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一个人不论是权势通天,还是腰缠万贯,皆为过眼云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不了了之。这样看来,对于权势与钱财,能够达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心境,才是低调做人的最佳境界。

1.不为名利遮望眼

有人说:“名利是智慧的枷锁。”的确,许多人会被“名”的光环、“利”的诱惑遮住智慧的双眼,使自己的聪明才智不能尽情发挥,只在名利的夹缝中趋炎附势或者苛延残喘,这样的人也许有一天会得到所谓的“名利”,但最终也体会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不想默默无声、碌碌无为地活一辈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人们在求取名利时,应该少一点欲念,多一点洒脱,切勿被名利遮住双眼。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自然会水到渠成。

一个人如果对于名利过分地追求,往往会导致很多人们最不愿见到的事情。比如,父子不和,君臣猜疑,兄弟反目成仇等等。而如果人们把名利当做过眼烟云,看得非常淡薄,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妒忌之语、诽谤之为、仇杀纷争之乱将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应该衡量事情的利弊,擦亮双眼看清事物,看淡名利,不要做让自己羞耻、别人憎恶的事情。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个很有才华的外甥——刘希夷。一日,刘希夷带着自己新作的一首诗——《代白头吟》请舅舅指点,宋之问让刘希夷先读一遍他的诗,于是刘希夷忙扬声诵读:“……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听了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刘希夷走后,宋之问开始翻来覆去念这两句诗,越念越觉得此诗非同寻常,如果一面世,定会成为千古绝唱,一举名扬天下……。想到这,他开始动了歪念头,如果此诗属于自己那岂不是一夜成名了吗?那怎样才能从外甥那得到这首诗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刘希夷死。后来,宋之问真的这样做了,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然宋之问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说:“宋之问的死,是天之报应。”

事实上,追求名誉并非坏事。名誉感很多时候会成为人们进取的动力,许多人怕玷污自己的名声而不搞旁门左道,积极进取使自己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口碑。但是,如果追求名利过分急切,就容易走上旁门左道。最终不仅名誉扫地,更会臭名远扬。

自古胸怀大志者多有三大目标:求名、求官、求利。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就是说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所以人们在求取名利时:切莫让名利遮住眼。

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上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

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卡尔丹诺之流,并非无能鼠辈,甚至在各自的领域里还可以说很有建树。但是,就一个“名”字,致使这些本该名垂青史的人成为了万人唾弃的盗窃者。

有时,既未沽名钓誉,更未有盗窃之嫌,美名便戴到了自己的头顶,这时又当如何呢?以下两个例子非常值得人们深思:

著名的京剧演员关肃霜,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关肃霜等九名演员义务赡养失子老人》的报道,同时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湖北省委顾问李尔重写的《赞关肃霜等九同志义行之歌》的诗稿校样,这使她深感不安。原来,京剧演员于春海去世后,母亲和继父生活无靠,剧团的团支部书记何美珍提议大家捐款义务赡养老人,这一活动持续了二十三年,关肃霜开始并不知晓,是后来知道才参加的。但报道却把她说成了倡导者,这就违背了事实。关肃霜看到报道后,立即委托组织给报社复信,请求公开澄清事实。李尔重也尊重关肃霜的意见,将诗题改成《赞云南省京剧院施沛、何美珍等二十六同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将日军打败,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作用,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心里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每天只好用酒来麻醉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关肃霜和海斯同样得到飞来的美名,但因为表现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还是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得喘不上气来。像关肃霜,就活得真实、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低调做人的智慧:

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但是,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还是要少一点欲念和私心,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强求不得,千万不要被名利所诱惑,让其遮住智慧的双眼,否则将失去生活中那份踏实的快乐。

2.得意莫忘形,见好就收场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意思是人不会一生顺畅,花不能永远绽放。命运让人无法捉摸,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要得意、炫耀,因为见好就收,才是大智慧者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众所周知,廉颇曾经因为蔑视蔺相如而在相如府前负荆请罪,如果现在我们来追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廉颇的得意忘形,所以才使自己吃了苦头。常言道:“凡事留余地,日后好相逢。”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走极端,堵自己的退路。事到难处须忍让,抽身退出要趁早。即使自己很得意也不要炫耀,要懂得掩饰自己的才能,隐藏自身的光耀,要知道树大招风,必有后患。尤其是在权衡得失时,切莫得意忘形,务必做到见好就收。

在一次百兽舞会中,狮子因为舞跳得很好,被推举为王,一只狐狸很嫉妒,看到猎人设的陷阱里有一块肉,就说找到了宝物,但不愿独占,要献给国王,力劝狮子去拿那块肉。狮子听了很欢喜地走了过去,结果掉入陷阱,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要骗我?”狐狸说:“啊!狮子先生,像你这么愚蠢,怎能当百兽之王呢?”

狮子因为得势而生贪婪,认为整个森林的动物都会归顺,将所有的好处都留给自己。这是非常不理智的想法,如果想成为真正的强者,那么就应该做到:“不可来者不拒,予人危害之机。”而身居高位,不假思索、不懂自省的人,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要一个很好的口碑,所以难免会谈一些自己的得意之事,但是一定要做到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很“了不起”,还会认为你是不成熟的,只会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所以,不要时时处处提自己得意之事,在偶尔谈到时最好使用以下几种低调的方式:

(1)在别人谈起得意之事后,自己再谈也不迟。也就是说,如果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有时会很尴尬。

(2)在别人尚未表现出不耐烦时,自己先结束谈话,这样既不会显得你在故意炫耀自己,也不会让别人产生厌烦心理。

(3)最好在别人再三追问的情况下再谈起自己经历的得意之事,这样既可以满足他人的好奇心理,又可以把自己的“光辉历史”展现出来,恰到好处地在人前展现了自己优秀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以上三种方式,那么就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有一个良好的口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铺建坚实的人脉之路,这就是低调做人的奥妙所在。

社会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收获名利”而忽略了见好就收的道理,最终招致祸害。

越王勾践手下有一名重臣——文种,他为勾践复国破吴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他自然是加官晋爵,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地侍奉越王。所以范蠡曾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越王的长相是:颈项细长如鹤,嘴唇尖突像乌鸦。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安乐,你现在不离去,更待何时?”

文种读了信后,聪明的他当然明白其信中的含义,于是在不久后便称病返乡,但是由于他还贪恋自己的名望,没有像范蠡一样彻底隐退,返乡后他的名字仍然威慑朝野,如此一来便让佞臣钻了空子,诬称文种欲起兵作乱。越王早有“猎狗烹”之意,故而趁着这个机会以谋反罪将文种处死。

很显然,文种“只进不退、见好不收”的做法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像文种这样久居高位,最后惨遭杀戮的人并不少见,因为他们都像文种一样心中始终有贪念,放不下名利,由此可见,见好就收有多么的重要。

秦国宰相范雎,虽然是说客出身,但是也深谙用兵之道,他曾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壮大秦国军事实力,为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声在当时自然也是家喻户晓。

范雎晚年,他力荐的一名将军带领他手下的三万士兵投降了敌人。当时投降乃是“株连九族”之罪,并且推荐者也会连带处以死刑。范雎虽得秦王信赖被免除死刑,但他知道此事之后,秦王对他的信任度会大大的降低,于是心中整日忐忑不安,正在这个时候,他收到蔡泽的劝慰信:

“逸书里有‘成功之下必不久处’之说,如果你趁此时辞去宰相的职位,既可保伯夷般清廉的名声,又可享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般的长寿!何乐而不为呢?”

范雎读过信后心情豁然开朗,决定辞去宰相之职。于是三日后他上了一份请辞的奏章,并且举荐蔡泽为相……

低调做人的智慧:

老子有句话说,“福兮祸所优,祸兮福所依”,这是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得意忘形,本着“见好就收,低调做人”的原则,才不会为自己忘形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

3.宠辱不惊,做人稳住心气

人生就是一个受苦受难的过程。这个观点得到了好多人的认同,但要谋求发展,必须“稳步前进、谦虚谨慎,宠辱不惊”,这是每个人都无法置疑的。因为成大事者需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着。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智慧超群、谋略过人的谋士——荀攸,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期间讨袁绍、擒吕布、定乌桓,他从容不迫地谋划战争策略,处理军中上下左右的复杂关系,直到辅佐曹操统一北方。他能始终在残酷的人事倾轧中处于稳定地位,原因就在于他能够稳住心气,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他都不会乱了方向。

曹操曾对荀攸的这种低调做人的心态用一段话作出了精辟的总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由此可见,荀攸的智慧过人,他对内对外,表现得迥然不同,对内,他用过人智慧连出妙策;对外,他用坚强的意志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却从不邀功,不争权位,表现得谦虚谨慎,宠辱不惊,甚至还欲加掩盖他的功绩。

在曹操谋取袁绍冀州时,荀攸前后谋划了十二种策略,使得曹操顺利地打败袁绍,但当有人问起他当时的情况时,他的回答却极其出人意料,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即使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时,他仍然闭口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勋。

正是由于他宠辱不惊的心态,他深受曹操宠信二十余年,直到建安十九年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也没有一人在曹操面前谗言陷害他,更没有过让曹操不悦的行为,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在他死后,曹操痛哭流涕,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宠辱不惊的低调处世方式,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不知喜怒哀乐,事实上,它是通过多做事少说话、沉着冷静地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宠辱不惊、稳住心气还能够保命安身,得以善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西汉初年,在连年战争导致人口锐减,经济萧条,国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汉高祖赐予功勋卓著的张良富饶的齐地三万户为封邑,张良在这种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汉高祖的厚赐,这种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堪称高明。高官厚禄的确诱人,但是低调做人的本色不能丢弃。如果你拥有名利就沾沾自喜,失去名利就黯然伤神,那么,你永远也只是外物的奴隶。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他们的成功都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一旦取得成绩便兴奋不已,大肆炫耀自己的功劳,丝毫不能稳住心气,这样高调的做人方法是不可取的。真正大智慧的人能够做到宠辱不惊,甚至能够为了明哲保身,把自己的成就掩藏起来,把成功的光环戴在别人的头上。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功高盖主。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意这一点,不论做任何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不能独霸荣誉,避免功高盖主。否则,轻则招致别人的怨恨,重则惹来不可预知的祸患。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不炫耀、不独享荣誉的人,都能全身而退,有个好结局。

汉代晁错自认为才智超过文帝,朝廷中的大臣也远远不及他,屡次向文帝暗示自己完全可以担任佐命大臣,想让文帝将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他。晁错的这一行为正是功高盖主的表现。

提起韩信无人不知,最终的下场悲惨至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稳住心气,受宠的光环迷住了智慧的眼睛,导致功高盖主,最终以悲惨结局收场。

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时,被任命为郎中,为其主屡献良策,可是却不被重用,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

楚汉战争时期,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一举攻下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左丞相,带领兵马攻打魏,平定赵、齐,而后被封为齐王。

在韩信的协助下,刘邦很快建立了汉朝。后来有人诬陷韩信,说他要举兵造反,被刘邦降职为淮阴侯。后有人诬陷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最后被吕后设计杀害于未央宫。

低调做人的智慧:

古语有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要学会宠辱不惊。功成名就时要稳住心气,能够适当地将荣耀分给其他人一些,甚至为了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也不失为良策。

4.不骄不躁,居高自省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可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它用于生活中,可以说是一种达观透彻的低调处世艺术,有智慧的人应该掌握这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处于多高的位置上,都不要迷失自己。

众所周知,一代骁将关羽关云长,素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在与吴国交战时,却因为轻敌而败在吴将吕蒙手下……

魏国和蜀国在樊城作战的时候,吴将吕蒙找孙权商量趁此机会偷袭荆州,这建议和孙权所想不谋而合。于是,孙权把这个重任交与吕蒙。

吕蒙知镇守荆州的是大将关羽,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加上他见荆州军马整齐,沿江还有烽火台警戒,根本没有攻下的可能。于是,按兵不动,苦思偷袭之策,正当这时,陆逊来访,见吕蒙一筹莫展,便教他一条诈病之计。陆逊告诉吕蒙说:“关羽自恃是英雄,无人可敌。唯一畏惧的就是将军你了。见你来攻打荆州,定会加强防范,所以你可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假装有病把陆口的职务交与他人,并让接替你职务的人假装畏惧关羽的英勇,这样一来,关羽就会洋洋自得、骄傲轻敌,很可能把自己的兵调去攻打樊城。将军就可以借关羽轻敌之机偷袭荆州,如此不需太多兵力便可以打下荆州。”

吕蒙采纳了陆逊计策,后来真的称病辞去将军职务,举荐陆逊守陆口。关羽听到此消息非常高兴,想吕蒙不在还有何惧?遂起轻敌之心,几天后,他收到了陆逊送来的礼物,并且还附有一封言辞卑谦、恳切的信函,信中的大致内容是这样:“您在樊城一役中,把曹将于禁俘虏过来,水淹七军,远近赞叹,都说将军的功劳足以流芳百世。虽是晋文公大胜楚军的英勇,韩信打败赵兵的谋略,也不及您老人家。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到也很高兴。但是,曹操很狡猾,不会甘心失败,恐怕会增调援兵,以求一逞野心。虽说曹军师老,还是很强悍的。况且战胜之后,一般都会出现轻敌的观念。所以古人用兵,胜利之后就应更加警觉。希望将军您多方面考虑计划,以获全胜。我只是一介书生,没有能力担任现职,幸好有您老人家这样强大的邻居,愿意把想到的贡献给将军做参考,希望将军能多加指教!”

关羽读此信后,更觉无后顾之忧,一介书生有何惧也?遂仰面大笑,心中有了主意。不久,便将防守荆州的军队陆续调往樊城前线。与此同时,曹操派使者来到孙权处,意在同吴共同灭掉关羽。早有吞荆州之意的孙权当然表示同意。

因此,三国便形成新的局面,即由孙、刘联盟迅速改为曹、孙联盟,形势急转直下。关羽大军将面临着一场生死决战。

果不其然,孙权很快拜吕蒙为大都督,统率江东各路兵马,突袭关羽的后方。不明所以的关羽根本没有防范,吕蒙军到浔阳,命将士们扮作商人,偷偷潜入烽火台,迅速攻下荆州。关羽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中了吕蒙的计,羞愧不已。关羽为了挽回败局,便重整旗鼓,准备南下收复江陵。但是,吕蒙、陆逊的大军已经将他的军队分化瓦解,关羽的兵力越来越少,自然节节败退,最后困守麦城。

关羽在麦城根本无法送出消息,所以根本不会有援兵救助,他只能带军突围,就在他退往西川的路上,被埋伏在那里的吕蒙军击败,关羽被生擒活捉。同年,关羽被斩首,荆州各郡县皆归东吴。

低调做人的智慧:

关羽因为自视清高,不得善终,虽然令人感叹,但更为后人敲响了警钟。无论自己的战功多么显赫,还是要谨慎对待每一次的战争,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以免因忘乎所以而不得善终。

5.低调能聚人气,张扬必遭人嫉

许多年轻人都喜欢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确,能够这样做是何等的洒脱?但是,许多人误把任性和张扬当做洒脱,他们不知道这种所谓的洒脱会在无形中招来很多麻烦,其实做人是一种艺术,能够把个性融入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中,是一门高境界的低调处世的艺术,只有掌握了这样的艺术,才能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游刃有余。

当今社会,许多图书、杂志、电视等媒体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的确,许多名人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个性,像爱因斯坦,生活极其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暴至极;画家凡高,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妄想。这些人因为在各自的领域中有突出的成绩,所以媒体开始宣扬他们的怪异行为,误导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让他们认为:怪异行为是天才的标志,成功的秘诀。事实上,这绝对是荒谬的观点。

大科学家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肩上的缘故”,相信其他名人也有同样的心态,所以他们的个性并不是表现在高人一等的傲气和张扬,而是体现在低调做人的艺术风格上,这样才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的个性内容和这些名人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年轻气盛的人希望别人崇拜自己,所以表现欲非常强烈,这其中还夹杂了许多情绪,比如,他们不喜欢束缚在条条框框中,渴望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这些与那些“天才”或大人物所表现的个性张扬是不同的两种做人姿态。

其次,年轻气盛的人都希望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所以表现得极其任性、意气用事,甚至还会放纵自己的缺点和陋习,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与那些名人更是有太大的区别。

由此可见,我们在释放自己情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低调做人的优势,更不要把张扬个性当成纵容自己虚荣心的借口。时刻谨记,我们来到这个社会上,首先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创造性才华和能力之中,以低调的姿态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然后再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会被社会所接受,反之,如果个性仅表现为一种脾气,而没有丝毫的相容性,那么,必然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宋代大诗人苏轼,可谓一生命运多舛,究其原因何在呢?

北宋神宗在位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而有许多官吏不同意使用新法,这样就形成了支持变法的新党派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派。旧党派的代表人物是司马光,新党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主张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苏轼同这“两党”的代表人物都很要好,所以就个人感情而言毫无偏爱之心。但是他认为王安石要革新旧的立法理念固然好,但是在改革措施、举荐人才方面,都非常欠妥,所以,他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态度。这样一来,司马光自然高兴,以为苏轼是他的一党,所以对苏轼大加称赞。

在王安石紧锣密鼓地筹办新法的同时,司马光也在紧急搜罗帮手,阻止王安石推行新法。正在这紧要关头,司马光想到苏轼,便来到苏轼的住所,毫不客气地对苏轼说:“王安石敢自行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是胆大妄为,我们应该想对策阻止他的这种行为!”可没想到,苏轼竟然用蔑视的口吻说:“你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理念早就过时了,王安石至少知道从大局来看事情,为国为民着想,虽然有祸国殃民的可能,但是也比你的理论更值得赞扬。”此话一出,毫无疑问,司马光勃然大怒,拂袖而去还不忘骂苏轼:“好个介甫(王安石之字)之党!”

苏轼不但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张扬个性,还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于是,在短短的两个月间,他给神宗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两道奏章,全面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王安石的新党派人士更是恨得咬牙切齿。

王安石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派谢景温把苏轼请来,设宴款待苏轼,席间,王安石愤怒地斥责苏轼道:“你同司马光站在一边,竭力反对新法,用心何在?”苏轼听了这样的斥责,忍不住火气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安石说:“仁宗在时,你主张革新立法,打破传统理念,而且其意非常坚决,如今到我王安石推行新法,你却又伙同司马光排斥我,还敢说没有任何目的?”苏轼更怒:“既然话你已经挑明,那我就告诉你,我既反对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泥古不化,又反对你不审时度势,冒然推行新法的草率行为!”说罢拂袖而去……

不久便有人上书诬告苏轼,说他利用官船贩运私盐,虽然官方调查并无此事,但早已厌恶朝廷争斗的苏轼,并没有为自己争辩,任由新党排除异己,被贬杭州任杭州通判。

苏轼虽被贬,但是他仍然为国为民着想,在杭州、徐州辗转期间,兴水利、救水灾,为百姓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几年后,苏轼又从徐州迁到湖州。此时朝廷的新党派内部钩心斗角,相互倾轧。最终王安石被贬庶民,李定、舒宣等人独霸了朝权,苏轼看到朝廷发生的这些事,气愤不已,于是在给朝廷上谢表时加了这样的词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份谢表正给小人一个弹劾他的“时机”,李定、舒宣等人唯恐闻名于天下的苏轼东山再起,于是,决定借此机会弹劾他,结果弹劾成功,苏轼被神宗勒令拿问。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此后,苏轼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由于功绩显著,连升几次官,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制法、侍读等职。但又因为其直言不讳,意见与朝臣不符,被贬琼州别驾。在琼州,苏轼以他坚忍超脱的态度不仅活了下来,还为海南岛的百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荒凉的海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才华卓著的人总是不能被人们遗忘,苏轼终于在宋徽宗赵佶即位后,为调和新旧两党的关系被诏还朝。

苏轼这一生的波折,追根究底是因为他的张扬个性,如果他说话委婉些、处世低调些,就不会同时激怒王安石和司马光,成为成为众矢之的。

低调做人的智慧:

由此可见,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要尽显张扬,低调的处理事情,才能在派系纷争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6.成败得失,低调处理

成功和失败应该具有连带关系,否则就不会有“成功是失败之母”的说法,所以,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要低调面对。

前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定大举进攻东晋,他相信以他训练有素的60万步兵、50万骑兵的实力,定能战胜东晋。于是,他亲率步兵60万、骑兵25万,命其弟苻融率骑兵25万为前锋,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开往东晋,大军以惊人的速度占领了徐州、英城。苻融的前锋又很快攻下了寿阳,东晋见势乱了阵脚,政权内部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大臣们各保其势,都不愿出战。正当晋孝武帝手足无措之时,将军谢玄请求出战。孝武帝大喜,马上命谢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全面迎击苻坚。

谢玄决定首先挫败前锋苻融军队的锐气,激发晋军的士气。于是,派骁勇刘牢之率5000精兵直取洛涧;胡彬带领5000兵马前赴寿阳增援,自己与叔父谢石迎击苻坚大军。

将军刘牢之果然不负众望,在短时间内歼灭敌军18000人,缴获很多军械粮草,达到了打击苻融前锋军的目的。但增援寿阳的胡彬军就没有这样顺利了,他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退守硖石,无奈给谢玄写求援信,哪知信并未被送到谢玄手中,半路被前秦军截获,苻坚以为东晋军大势已去,便毫无顾忌地亲率轻骑兵1万人马赴寿阳与苻融会合。同时还派降将朱序到东晋军营去劝谢玄投降,事实上,苻坚并不了解朱序,他是不得已投降,一直在寻找机会返回到晋军中去。这样一来,正中他意,于是,他毫不迟疑地去了晋营,见到谢玄,便把苻坚的战略计划和盘托出,谢玄大喜,并授计于朱序:回去后蛊惑人心,让秦军混乱,然后组织心向东晋的将士准备里应外合,在淝水西岸一举歼灭苻坚的大军。苻坚因求胜心切,并没有注意到军中的变化,更没有看穿谢玄的计谋,于是在谢玄再次组织进攻时,秦军因军心涣散,加上朱序的蛊惑,又有许多士兵倒戈,与谢玄的大军里应外合,苻坚再也控制不了局面,兵败如山倒,数十万将士四散奔逃,投水而死者不计其数,其弟苻融也被骁勇无敌的晋军所杀,而他也中箭单骑逃回洛阳……

由此可见,苻坚就是一个不冷静、不低调的人,刚刚取得一点战绩就忘乎所以,骄傲自满,并没有想到成功和失败之间只有一步之差,如果被一点成功冲昏了头脑,那么失败也会随之而来。

学会低调做人很困难,但是学不会低调做人就永远也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是问我能输得起多少。”这句话是美国股票大王贺希哈说的,他从不爱“唱高调”,他认为输赢只是一时的,只有坦然面对一时的输赢,才能够成为一世的赢家。

贺希哈,17岁开始创业,那时他身上只有不到300美元,只在股外市场做一名掮客。由于他好学又聪明,18岁,他便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6.8万美元。他高兴地用这些钱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时期,贺希哈以超低的价格买下了一家钢铁公司,谁知不久钢铁公司就倒闭了,他一下子赔得只剩4000美元了。但是他没有因为此事而失去斗志,他只当这些钱是交学费了,事实上他也真的从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绝对不能盲目地去买减价的东西。”

这件事情结束后,贺希哈带着他的4000美元去做未列入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股票生意,决心一定要在证券市场上出人头地,但由于没有那么多钱自己经营证券公司,他只能和别人合资经营,常言道“有智者事竟成”,贺希哈在短短的一年内便开设了自己的证券公司。不久,他又做了股票掮客的经纪人,月盈利达到2万美元。

但贺希哈人生的转折是在他经历了一次大冒险后,在淘金热的那个年代,安大略北方成立了一家普莱史顿金矿开采公司。但是,在一次火灾中公司的设备全部被焚毁了,造成公司资金短缺,股票急剧下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想到了思维敏捷的贺希哈,这个人是地质学家道格拉斯·雷德,他把这件事告诉贺希哈,贺希哈很快决定拿出2.5万美元作试采计划。短短几个月,便在离原来矿坑仅25英尺的地方挖到了黄金……。贺希哈的这次冒险,给他带来了每年250万美元的净利润。

贺哈希不惧失败,敢于面对失败,所以赢得最后的胜利。人生道路上,低调处世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要善于保持,要掩饰住胜利带来的喜悦,不能失去冷静,更不可恃强而骄,否则骄傲情绪一旦产生,失败也会接踵而至。

低调做人的智慧:

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贺哈希不计眼前输赢,敢于认输,最后终于反败为胜,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

7.忍住性情,耐住贪欲

许多人爬到一定高位时,不但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而且还不知道满足,过分的贪欲使其还想“爬得更高更远”。想一想宇宙之大,人际之繁,一人之功,一己之才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有些人的“功”和“才”都是踩着别人的肩头摘到的。所以,自视清高、贪得无厌,都不是低调处世的人所为。

当面临他人强大的压力,自己却无力回天时,只有三条道可选择,投降、和谈、退却。

如果选择投降,那代表已经完全、彻底的失败了;选择和谈则是失败了一半的象征;可是逃跑、退却并不是人们眼中的懦夫所为,也不是失败的表现,而可能是转败为胜的关键。表面看来逃跑、退却不是光明磊落的作为,而实际却是最高的战法,它具有切实的可用性,可使人受益无穷。退一步,海阔天空,留有余地,冷静思考,重整旗鼓,补充实力,以待他日卷土重来,重新再战。

其实,以上的说法只是为了阐述一条做人的大道理,那就是“忍住性情”。不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样会因为自己的固执而招致很大的麻烦。事实上,退却并不是懦弱的象征,而是生存的一种大智慧。

苏东坡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讲道,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完全交由老天爷决定,听其运转,顺流而行,如果遇到低洼就停止下来,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在苏东坡这一说法中,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换,天气的冷暖。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有失意的时候也有得意的时候,要做到能屈能伸,进退自如,见好就收,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不管是庄子的主张,还是苏东坡的看法,其实都指的是同一种做事策略。穷通说的是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而进退说的是人的主观态度、行动。

“忍住性情,耐住贪欲”不光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做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适时地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不要因为自己强烈的欲望或好胜的性情而毁了自己。

利益对人们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每个人都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看到别人赚钱,自己更想发财。但是别忘了那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绝对不能贪心不足。过分贪婪会使人厌恶,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比如,如果一个商人忍不住贪欲,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宣告失败;一个政界人士如果过于贪婪,那么他的前途命运将会毁于一旦;如果一个君王贪无止境,那么他的国家将会随之灭亡。由此可见,过分贪婪是多么可怕。

冯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军,他有着出众的才华,高尚的品德,他跟随汉光武帝征战沙场几十年,取得了卓越的功绩,但是,这位将军从不像其他将军那样邀功请赏,而且还对自己的功勋避而不提,把皇帝的封赏多数都让给部下。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为平息叛乱率王霸、冯异等将起兵至邯郸,在邯郸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

冯异在这场战争中,突破重重阻碍,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衣食,解决前方将士的饥寒问题,还在刘秀大军逢滂沱大雨时,四处奔波,取薪燃火,让将士取暖烘衣,并且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不但使将士们吃饱穿暖,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更鼓舞了官兵斗志,最终攻克了邯郸,使叛乱得以平息。

在这一战争中冯异可谓功勋显赫,可是就在别人等待论功行赏时,他却在阴凉处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即使这样,刘秀当然也不会忽略战功卓越的英雄,但是冯异却拒绝一切封赏,实在推托不掉时,便建议将此功让于表现突出的战士,将赏银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刘秀很欣赏冯异的这种淡泊名利、没有贪欲的性情。

而和冯异恰恰相反的一个人物——年羹尧,就是一个贪欲过剩的人,他的胞妹,是雍正帝的贵妃。

雍正皇帝非常赏识并重用年羹尧。登基之初就命其接替胤禵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也的确是一名才华出众的将军,他多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并且因平定西藏战功卓越,被加封三等公爵,加太保衔,而后,又因平郭罗克、叙平青海等功绩显著进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从此以后,年羹尧被加封的头衔几乎达到极至,赏银的数量也到了不可再多的地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年羹尧在享受了如此多的厚赏之后,更加得意忘形,贪欲更浓。他不但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四品以上官员多人,还让蒙古王公见其要先下跪。这样张狂的行为终于遭到了群臣的围攻,纷纷上奏章弹劾年羹尧。其中以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奏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最有力度,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行为早有耳闻且不满,只是没有得到真凭实据,于是在事实摆在面前时便顺水推舟,下令将年羹尧革职查办,历时九个月的调查,结果议政王六臣等定年羹尧: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悖之罪、专擅之罪等一共92条罪状。

又半年过后,雍正派兵统领阿尔图,并给年羹尧下了判决诏书:“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苏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氆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图,尽误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绍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安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足也。”年羹尧此时悔之晚矣!只有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他的亲属、家眷都受到了株连……

不可一世的年羹尧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字“贪欲”,贪欲太强使他落得悲惨下场,如果他能够忍住高傲的性情,耐住无止境的贪欲,那么他的人生结局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低调做人的智慧:

人有贪心、有私欲这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低调做人的人绝对不允许这种欲望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会控制自己的性情,遏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人生光辉而又圆满。

8.水满则溢,盛极必衰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懂得这一道理的人,都应该收起“蛟龙腾跃嫉水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自负,控制骄傲自满的情绪。一个人只有经常反躬自省,才可能会功成名就。

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他即位之初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安定,可是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由于陈后主的骄傲自满,以为陈朝已经固若金汤,无须居安思危,所以终日花前月下,纵情酒色,放浪形骸,很快便由起初的一代明君变成了昏庸之君。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感于陈朝灭亡而写下一首七言绝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进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说的就是陈后主不理朝政,骄奢淫逸之举。

陈后主即位后不久,被弟弟叔陵砍伤,终日在后宫养病,只留当时他最宠幸的张贵妃陪伴于身旁,将其他妃嫔包括皇后都摒斥在外,皇后沈婺华,出身显贵,父亲为陈朝重臣,母亲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之女会稽穆公主,她聪明贤淑,精通诗书礼仪,但因羸弱多疾,后主对她还不及一般嫔妃,这样一来备受宠幸的张贵妃宠冠后宫。

陈后主修建许多富丽堂皇的宫殿,分别给张贵妃、孔贵嫔等他比较喜欢的妃嫔居住。每日饮食起居均由这些人服侍,并且每次饮宴,都命诸妃嫔和女官等吟诗作乐,选出较好的谱成歌曲,命上千名宫女习而歌之,轻歌艳舞终日弥漫整个后宫。

张贵妃名为丽华,初入宫时,是龚贵嫔侍儿,偶然被后主见到,被其美色迷惑,对其宠爱有加,很快拜为贵妃,后生太子深。她又非常会察言观色,后主对她越发宠爱,每次宴会宾客,张贵妃都会荐诸宫女参于其事,宫女们对她甚为感激,于是都在皇帝面前说她好的一面。

陈后主越来越怠于政事,文武百官凡有奏章,都必通过宦官蔡脱儿、李善度等人才能达于皇帝跟前,而每次批改奏章,后主都与张贵妃共同定夺,张贵妃正好借此机会干预政事,朝中的大小事情没有她不了解的,后主见朝野上下的言论,足不出宫的张贵妃都了如指掌,更加对她宠幸。

可是后主并没有看到政治形势的可危之处:朝中宦官佞臣,内外勾结,王公显贵,纵横不法,花钱买官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后宫犯法的,只要请张贵妃说情,后主往往都会既往不咎。荒于酒色的陈后主仍然没有意识到“一时的兴旺并不代表一世的兴旺”,还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终于,朝中正直的官吏忍耐不住,上奏后主,阐明了朝中的混乱局势,并且弹劾施文庆、沈客卿等人飞扬跋扈、专制朝政,可昏庸的后主已听不进任何忠言,先后将大臣毛喜贬谪出朝,右卫将军兼中书通事舍人傅绰赐死狱中。章华上书后主说:“陛下即位,于今五年,思衔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它,惑于酒色。祠七斋而不出,拜妃嫔而临轩。老臣宿将,弃之草戡,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邪归正,悔之晚矣!”后主收到这样的奏章自然暴怒,立即将其斩首,朝中官员见后主如此暴虐,都明哲保身,三缄其口,一个本来兴旺发达的国家就这样被陈后主弄得岌岌可危。

低调做人的智慧:

古往今来,太多才高位高之人不是因为自身能力输于别人,而是因自己的功绩变得骄矜自恃,忘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加上奸臣当道,嫔妃蛊惑,更不知居安思危,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9.枪打出头鸟,功高震主亡

“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善于隐匿自己,不要把全部的智慧都表露出来,以防功高盖主,最后下场悲惨。

人们不喜欢中庸的生存方式,总觉得太保守,像“墙头草”一样。但是,在社会生活中,这种保持中庸的生活方式却很有可取之处。

在中国古代,能登上皇位的皇子,自然很有能力,又能够服众。但是,这时候他们绝对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而超过皇帝,否则,就有逼父退位之嫌,很可能遭到皇帝的猜忌,非常不利于继承皇位。

唐顺宗少年时,是众多皇子中表现出类拔萃的一个,后被立为太子,年轻气盛的顺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他的下属说:“我要尽我所能,帮助父皇制订革除弊政的计划!”这时,辅佐他的人便劝他,不要对敏感问题多加干涉,一旦被其他皇子、大臣视为招揽人心,遭到皇帝的猜忌,就很难澄清了。所以,太子平日里多关心皇上龙体,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才对。

太子听了,认为他的幕僚说的极是,在以后真的对改革一事避而不提。每日必到德宗前请安,尽管德宗晚年专制、荒淫,太子始终不多干涉朝政,直至到继位,方才一展才华,有了轰轰烈烈的顺宗改革。

顺宗登皇帝之位,表现上看来是理所当然,可事实上,还是因为他会隐匿自己,才没有功高盖主之嫌,最终才得以继承皇位。相反,历史上因锋芒毕露,功高盖主而不得即位太子的有太多太多。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他一向不喜欢针锋相对,争强好胜的做法。

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这种与世无争低调做人的谋略,经过很多例证,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它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之道。

唐代李泌,少时思维敏捷,聪明过人,书读有万卷,可谓博古通今,且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后因玄宗赏识,才华得以施展,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汗马功劳。唐玄宗说他是“神童”。而宰相张九龄更是欣赏他的胆识,故称他“小友”。但因他不接受唐玄宗加封的官职,所以,授命与太子游,年少轻狂的太子非常欣赏、尊重他,因此二人结为布衣之交。

天宝年间,天下危机四起,李泌赶赴朝廷,与大臣们共商治国大计,可是奸臣杨国忠排除异己,李泌不得已只好离开朝廷。不久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即位,特召见李泌。李泌毫无保留地向皇上陈述政治形势,肃宗非常赞同。再次授予宰相之职,但李泌婉言谢绝曰:“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得贵多了。”最后因无法拒绝肃宗的好意,只得接受散官之职,虽为散官,但是朝中大小事情均可过问。真是不为宰相但权逾宰相啊!

李泌建议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最终唐肃宗在李泌的辅佐下,收复长安、洛阳,唐廷转危为安,李泌见时机已到,便请辞归隐山林。唐肃宗不愿让其离去,说:“朕与先生共过患难,现也应该同享快乐,为什么一定要走呢?”李泌说:“臣有四个必走的理由: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终于说服唐肃宗,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因藩镇割据所闹,朝野上下,一片混乱,代宗又特召李泌出山,李泌一再推辞。无奈代宗执意邀请,再一次无宰相官职,却逾越宰相,军国重事皆与他咨商。时局渐渐好转,李泌再度辞去从此永居山林。

低调做人的智慧:

纵观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但凡能够善始善终的英雄豪杰,都可谓规避风头的大师、低调做人的典范。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