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人的生理和生存需要并不是致富的动力或源泉,就如在动物生活中找不到任何相同或相似的财富追逐现象,因为它不能顺应基本的目标,也不能满足根本的需求。
致富的含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看起来漫无目标,却是人类最强大的驱力。也可以这样说,世间一切事业归根到底都无非在于致富,而致富恰是人生的终极。
但在致富之前,我们必须了解金钱的实质与秘密。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人类为金钱而互相伤害所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他的原因。
一般来说,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象征。但是这种说法不但忽略了金钱令人陶醉、令人疯狂、令人激动的一面,也将爱钱的心理抛开了。
约翰·吉恩斯就曾这样描写到:“爱钱是一种多多少少有些恶心的病态,一种半罪恶、半病理,最后我们战战兢兢地将自己交给神经专家研究的癖好。”
马库斯·雷内爵士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金钱是人情的离间力。”
世上金钱的种类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血腥钱和血汗钱,良心钱和肮赃款,轻松钱和苦力钱,该焚毁的钱和光荣的钱;有国王馈赠的重金,也有娼妓卖身的铜臭;
有情妇的费用,也有妻子的津贴——零用钱、消费钱、银行存款;有些是歹徒罪恶的报酬,有些是富翁的馈赠;
某些费用人人出得起,有些价码却昂贵得令人咋舌;……
金钱的外表虽然相同,但却隐藏了许多差异。血腥钱买不到合法收入所带来的一切,国王的赠金和中奖的财富也截然不同。
事实上,金钱的交换率是骗人的鬼把戏。我们用金钱能买到东西的外表和形体,就自以为能买到一切,其实,我们的收获非常可怜。
以塞亚说:“金钱的最大特性就是不能满足人。”
富翁迈克·亚格也发出这样的感概:“我得不到金钱的满足。”
尽管如此,但追求、积聚这种不能满足人类灵魂的东西却是人类文明中最强的驱动力,虽然热衷于金钱游戏的人往往拼命否认这一点。这种激情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仍然很模糊,但仍是人类最后一项可耻的秘密。
也许正因为如此,尽管金钱这个题材枝节丛生,却很少有人探讨过。
当然,谁也无法否认,经济学和经济问题受到了广泛而又积极的注意。研究经济难题却排除了对金钱的渴望——潜在的冲动、渴求、执迷,将二者完全隔离的做法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种种迹象显示,对金钱的热情在美国和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已接近崇拜。但爱钱并不是西方的独有个性,世界各国都有一样的作风。
古代中国人永远不忘记膜拜“财神”;希伯来人崇拜金牛;希腊神话中不屈的跑将赫密斯也是利润之神;埃及人在国王的陵墓里放满财宝,使死者在赴天堂的旅程中不担心钱财的匮乏;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富翁拥有百万贝壳。
在神话故事里,不管是欧洲故事或《一千零一夜》,“从此过上快乐的生活”都是指富有的生活。
由此可见,人们就算不可能真的一夜暴富,但心中致富的欲望之火却一刻也没有熄灭过。在很多人的眼里,财富是一个梦想、一个神话,即使现在也是如此,但现在它却有了实际的基础和实现的可能了。
人类崭新的赚钱可能性就在眼前,大家都有致富的机会。以前,这种机会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致富的梦想需要屈从现实原则。但现在这是人人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尽管现实中只有少数人有此幸运。
金钱的梦想永远不会停止
致富即使有实现的可能,不过致富的欲望还是被当做梦想来看待较合适。如果研究这个梦的特征,可以发现几个主调。
首先,人人都渴望安全感。有时候女性会为安全感而结婚;聪明的年轻人则为安全感而把储蓄投放养老金或长期公债中,以便将来没有工作能力的时候能靠自己的投资安度晚年。
一位高级企业商人兼财政家说:“以前我穷困的时候,我的目标是为自己和家人提供安全的生活资源,好叫家人不必担心下一餐的来源。在梦想中,我认为自己如果能赚取5万英镑的资金,我们就能生活了,不必再为钱而忙碌了;最初只想要这些。这个目标成为我青年时期生活的最大动力。结果,我超越了自己的目标,竟然赚了5000万英镑。”
这便证明了安全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达到安全感所需要的财富数又是时刻变化的。格林的一则童话中有这样的梦想。故事中的魔桌只要听到“餐桌,摆满”的命令,就会马上亮出桌布、盘子、刀叉、一碟碟烤肉和烘肉,还有红酒。那时的小伙子自语道:“现在我终生够用了。”从此他就不再担心食物的好坏、物品的盈缺了。
《伊索寓言》中,曾有一篇《酸葡萄》的故事,葡萄架上果实累累,看起来一定是很甜的。有一只狐狸经过葡萄架,不禁垂涎三尺。它屡次跃起想撷取可口的葡萄,然而在多次失败之后,便打消吃葡萄的念头,只忿忿地说了一句:“哼!这葡萄八成是酸的。”
这种“酸葡萄”心理正和穷人视富者为恶霸的心理是一样的,凡是发财欲望越强的穷人,必不甘于过平凡的生活,而对有钱的人便视为“酸葡萄”,大多嗤之以鼻。而且这是世俗之人的通常想法,他们之所以贬低有钱的人,完全是对于自己的穷困感到不满所致。
除了“酸葡萄”心理之外,还有一种大同小异的“甜柠檬”心理。本应是酸的柠檬,一旦到了自己的手中,便认为是香甜可口的柠檬,而感到莫大的满足。
对于这类人,理财专家建议,欲求致富之道,首先要抛掉“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其次要改正掩饰自己小气的行为,例如乱花钱,购买高级品;最后要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理财计划。
渴望有私房钱的人能靠积蓄度日,希望为终生做好准备。这事实上是退休者的梦想,他们是想靠积蓄过日子,不必工作。虽然这种愿望很消极,但却非常普遍,而且并不仅限于奋斗、挣扎而疲倦不堪的人。
一个稍有成就的人说“我可以退休了”,这实在是个令人不解的说法。其实这种人一刻也不想退休,但是他们想到的是自己要退休便可以退休,那样心里会很高兴。
探求这种退休者的幻想,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含有辉煌的满足感、不必听人使唤、不听任何人指挥。
在整个动物世界中,人类依赖别人的时间和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动物,也难怪人们会讨厌依赖。我们梦想经济上的独立,以便解除对其他人的各种依赖,这是很富人情味的幻想。安全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大家很可能会进一步走向比享受金钱更刺激的乐趣。
下面是一个裁缝师为终生做准备的故事:
“在童年时代,我要的只是同一条街上别人有而我没有的东西。我不羡慕大轿车,因为我那条街上根本没有大轿车。我心目中所谓有钱就是拥有那条街上最好的房子;目的就是让整条街的人瞧瞧,让大家瞧瞧我比他们行。我的梦从来没超过漂亮的住宅,我也没有街外的相关资料。我不想做电影明星那一类的事情,因为我不懂那个。电影明星纯粹是幻想的人物。
“记得有一年,我大约21岁的时候,有个人穿着漂亮的西装走过这条街。我注意到他对那套西装漫不经心的样子,印象很深。我干的就是裁缝这一行,完全知道这套西装有多贵。
但他竟然能漫不经心地穿用,使我羡慕极了。于是,他成了我梦想的人。我不羡慕百万富翁,因为我那条街上根本没有百万富翁。”
强烈的财富渴望感一定能压倒别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压倒周围的人。
起初梦想目标也许很小:希望能漫不经心地穿一套贵西装,而不是战战兢兢地当大礼服来穿。随着求胜渴望的增长,梦想也逐渐扩大。做梦的人想像自己有一天衣锦还乡,真正地在人们面前神气一番。
在度伦马的剧本《拜望》中,一位非常富有的太太回到她的出生地,她馈赠巨款给故乡,却要求钉死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因为此人年轻时和她相爱,后来却将她抛弃了。
这是曾经遭受冷落、屈辱、抛弃的人最普遍的报复梦想。有一天,有一天……等着吧。
不管是只让他们瞧瞧,还是真的采取行动,金钱都被视为报复的力量。
旅馆经理拒绝给我们房间住,或者不让我们住自己想要的房间,我们心里便幻想着报复的一刻——买下旅馆,把他开除。
有位富翁真的做过这种事:希腊船王尼阿哥斯曾经要住巴黎丽兹大饭店的主套房,但遭到经理拒绝,因为那是永远保留给芭芭拉·荷顿住的。尼阿哥斯就叫经纪人着手购买饭店的股份,将近50%时,他要求董事会开除经理。
当我们觉得孤独无援时,就幻想用钱来弥补那种状况。在幻想中,金钱是万能的。钱能买下丽兹大饭店,也能处死变心的爱人。
在我们的社会,人们总是羡慕而嫉妒地谈论某一位富翁随随便便地花大钱满足其小小欲望的传闻,可见我们对这种梦想的深深着迷。
阿拉丁神灯的故事出色地表现了人们对金钱力量最原始的喜爱,只要擦擦神灯,施诡计的宰相就会惨遭失败,眨眼间宫殿就会矗立眼前,主人就会赢得苏丹公主的芳心,最后甚至继位成为苏丹王。
在这个故事中,阿拉丁神灯与神秘的金钱力量相似。
金钱也能带来爱。作曲家利欧尼·巴特说:“《孤雏泪》之所以获成功,是因为我渴望爱,认为用钱可以买到一切。我太需要人爱了。众所周知,被我当做朋友的人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一切,钱更不成问题。我觉得,送人贵重礼物是买到尊重最简单的办法……”
在年轻人的梦想中,早就把爱情和金钱看成同一回事了。依照传统,年轻人要先出外奋斗,发了财再向心爱的少女求爱。据说,如果他们能带钱回来,就能得到爱情。
事实上,女孩子常常选择身边猛追的人。但是我们还是相信,自己一旦有钱,被爱的机会就会相应增多。
这并不是极度地宣扬金钱买爱情的力量,而是相信金钱的神奇性质,相信它有力量改变自己。
影星一夜成名,接着钞票如雪片般飞来,这位幸运儿也更讨人喜欢。影视圈中一切短暂的婚姻和恋爱史并不能改变天真姑娘的梦想,她认为自己若有钱有名,大家对她的爱一定远远超过现在不冷不热的状况。
金钱可以作为一种改造力。有些人因为自己不好,而他们自认为金钱能带来改变。正如灰姑娘从灰烬中站起来,净化了自己。我们若有足够的金钱,也可以如此。
的确,金钱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东西的主人。有了金钱,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金钱的欲望是很奇怪的,但是在幻想中,那位“富有的我”不但有钱,基本上也像换了个人,会更强壮、更勇敢、更迷人、更聪明、不再脆弱等。金钱能赋予主人神奇的威力。
由此进一步生出一种信念,金钱能带来某种程度的不朽。新不列颠的土著认为,得到大财富(贝壳)的目标就是在死后大家会悲叹,并开盛宴来祭拜他。
金钱能使人们伟大、受人怀念,譬如诺贝尔因为他的奖金而受人怀念,福特因为他的基金而常被人提起。
IBM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在1933年曾直截了当地说:“我要你们了解,这个公司是要永远存在的。”
就算生命不能真正永恒,但至少可以在此时此刻有个“美丽的生活”。《花花公子》杂志曾一个月又一个月地仔细列出这些梦想,因为创始人海夫纳显然过着那种梦幻生活,以便使生命与自我的疑惑和不安有效地被隔离开。
由《花花公子》杂志的读者人数来判断,那种生活的梦想已经大大超过我们的想像。
美梦的内容是生活在奢侈的怀抱里,而且这种欲望的起源来自小孩子在母亲怀抱中舒服的状态。
有了金钱,我们可以丢掉一切工作,避免烦重的苦差事,一心追求快乐。金钱,是人类一切幸福的来源。
小说家兼电视剧作家罗拉·慕勒说:“到法国南部精致的饭店中度过两周的假期,非常痛快。这就难免让人以为,这种生活如果能无限延长,一定会很快乐。事实却不见得如此,但是大家都这样认为,所以就叹息道:‘唉!如果能一直这样过下去该有多好啊!’”
最后,如果奢侈的生活在期待中也变了味,那么还有一项最终更能令人满足的梦境——成为最伟大的人物。
有一位昔日当侍者的人,自己开饭店,生意不错,进而就想要拥有当地最大的饭店联锁企业,而且他根本说不清理由。
“只是,你若当了将军,就想当最伟大的将军,不是吧?”他说。
拿破仑的野心并不只限于军事方面。做梦的人想像自己的收税圈遍及全球——报社网、电台、电视网、纸厂、保险公司、租车行、银行、航空公司、油田、电影院、饭店、超级市场,他要拥有一切。
梦想太大了,除非心灵能最终惊骇于自己的贪得无厌,否则追求金钱的欲望永远也不会停止。
金钱梦破灭于沉迷的幻想
人人都有金钱梦,不过每个人梦想的最终结果却各不相同。有些人的梦想会成为现实,并会产生新的内容。但是,有一种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他只沉迷于幻想,却不知为此而努力奋斗,即喜好幻想甚于实际。
一位靠救济金过日子的人说:“现在我最遗憾的就是没钱能让我像昔日那样赌马。”
倒不是他想赢钱,而是那样他就有做梦的机会。这正是金钱空想家的特性。
19世纪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正如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他非常了解金钱,而且疯狂地爱上了它。他投身各种商业冒险,搞过土地投机、印刷厂、香水广告、古典作品的再版等。他的作品显示,他在金融方面具有极大的天赋。不过,他的企业却一无所获。
替巴尔扎克立传的作家安德·毛洛斯曾经暗示:巴尔扎克一再失败,主要是因为他生命中一旦出现困难,他就立刻退入自己虚构的世界中,他在那个幻想的世界把握得非常好,成果完全掌握在他手中。这就是空想家的一贯作风。
这种人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找到。阿瑟·米勒的名剧《推销员之死》就是这种人的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景气年代,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咖啡馆中坐满了失业的男人,整个下午啜一杯咖啡,空谈着他们的发财梦想。大多数人就这样醉生梦死地度过了一生。
赌博店、赛马场、俱乐部、专利事务所和音乐出版家的等候室里也挤满了梦想家。别人都知道他们不可能发财,他们是在浪费时间,但是他们已深深地沉迷于幻想中,不听劝告,也根本不在乎。
这些疯狂的空想者心中的梦想已达到不可限制的极端,金钱梦已违反了理智的判断。因为做梦的人,根本不会考虑他的梦想是否行得通,是否会受到局限。他的想像具有自感偶像的幻觉强度。在助长幻觉的活动中,比如赌博吧,空想者往往陷入一阵漫长而且无法解除的刺激和迷乱之中。
弗洛伊德看出赌博俱乐部中的仪式:玩牌的热情中,赌徒的狂热,胜过了强烈的金钱刺激。他认为大家着重在手部的强烈动作,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更浮动人心的是骰子游戏中常常会有的手势、面部表情和叫声。
人们为金钱而兴奋,努力赚钱,用财富的画面挑逗自己。所有半文学性的作品都在刺激他们的欲望,当然都无法满足他们。
广告、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商品、时装照片、室内设计——那些镀金的浴室设备,那些仿豹皮床罩!但是在潜意识里,它们却是金钱梦的饲料,刺激着人们最奢华的渴望。
它们共同协作造成了金钱肖像的魅力,培养出一种偷窥狂——喜欢看别人的富裕生活来过瘾。
就如在威尼斯的盛季里,观光客站在大饭店门外,观赏着里面的人坐在水晶吊灯下用餐。
有人跑到汽车展览室,坐进明知自己买不起的轿车里;有人叫地产中介商带他四处参观自己买不起的昂贵产业;有些女人爱试穿自己买不起的衣服;
也有人填写他不可能去的环球旅行卷。
像这样,人们驱使自己进入金钱刺激的状态。他们谈着自己的好运将至,发了财以后要做些什么。所有这些都是沉迷于幻想者的表现。
拥有金钱梦并没有错,不过此梦想应该局限在行得通的地方,否则最后只能是一个一无所获的空想家。
迷恋于金钱幻想的人终日都陷身于自己的幻想中,以致最终以悲剧结束。那么,这种迷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心理分析学家俄内斯·琼斯曾说,小孩子大多有“倒转的狂想”。他们认为自己在一天天长大,父母就会一天天变小。当然,由相对的观点来看,也不无道理。检讨这些狂想,其中有报复的梦想存在。
琼斯引用了一位3岁女孩对她母亲所说的话:“等我变成大女孩,你变成小女孩,我就像你现在打我一样打你。”
有一位3岁半左右的小男孩曾经对他母亲说:“等我长大了,你就会变小;那么我会把你抱来抱去,替你穿衣服,赶你去睡觉。”
儿童对自己幼小、无依、仰人鼻息的生存情况,似乎常用倒转的方式来处理。
孩子经常仰赖父母,最明显的一例就是要父母买东西给他。因为父母有钱,而他没有,所以他只得永远说:“你们什么时候给我买这个?请买那个给我吧!如果你们给我买那个,我会很乖的。为什么你们不给我买这些呢?”
当大人不给孩子买冰淇淋或者玩具车时,往往引来一阵尖叫或哭喊,这时候就明显地看出依赖所包含的愤怒了。
因为买东西给孩子对他们很重要,成人就以送东西作为控制孩子的手段。父母根据买或不买,设计出赏罚孩子的制度:“如果你乖,如果你吃药,如果你去睡,如果你不再尿床,如果你在学校拿到好成绩……我就买这个给你。”
儿童自觉被大人花钱的能力所控制,他正缺乏那种能力。在儿童的倒转梦中,他自然幻想他能够依照自己的金钱来控制父母。
小男孩告诉父亲他要买一辆跑车给他做生日礼物,不见得是孝顺使然,很可能他要用跑车来控制爸爸,就像他自己被控制一样。
因此,在儿童是富翁、爸爸是乞丐的倒转梦中,金钱梦可以由它的起源推出一些习惯形成的本质。幼时的依赖是迷恋金钱梦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唯一的来源。
当然,倒转梦也有用处,它可以提供行为的动力,不过那是成功的金钱梦。
如果不断地沉迷于梦境,难免会造成依赖。这种人每当不幸、失败、厌烦的时候,就会用金钱梦来提神。他们会隐身于幻想之中,用这种方法来消除低落的情绪。他们会痴迷于自己的幻境,得到短暂的刺激,使精神愉快起来,然后叹一口气又回到现实,而现实的种种情况却变得更加难缠了,于是他们就一味地沉迷于金钱幻想中,而不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爱财而非金钱是万恶之源
金钱好吗?许多持有消极心态的人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但是《圣经》上说:“爱财是万恶之源。”这两句话虽然只有点差异,却有很大的区别。
持有消极心态的人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是他们连躲也还来不及的东西,他们不会去追求财富。
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金钱对任何社会、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钱是有益的,它使人们能够从事许多有意义的活动;个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对他人和社会做着贡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承认,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又是万万不能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定的财产:宽敞的房屋、时髦的家具、现代化的电器、流行的服装、小轿车等等,而这些都需要用钱去购买。人们的消费是永无止境的,当你拥有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东西之后,你会渴望得到新的更好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金钱是交换的手段,金钱就是力量,但金钱可用于干坏事,也可以用于干好事。
享利·福特、约翰·洛克菲勒、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安德鲁·卡耐基等人建立了一些基金会,直到今天,这些基金会还有总计10亿美元以上的基金,基金会拨出的金额专用于慈善、宗教和教育。这些基金会为上述事业捐助的金额每年超过了2亿美元。
金钱好吗?我们认为它是好的。
安德鲁·卡耐基的故事将使读者深信,卡耐基能同别人分享他所拥有的东西:金钱、哲学以及其他东西。
卡耐基——一个贫穷的苏格兰移民的孩子,变成了美国最富的人。他那动人的经历和励志哲学,可以在《安德鲁·卡耐基自传》中读到。
卡耐基勤奋地工作直到83岁逝世。在此期间他一直明智地与人们共享他那巨大的财富。
1908年,18岁的希尔访问了这位伟大的钢铁大王、哲学家和慈善家。第一次访问持续3小时之久。卡耐基告诉希尔:他的最巨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在他的哲学中。他在世时极大地帮助了希尔,因为他说:“人生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值得为它而劳动。”
现在希尔懂得了:应用这句自我激励警句就会得到幸福、健康以及财富。任何人都能学会和应用安德鲁·卡耐基的人生准则。
此后,拿破仑·希尔在这句话的激励下,首次创造出最系统、最全面的拿破仑·希尔成功学,提出了最激励人心的十七条成功定律。在希尔的成功学的影响下,全世界上千万的人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无不是由于希尔成功学的激励。
印度圣雄甘地了解了希尔的成功学后,下令全国学习希尔的成功学,从而,又铸就了不少成功人士。
菲律宾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桂桑尔,也是在希尔成功学的教诲下,坚决而自信地带领国家走向独立。柯达公司总裁伊士曼、刀片大王吉利、亨利胭特、洛克·菲勒等的成就,无不是希尔成功学(十七条定律)的铁证。
崇尚金钱但别沉溺其中
崇尚金钱是一种优良品质,但不要过分沉溺于其中,不要贪财,也不要吝啬。下面我们来看看马登和莱茵教授的故事。
马登在7岁时就成了孤儿,这时他不得不自己去寻找住宿和饮食。早年他读了苏格兰作家斯迈尔斯的《自助》一书。斯玛尔斯像马登一样,在孩提时代就成了孤儿,但是,他找到了成功的秘诀。《自助》一书中的思想种子在马登的心中形成了炽烈的愿望,发展成崇高信念,使他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值得生活的更美好的世界。
在1893年经济大恐慌之前的经济繁荣时期,马登开办了4个旅馆。他把这4个旅馆都委托给别人经营,而他自己则花许多时间用于写书。实际上,他要写一本能激励美国青年的书。
正如同《自助》过去激励了他一样。正当他勤奋地写作时,令人啼笑皆非的命运捉弄了他,也考验了他的勇气。
马登把他的书叫做《向前线挺进》。他采用的座右铭是:“要把每一时刻都当作重大的时刻,因为谁也说不准何时命运会检验你的品德而把你置于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去!”
就在这个时候,命运开始检验他的品德,要把他安排到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去了。
1893年的经济大恐慌袭来了。马登的两家旅馆被大火烧得精光,即将完成的手稿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他的有形财产都付诸东流了。
但是马登具有积极的心态。他审视周围,看看国家和他本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第一个结论是:经济恐慌是由恐惧引起的,诸如恐惧美元贬值、恐惧破产、恐惧股票的价格下跌、恐惧工业的不稳定等。
这些恐惧致使股票市场崩溃。567家银行和贷款信托公司以及156家铁路公司,都破产了。失业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而干旱和炎热,又使得农作物欠收。
马登看着周围物质上的和人们心灵上的空虚,觉得有必要来激励他的国家和人民。有人建议他自己管理其他两个旅馆,他否定了。占据他身心的是一种崇高的信念。马登把这种信念同积极的心态结合在一起。他又着手写一本书。他的新座右铭是一句自我激励语句:“每个时机都是重大的时机。”他告诉朋友们说:“如果有一个时候美国很需要积极心态的帮助,那就是现在。”
马登在一个马厩里工作,只靠1.5美元来维持每周的生活。他日以继夜不停地工作,终于在1893年完成了初版的《向前线挺进》。
这本书立即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它被公立学校作为教科书和补充读本,它在商店的职工中广泛传播,它被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牧师、商人和销售经理推荐为激励人们采取积极心态的最有力的读物。它以25种不同的文字同时发行,销售数高达数百万册。同时,马登也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马登和我们一样,相信人的品质是取得成功和保持成果的基石、并认为达到了真正完美无缺的品质本身就是成功。他指出了成功的秘密,他追求金钱,但是他反对追逐金钱和过份贪婪。他指出有比谋生重要千倍的东西,那就是追求崇高的生活理想。
马登阐明了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已成为百万富翁,但仍然是彻底的失败者。那些为了金钱而牺牲了家庭、荣誉、健康的人,一生都是失败者,不管他们可以聚敛多少钱财。
金钱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关键在于用之有道,金钱除了满足基本生活花费外,还可用于慈善事业。
洛克菲勤家族,通过赠给金钱,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了幸福。
在19、20世纪之交,许多曾使美国工业蓬勃发展的大人物开始陆续离开人世,他们的庞大家产将落在谁的手中,不少人都极为关心。
人们预料那些继承人大多数将难守父业,会白白地把遗产挥霍掉。
就拿大名鼎鼎的钢铁大王约翰·W盖茨来说,他曾在钢铁工业界因冒险而赢得“一赌百万金”的称号。后来他把家产传给儿子,儿子却挥霍无度,以致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一掷百万金”。
因此,人们自然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小洛克菲勒。
1905年《世界主义者》杂志发表了一组题为《他将怎么安排它》对小洛克菲勒的论点,开场白这样写道:“人们对于世界上最大的一笔财产,即约翰·D·洛克菲勒先生的财产今后的安排感到很大兴趣。这笔财产在几年之中将由他的儿子小约翰·戴·洛克菲勒来继承。
不言而喻,这笔钱影响所及的范围是如此广泛,以致继承这样一笔财产的人完全能够施展自己的财力去彻底改革这个世界……要不,就用它去干坏事,使文明推迟四分之一个世纪。”
此时,在老洛克菲勒晚年最信任的朋友牧师盖茨先生的勤奋工作和真心的建议下,他已先后把上亿巨款,分别捐给学校、医院、研究所等,并建立起庞大的慈善机构。对所建立的慈善机构,老洛克菲勒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在感情上对这种事业,他还是冷漠的,他更看重赚钱这门艺术,怎样从别人口袋里把钱赚到自己手中,是他毕生工作,也是他生活的唯一动力。
这就给小洛克菲勒提供了一个机会,他同时又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小洛克菲勒曾回忆说:
“盖茨是位杰出的理想家和创造家,我是个推销员——不失时机地向我父亲推销的中间人。”
在老洛克菲勒“心情愉快”的时刻,譬如饭后或坐汽车出去散心时,小洛克菲勒往往就抓住这些有利时机进言,果然有效,他的一些慈善计划常常会得到父亲同意。
在12年的时间里,老洛克菲勒投资了446719371元给他的4个大慈善机构:医学研究所、普通教育委员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劳拉·斯佩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
在投资过程中,他把这些机构交给了小洛克菲勒。在这些机构的董事会里,小洛克菲勒起了积极的作用,远不只是充当说客而已。他除了帮助进行摸底工作,还物色了不少杰出人才来对这些机构进行管理指导。
1901年,小洛克菲勒应慈善事业家罗伯特·奥格登之邀,和50名知名人士一起乘火车考察南方黑人学校,作了一次历史性的旅行。回来后小洛克菲勒写了几封信给父亲,建议创办普通教育委员会,老洛克菲勒在接信后两个星期内,就给了他1000万美元,一年半以后,又陆续捐赠了3200万美元。在往后的10年里,捐赠额不断增加。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后,盖茨凭他牧师的神圣灵感和商业的敏锐性,已预见到了洛克菲勒的慈善事业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了。
出于商业和殖民统治的考虑,1914年,盖茨建议创设中国医学会,并拟订计划在中国北京建立一些现代化的医学院。
于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诞生了。小洛克菲勒亲自到北京参加了落成仪式的典礼,并在讲话中称它是“亚洲第一流的医学院”。这两座先进的医院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健康的福音和曙光。
在洛克菲勒的慈善机构中,小洛克菲勒最关注并最有感情的是社会卫生局。
1909年,纽约市长竞选活动中一个主要的争论问题是卖淫问题。结果成立了一个大陪审团调查买卖娼妓的生意,被人们看作“好好先生”的小洛克菲勒,应邀当上了这个大陪审团的陪审长。
他接受任务后,就把全部精力都扑上去,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大陪审团工作几个月后,拟出了一份详细报告。报告建议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研究有关法律和处理这个社会弊病,但纽约市长拒绝成立这种委员会,于是小洛克菲勒决定自己干下去。
1911年,他建立了社会卫生局,投资50多万美元。
该局第一个行动,就是派遣弗莱克斯纳出国,对欧洲国家的娼妓问题与美国的娼妓问题有何不同之处作了一番全面考察。
弗莱克斯内带着美国国务卿的介绍信,遍访欧洲各大城市,回来后得出结论:控制这些坏事的可能之一是驱使它转入地下,这样即使不能根绝它,也能在社会上起隔离的作用。
他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不了解卖淫得以盛行的合法环境,也就是不可能了解卖淫问题。
这一结论导致该局又派人去了一趟欧洲,对警察行政进行了第一次跨国的国际性考察。
考察结论令人吃惊:专业化的欧洲警察与马虎随便、缺乏纪律性的美国警察,对比十分鲜明。
这项调查对完善美国的警察制度,确实功劳不小。
洛克菲勒基金所作捐赠的范围,广泛和复杂性,足可以写成好几部书,它们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贤明而造福人的超级慈善机构在高效率运转。
事实上,美国政府在20世纪后半叶办理的卫生、教育和福利事业许多是洛克菲勒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发起的。
除了倾力扑灭起世界性疾病外,洛克菲勒基金会还把目光转向世界各地的饥荒和粮食供应上。
由基金资助的一些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发展了玉米小麦和大米的新品种,对全球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广泛的技术援助。
某些基金还被用于资助科学技术方面的拓荒工作——在加利福尼亚州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体望远镜,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装置了有助于分裂原子的184英寸回旋加速器。
在美国,有10000名科技人员享受了洛克菲勒基金提供的工作费用,他们当中有不少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除经营那些庞大的慈善机构外,小洛克菲勒还独立从事了他毕生爱好的工作之一:保护自然。
早在1910年,他就买下了缅因州一个景色优美的岛屿,仅仅是为了保护这里崎岖起伏的自然美。他在岛上修路铺桥,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护了自然。后来他把它们全部捐给了政府,成为阿长迪亚国立公园。
1924年,他在周游怀俄明州的黄石公园时,看到公园道路两旁乱石碎砾成堆,树木东倒西歪,为此大吃一惊。一问,才知是政府拒绝拔款清理路边。于是,他立即花了5万美元资助公园的清理和美化工作。5年之后,清理所有国立公园的路边就成为了美国政府一项永久性的政策。
据统计,小洛克菲勒为保护自然花了几千万美元:
建设阿长迪亚国立公园花去300多万美元;
购买土地,把特赖思堡公园送给纽约市花了600多万美元;替纽约州抢救哈得逊河的一处悬崖花1000多万美元;捐赠200万美元给加利福尼亚洲的“抢救繁荣杉林同盟”;160万美元给了约塞米国立公园;
164000美元给谢南多亚国立公园;
花去1740万美万元买下33000多亩私人地产,把大特顿山的著名景观“杰克逊洞”完整地奉送给公众。
小洛克菲勒最大的一项义举是恢复和重建了整整一个殖民期的城市——弗吉尼亚州殖民时期的首府威廉斯堡。
那里的开拓者们曾经最早喊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是美国历史上一块“无价之宝”。
小洛克菲勒亲自参加恢复和重建每一幢建筑的工作。他授权无论花多少金钱、时间和精力,也要重新创造出十八世纪时期那样的威廉斯堡。
结果,他总共付出5260万美元,恢复了81所殖民时原有建筑,重建了413所殖民时期的建筑,迁走或拆毁了731所非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重新培植了83亩花园和草坪,还兴建了45所其他建筑物。
1937年,美国政府通过一项法律,把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遗产税率增加到10%,次年又把资产在1000万及1000万元以上的遗产税率增加到20%。即便这样,老洛克菲勒20年中陆续转移,交到小洛克菲勒手里的资产总值仍有近5亿美元,差不多同他父亲捐掉的数字相等。老人给自己只留下2000万元左右的股票,以便到股票市场里去消遣消遣。
这笔庞大的家产落到小洛克菲勒一人身上,大得令他或其他任何人都吃喝不完,大得令意志薄弱者足以成为挥霍之徒,但他从来就把自己看作是这份财产的管家,而不是主人,他只对自己和自己的良心负责。
只要曾经在赌场中尝过一次甜头的人,似乎很难彻底脱离这个圈子,事实上因赌博而致身败名裂的人很多。只要涉及的话就万劫不复,远离就能得救,这浅显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懂得,可是赌徒偏偏无法自拔。对赌徒而言,赌博就像吃了迷药一样容易上瘾,一上瘾就再也无法跳出火坑了。
无论是赛马,还是麻将,任何赌博都有输也有赢,正因为有赢,赢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为了获胜,就必须再赌下去。虽然再赌不一定会“输”,但也并非绝对会赢。赌博也就在如此输赢的情况下不停地持续下去。这就是赌博的魔力所在。
对于身陷赌局无法自拔的人,专家建议,不妨一次让其输到底,等到其囊空如洗之时,就不难戒赌了。
从走出大学以来的50年中,小洛克菲勒是父亲的助手,然后全凭自己对慈善事业的热情胸怀和眼力花去了82200万美元以上,按照他的看法用以改善人类生活。他说:“给予是健康生活的奥秘……,金钱可以用来做坏事,也可以是建设社会生活的一项工具。”
他所赞助的事业,无论是慈善性质还是经济性质,都范围广大而深远,而且在投资前都经过了从头至尾的仔细调查。
“我确信,有大量金钱必然带来幸福这一观念并未使人们因有钱而得到愉快,愉快来自能做一些使自己以外的某些人满意的事”。
说这话的人是老洛克菲勒,但彻底使之变为现实的却是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
对他来说,赠予似乎就是本职,就是天职,就是专职。
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前50年的美国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新开拓的事业,都深深打上了洛克菲勒家族的烙印。
金钱造就了“人”
再没有比腰包鼓鼓更能使人放心的了,或者银行里有存款,或者保险柜里存放着热门股票,无论那些对富人持批评态度的人怎样辩解,金钱的确能增强凭正当手段来赚钱的人的自信心,想想吧,你只要钱包里有一张支票,或几扎美钞,你就可以周游世界,买任何钱能买到的东西。
实际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告诉我们,随着一个人财富的增长,他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所谓“财大气粗”就是这个道理。钱,好比人的第六感官,缺少了它,就不能充分调动其他的五个感官。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金钱对于消除贫穷感的作用。
口袋里有钱,银行里有存款,会使你更轻松自在,你不必为别人怎么看你而过多忧虑,如果有人不喜欢你,没关系,你可以找到新的朋友。
你不必为几百块钱的开销而操心,你可以潇洒地逛商品市场,自由地出入大酒店。
常常感到拮据的人往往怕掌握他收入的人,有家的男人怕被解雇;当他为自己的某种嗜好花了好几块钱时,会有一种犯罪感。因为这笔钱对他的家人来说可以买到其他必不可少的东西,因缺钱而产生的压力阻止他自己想做好的事,他的欲望受到压抑,他被缚住了手脚。
如果你渴望自由,如果你渴望表现自我,就把它们作为赚钱的动力吧,这种动力也是强有力的刺激源。有人曾这样写道:“让所有那些有学问的人说他们所能说的吧,是金钱造就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