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三章

  • 小说:待人用人恰到好处
  • 作者:杨波
  • 字数:528367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3:14

清除人生征途上的人为障碍:以理服人,恰到好处

有一个人花费很多时间去打猎,结果一无所获。回家之后觉得愧对家人,出门又觉得对不起邻里好友。他仔细琢磨为何自己老是捕捉不到猎物,最后才明白是因为猎狗没有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可是因为家穷,没办法得到好的猎狗。于是,他想放弃狩猎生活,回到田里努力耕种,有了收获之后便可买一只好的猎犬。等到有一只好猎犬时,便容易捕获野兽,达成自己成为一个好猎人的心愿。

人与人由于观念、态度、性格、品质、能力等等的不同,相处好了,多是一种磨合的结果,而磨合的过程是修正自己思想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人际关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以及生活中的许多麻烦,实际上都是人为造成的,因为这毕竟是人的世界,你把握了待人的方法,就会少一些人为的障碍。“居要好邻,行要好伴”,你必须努力垒筑人脉基础,找到与自己志向投合的朋友或伙伴,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

不怕别人说自己的闲话

小华每天上班都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哎呀,小华,你的皮肤这么细嫩,是不是搽胭脂抹粉了?”

“你看人家小华,要长相有长相,要身高有身高,说起话来斯斯文文,难怪他走到哪里都有女孩子追他,抢手货呀!”

“我们单位进来的人都需要有点关系,小华,你认识哪条藤上的人?透露点内幕,好让我们也找个投靠的对象啊。”

如果是别人,早就和他们较上劲了,可是小华落落大方,毫不生气。有的人觉得他是否还有做人的尊严,怎么可以让人信口雌黄,乱说自己呢?

终于有一位同事憋不住问他:“小华,他们这么说你,你一个大男人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在侮辱你吗?你至少也要回敬他们几句,灭灭他们的气焰。如果你一味忍让,往后还怎么做人呢?”

可是,小华却说:“何必发火呢?人家不过随便说说而已,也不是恶意地挖苦我。”

“那你就忍气吞声?”

“谈不上忍气吞声,况且我不想因为生气而受到伤害。”

小华接着告诉那位同事,他待人的原则是:礼让在先,并且区分事情的大小,小事不计较。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只要自己不生气,才能避免受到伤害。你如果把玩笑当真,大吵大闹地争一个你清我白,不但伤害了彼此之间的和气,还伤害了自己的元气,到头来闷闷不乐,一肚子的怒气还不是自己受用?再说,那些玩笑话即使含沙射影,或者卖弄唇舌,带有些挑衅的味道,你如果沉不住气,上了当,到头来还不是让别人笑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你如果不理他们,他们反倒觉得没趣。

小华如此待人,莫不恰到好处。

黄炎培先生曾经现身说法:“人家的毁誉,不必计较。我小时候因为穷,为别人鄙视,屡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绝,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岳父王筱云先生赏识我的文章和楷书,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举场中,我露了头角,贺者盈门,都说早就看出此儿不凡。及后参加革命,遭逮捕,险些杀头,立时声誉骤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儿了。适避难归来,稍利事业,乃又受称誉。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时刻力求上进。犹如逆水游鱼,至为艰苦。”

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容易毁于“人言”。常言说的“人言可畏”就是这个道理。黄炎培先生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待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太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总是“腿短”的,不会长久地站住脚,跑不远。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一时,但不久一定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客观存在的,它最有说服力。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王安石说:“人言不足恤。”对待毁人名声的流言蜚语,无言是最好的轻蔑,“模糊”些可以省却许多解释的精力。至于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就要出来理论一番了。

对“亲信”要慎用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认为,在待人用人上清除一些错误的做法,不能因人设事,而要因事用人。也就是说通常先有了职位,然后再物色适合这个职位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延揽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形成一种容忍不同人才的不同脾气和个性的文化。

在这方面,美国通用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的观点非常对头——不允许任何破坏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行为,但可以容忍人的个性风格。

实际上这也是求大同存小异,鼓励这些“差异”的惟一方法。要容忍差异,企业的内部关系就必须要以“任务”为重点,而不以“人”为重点。机构成就的大小要以贡献和完成任务的客观标准来衡量。但是只有当职位不是因人而设的时候,这种衡量才有可能。否则重点就会立刻放在“谁是正确的”而不是放在“什么是正确的”上面;而做人事决定时,也就不会只考虑“我是否喜欢这个人。”“可以接受这个人吗?”而要考虑“他会出色地工作吗?”

因人设事的结果,必然会产生许多恩怨和派系。而任何企业都经受不了人事恩怨和派系折腾。必须保证所作出的人事决定都是公平和公正的,否则就会赶走能干的人才,或者损害人才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因此而在引进人才时缩手缩脚,因为企业的确需要有各方面人才的不断加盟,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和队伍,对机构进行必要的整合,否则就会缺乏应变革新的能力,也难以得到做出正确决策时所需要的不同意见的反馈。

如果你想建立起第一流的管理队伍,那么你对同事和下属通常就不能太过亲密,因为这会影响你做出正确的用人决策,让你变得感情用事或目光短视。提拔人才应根据人的才能,而不能以自己的爱憎为根据,所以选拔人才应着眼于所选之人能否出色地工作,而不能着眼于所选之人是否顺从己意。因此,为了确保能够选用适当的人才,管理者就要对他们较近的同事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不是让你整天板着一个面孔去应对他们,而是不要产生任何个人感情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少民营企业老板的通病——某某对我好,某某对我不好。记着,你需要的是能为你工作、替你挣钱的人,而不是马屁精或哈巴狗。

林肯在当作总统最初阶段颇为重视跟自己较为亲近的朋友。可是,只有当他改变了他的这种做法,刻意和当时的国防部长司太顿保持一定距离时,他才真正成了一位卓有成效的国家管理者。罗斯福总统在内阁中几乎就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即使财政部长亨利·莫根塞也没有成为他的“亲信”,不仅如此,他在所有非政府事务中,也没有一个亲近的朋友。马歇尔将军和通用公司20世纪70年代的史洛安总经理也都是同样让人敬而远之的杰出领袖。

但是,这几位成功的人物并非冷血动物,他们全都是热心的人,他们也都渴望有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结交朋友和保持友谊的意愿,只不过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友谊只能存在于“公务”之外。他们知道,只要不是感情用事,那么喜欢或赞赏某个人都是没关系的;而与身边的同事保持一定距离,才使得他们能够建立起一支人人各有所长,而又工作出色的管理团队。

当然,你也不能因此就将因人设事与因事用人绝对化。一刀切的做法不仅愚蠢,而且很危险,至少也会让你失去不少的发展机会。任何事情都会有例外,特殊情况下因人设事也是必要和可行的,但通常必须在两个前提下才能进行:一是不打乱现有机构建制,二是不需要对现有人事格局大动干戈。

不把新人当绊脚石

人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往往都很紧张,害怕不受欢迎。现实的确如此,有种人习惯排挤新来的人,把新人当绊脚石一样随便踢,以显示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优越地位。

一个高级职业经理去了一家公司,由于他的工资高,老板的亲信对他的薪资有些眼红,不断在老板面前说这个人刚来,不应该拿这么高的工资。恰恰这个老板耳朵根子软,不久就把这个新人扫地出门了,然后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在多个重要岗位上,而那些亲信们依仗老板仍然排挤新人,导致公司失去了正常的管理秩序,连续几个高级经理人工作几个月就被迫辞职。后来这家公司的恶名传出去了,谁也不愿进这家公司,老板只得委托猎头公司找人,可是高级经理人一听说是这家公司招聘人,避之唯恐不及。这就是排挤新人所造成的恶果。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你应该像这位表演大师一样对待新人。公司新进来的员工,通常都是满腔热血,他们时常会针对公司的部分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或者认识不够,从而看法难免偏颇。作为公司的领导,即使你知道你的员工好心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但最好不要直接指出来,而应该谦虚地接受并感谢他,以后再寻找机会婉转地让他明白实情。如果你说话的态度和方法让对方生气,对方就会和你对立,拒绝接受你所说的事实。如果新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以后他再也不敢提出意见,而没有了创新意识和胆量,以后怎么在公司发展呀?

优秀的管理人,是不会扼杀新员工于摇篮。在员工犯错误的情况下,一味地责怪是不可取的。每个人都是需要鼓励的,有鼓励才能产生动力。希望管理者都能以一颗宽容、善解人意的心来对待他的员工。

对待年轻人,除了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外,宽容和仁慈的爱心也是令他们走上人生成功之路的辅助之一。

但新人怎么做才能减少被人挤兑的可能性呢?

多了解社会的真实环境。到了一家公司,是自甘平庸,还是改换门庭,是愤世嫉俗,还是淡然处之?由于逐渐看到了一些社会阴暗面,发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自己却又没有相应的控制能力,这时新人如果不能以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是是非非,极可能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郁郁不得志,从而对立身、立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积极地看问题。企业是一个利益纠葛的地方,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利润是它惟一的标杆,竞争是它的基本法则,社会环境能够提供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它的资源。各种资源在企业的这个载体上进行重新竞价。你要看到自身的价值并希望被企业所利用。

二、不用完美的眼光来问题。人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价值理念体系,许多我们奉为常识的东西,对某些人而言接受起来就是一次挑战。不要以为你所看到的企业里人浮于事、官僚作风严重、行政腐败等问题企业管理层看不到,只是在他们的观念体系里这并非是致命的、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而已。

三、适当收敛自己的个性。许多新人都张扬着个性,希望在企业里面得到尊重,能迅速投入到一份重要的工作中,开始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这样的心态也是不可取的。其实不只是新人有个性,企业里面的人谁又没点个性呢?老的员工不过是把自己的个性掩藏得更深而已,一旦他们拥有机会,他们会把压抑已久的个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所以对新人而言,现在企业是别人的,是上司、前辈张扬个性的舞台,你是实现别人梦想的工具,只有经历了这个代际偿还的阶段,才能轮到你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新人一定要有耐心。要从阳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要老盯着企业的阴暗面不放。也不要老去看别人收获了什么,毕竟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比你无能的人应该取得比你少的收益,而是你应该从社会得到符合你能力的回报。所以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自己的机会。

五、对自己多一点信心。企业从主流上来说还是要使用有能力的人的,这里面最多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对新人而言一定要有个豁达的胸怀,要戒除浮躁,踏踏实实地在一个企业里面做上一段时间,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

以上是新人处世的经验。你要问一问自己:现实中到底有多好的企业呢?当你进入一个名声很响的企业的时候,也不难发现,困扰它的照样是那些低级的管理问题。经过多次碰壁,我总结出一个结论,企业的管理问题,大都是人的问题,一般不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所以恰到好处地进行人际交往,对于你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不让恶意缠身

有一种人在待人用人上恶意有余,善意欠缺,走路昂着脖子,见到谁也不理睬;与人共事时,别人的意见一句也不听,却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等等,这种人真的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对所有人都有恶意,眼里只有自己好,结果常常自己把自己打败了都不知道。

亨利·福特二世从老头子手上接下董事长权力,喜滋滋的,他想,这下自己可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大老板了,世上谁人不知呢?就是这个亨利小子,让福特公司在他手上经营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问题出在他性格刚烈而容不得人才,下属能力不如他才放心,否则“功高震主”,心里堵得慌。他这种毛病赶走了与气走了不少杰出人才。

他对员工发脾气,有时甚至怒吼出这样的话:“把他的头砍下来,然后让他滚!”他不经过公正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理由竟是他看对方不顺眼。作为公司老板,他这种看人态度,实在危险。

一天,亨利命令总裁李·艾柯卡解雇某一位高级职员,按他的看法,此人是搞同性恋关系的人。

“别犯糊涂了,”李·艾柯卡说,“此人是我的好伙伴,他已经结婚,还有一个孩子。上班在公司,我们一直在一起吃饭。”

“把他弄走,”亨利重复说,“他搞同性恋。你瞧他,他的裤子太瘦了。”

李·艾柯卡心平气和地说:“他的裤子究竟和别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可亨利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把那个人才赶走了。亨利的领导哲学是:假如一个人为你工作,就不要让他太舒服。不要让他舒舒服服地按他自己的习惯行事。你做的永远要和他所预期的相反,要使你手下的人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

李·艾柯卡是亨利亲自提拔上来的,他工作也提心吊胆的,最后也让亨利二世看不习惯,落了个被赶走的下场。他说:“其实,企业必须让员工有安全感,不能让员工上班如坐在火山口上。如果企业不考虑员工的‘安全需要’,让员工每天上班像走钢丝似的,实际上,是企业在走钢丝,悬啊!”

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亨利二世应该知道这一点,可他的双眼仿佛被什么东西蒙住了。1979看10月1日,即在亨利·福特二世主持的最后一次股东会议5个月后,63岁的他,孤立无援,辞去了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的职务。福特公司从此走出了家族化管理模式,步入以专家集团管理的领导体制,福特公司才又一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那么,怎样做才不至于恶意缠身呢?

了解自己的性格。如果自己的性格刚烈,就要克制自己,想发脾气,不如先抽身离开,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处理问题。对他人训斥是没有好效果的,对方要么虽表面忍受,不反抗,但内心是恨你的,要么被你的怒气点燃,于是发生尖锐的冲突,事情的结果更坏。

明白自己的位置。你手上有权,并不必然就有随便骂人的权力。以势压制人,以权傲视人,以钱欺负人,都是浮浅之人。心里容忍不了别人,同时把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境地。在自负者眼里,别人都是无能无用之辈。不允许别人比自己有能力,这样的人周围不会有多少朋友,他的事业很难成功。

清楚自己的状况。对方向你发火,你要以柔克刚,不能对着来,等对方火发完后,再陈述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指责对方不该发火。老子说,刚强处上,柔弱处下,柔弱可以胜刚强。你让事实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干脆走人,头顶处处有蓝天。如果你觉得对方发火是有理由的,那就多检查自己的不是。

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弱,可以向人家学习;绝不可打击陷害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这是待人之道,也是用人之道。

原谅别人的过错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

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超人和圣人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当你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就像你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有时,当我们犯了错误,并非没有意识到,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固执的墙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味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拿破仑对士兵的一次容忍,被传为佳话。他率领的部队宿营在一个小镇,这个小镇盛产葡萄,当天夜里,一个士兵感到口渴,一时找不到水,他悄悄地来到葡萄架下,顺手摘下一串葡萄,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第二天一大早,葡萄园主发现地上的葡萄皮,立刻判断是来此宿营的当兵的偷吃了葡萄,他找到拿破仑很生气地说:“你手下人偷吃了我的葡萄,必须查出来是谁干的!”

拿破仑一开始不相信,他与葡萄园主走出宿营帐篷,一起来到葡萄架下,果然看见了满地的葡萄皮,他忙赔不是,并拿出钱给葡萄园主,才让葡萄园主停止了发火。

拿破仑向帐篷走的路上很气愤,他想一定要严厉查办偷吃葡萄的士兵。但他一会儿又冷静下来,告诉自己要容忍住,因为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处罚一个人是小事,但会影响到全军士兵的士气,同时他又从人性化角度为那个士兵考虑,长年累月的战争,士兵们吃了很多苦头,看见诱人的葡萄能不流口水吗?这样想过后,拿破仑放弃了查办偷吃葡萄者的决定,他只是在早操的训话时,顺口说了一句:“有人口太渴,没有经上司批准,也没有跟葡萄园主打声招呼,就摘了人家的葡萄吃,有失军纪啊。葡萄园主找了我,我向他赔礼道歉,他原谅了,我希望像这类擅自拿老百姓东西的行为不要在我的部队中再发生。”说罢他宣布早操集训结束。

事情到此却没有结束,当天中午,那位丢失葡萄的人竟拎着满满一篮子葡萄,来到了部队驻地,他是来慰问官兵的,并向战士们说你们有这样一位长官真是荣幸,他爱护你们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拿破仑对葡萄园主人的热情表示感谢,他掏钱给他,葡萄园主不肯收,拿破仑告诉他:“我的部队从来不会无偿收人家东西,这是军规,请你不要让我们破坏这军规,好吗?”

葡萄园主立即问:“那么,你为什么不处罚那个偷吃了葡萄的士兵呢?”

拿破仑回答道:“眼下正是士兵出生入死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一直很优秀,如果拿一点小事去衡量一个人的功过对错,那就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当时,在场的士兵无不感动,那位一直想隐瞒的士兵,控制不住感情,勇敢地站出来,他向拿破仑行了一个军礼,说:“葡萄是我因找不到水喝,一时丧失意志,偷吃的,请处罚我吧!”

拿破仑见此情景,心里很高兴,他想做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就要有容忍和宽容之心,假如我真的要处罚这位战士话,我的军队显然就会出现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士兵,这样我们将怎样实现打胜仗的计划呢?他拍了拍士兵的肩膀,说:“我能谅解你,但以后要加强自我约束。”

那名士兵转身对葡萄园主说:“对不起,是我偷吃了您的葡萄,我可以加倍赔偿。”

葡萄园主说:“你的首长已经赔偿了,我感到不好意思,现在我把钱带回来还给首长。”说罢掏钱,被拿破仑按住了他的手。

就这样,一场偷吃葡萄的事情就在拿破仑的容忍与宽容下平息了。那位士兵跟随拿破仑转战南北,每次战斗他都勇敢顽强,冲锋在前,立下了赫赫战功。

保持爱心,提高人生境界。用爱心来帮助他人改正过错,比责骂、教训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爱是种包容,是种关怀,它最具有力量。

对人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表现的是耐心与爱心。

对人不要吹毛求疵

有一类上司喜欢挑下属缺点和错误,他们自己未必十全十美,却要求属下十全十美。他们似乎有一种用下属的缺点和错误来证明自己的眼光的心理习惯,或者在挑剔下属的错误中得到权力的满足。甚至有的人全部乐趣似乎就在不断地找到下属的缺点。这一类的上司,绝对不正常!

说实话,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不会有一个人能容忍上司的这种近乎变态的行为,其结果要么是走人,要么是明哲保身,总而言之对企业不利!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缺点,即使不挑它也还是存在,但是,除了缺点之外,每个人也还有长处,还有优点。领导正确的做法应是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而不要反过来,以挑下属的缺点为乐!

十全十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到的,一般说来,识人之短容易,识人之长、能说人好话并非易事。作为领导者,就要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对人才从大处着眼,从长处着眼,看人的本质、主流。松下幸之助说:“用人就是要用他的优点,必须尽量发掘部属的优点。当然,发现了缺点之后,也应该马上纠正,以七分心血去发掘优点,用三分心思去挑剔缺点,就可以达到善用人才的目的。”如果让诸葛亮这个长于运筹帷幄、具有远见卓识和气魄的人去做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士,跨马扬刀,冲刺于敌阵之中,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诸葛亮的专长就是出谋划策,而上阵杀敌是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人的优势。相反,如果把关羽、张飞等人放在诸葛亮的位置上,同样是用人的错位。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要说古代的“通才”早已不存在,就是在某一领域也难以找到一位“万事通”。因此,对领导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人尽其才。这就要求领导能够做到对人才避短用长。

历史上那些明君贤臣和具有卓识远见之士,用人时都非常强调看主流、观本质,而不计较某方面的“过失”,这样就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长的人在他们的身边,为他们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高明的领导,不但不会挑下属的缺点和错误,反而经常赞扬下属的优点。这样,下属才能尽力抑制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

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想成为无名之辈,几乎人人都希望被看成一个重要的人。然而,在今天这个机械化、集团化的社会中,一个人常常是团队里的某个装备或某个装备的零部件。如果个性得不到表现,个人得不到重视,就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克服这种吹毛求疵的毛病,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把你的每个职员都当作一位重要的人物来看待,使每个人渴望被重视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成为一种积极工作的人,甘心为你效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不必在细节上纠缠不清。

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咬死了。赵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猫有功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们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为患,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赶走猫呢?”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国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

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盖全,不会抓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意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总是把眼光盯在那过失上边呢?

有成就的人把不苛求细节看做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是他的问题。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人告诉林肯总统,说他新任命的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嗜酒贪杯,难担大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格兰特将军喜欢什么牌子的酒,我就会送若干桶给他和其他的将军们。”林肯是在肯塔基州和伊利诺伊州度过童年时代的,他当然知道贪酒可能误事,但他更知道格兰特将军是当时北军所有将军中最有才能的,只有他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事实上,对格兰特将军的任命成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确实是一次有成效的任命,证明了林肯的用人政策,是在于求其人之所长,而不是在于求其人为“完人”。但是,这个用人之道是林肯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的。在任命格兰特之前,林肯曾经接连任命过三四位将军,任命的标准是追求所用之人没有严重的弱点。而选用这些人的结果,尽管北军在人力或物力方面都占极大的优势,而从1961年至1964年这3年间,战争却没有任何进展。不管任何人,如果他所使用的都是没有弱点的人,那么他所领导的机构,最多也只是一个平凡的机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二等角色。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越显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在各方面都是突出的。用整个人类的知识、经验和才能来衡量,即使是最伟大的天才也不是完全合格的。世界上没有“完人”这回事,只是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显得比别人“能干”一些罢了。

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阴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等人后告诉齐桓公说:“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及阴朋,请让他来做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及宁戚,做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及王子城父,请让他来做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及宾胥无,请让他来做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及东郭牙,请让也来做大谏吧。君王要想富国强兵,那么,有这5个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管仲这番话道出了人有所长,也有所短的事实。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就无人不可用,无事不可成。

要做到这一点,可使用以下方法:

1.用心注意他人,防止造成伤害,如有伤害应尽力去帮助愈合;

2.鼓励别人谈论他和他的兴趣;

3.让别人都知道你重视他,以此确立他所渴望的特殊的身份;

4.记住一个人的名字;

5.把部下的一些人事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处理。千万不要直截了当地对部下说“你不行”。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是有的人发挥出来了,有的人没有发挥出来而已,或者是长处少一些而已。作为领导者,要鼓励自认为无能的部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干出成绩来。

如果领导者从开始就认为某人没有能力,部下就会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是徒劳的,因而失去上进心,产生消极情绪。结果,这些人便真的无所作为了。因此,领导者不要对部下吹毛求疵。

在讲出对对方不利的消息之前,可以先说,“我虽然不相信,但是……”

部下犯错误时,如果领导者说“我就知道你会做这件事”,表示领导者平常即对部下不信任。反之,如果改说“我不相信你会做这件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表示出领导者对部下十分肯定的态度。因此,要说出对对方不利的消息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声明:“我不相信有这样的情形,但是……”亦即在肯定对方平常的为人的前提下说出不利消息,以免对方怀疑你平常对他不信任。

重视下属,不仅仅是在言语上尊重下属,还包括放手让下属干大事,即使下属有某种让人不放心的缺点也敢这样做。这样的领导,才是一个真正有会待人用人的领导。

得理也得让人

让人,多发生于竞争情境。由于让人行为出现往往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对手变朋友,仇人变伙伴。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个体也具有一定价值。

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让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

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成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誊。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是不是沽名钓誉了,因为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对方无理,自知吃亏,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得理不让人,伤害了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得理让人,也是一种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让人,谁知他日你们二人会不会再相逢?如果到时候对方势旺你势弱,你就可能吃大亏了!“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清代康熙年间,当朝人称“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毗邻而居,叶家重建屋子,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见这封家书,立即命人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即由从前的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菜根谈》中指出,“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好像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但是要让谦让做得恰到好处,也非一味地谦让。让步要把握尺度,有人要在你头上拉屎,你还允许他拉吗?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