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8章 方法总比问题多

  • 小说:怎样做最好的员工
  • 作者:邢晓凤
  • 字数:292468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3:19

成功=“笨功夫”+“巧心思”做学问需下“笨功夫”。只有耐得了清苦、下得了苦功,做学问才能终有所成。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传世之作,都是他们耗时数十载、用心血凝结而成。

著名舞蹈家戴爱莲不仅在舞蹈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而且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也颇有造诣,有人曾用“聪慧过人、舞蹈天才”来赞誉她,而她却认为自己是一只“笨鸟”。纵观她的艺术生涯,她还真舍得下“笨功夫”。她曾六下云南,记录当地少数民族缤纷的舞姿,年过八旬,她还坐着拖拉机到云南村寨考察当地的舞蹈。这些“笨功夫”促使她终获成功,推动中国民间舞蹈走上了国际舞台。

成功源于吃苦。“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钢铁不淬火就难以成真钢,人不吃苦就难以成良才。

成功源于静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浮躁的社会里,往往是心静者胜出。只有在欲望和诱惑面前沉着淡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勇于进取,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成功源于有舍有得。舍得舍得,没有舍便没有得。只有舍弃那些不该拥有的,才能轻装前行,叩开成功的大门。

成功源于敬畏。人想做大事、成大业,没有敬畏之心不行。有了敬畏之心,才会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才会行而有所顾忌、动而不忘律条,顺时顺势而为,增强理智性,减少随意性。

时下,研究“成功学”的书汗牛充栋,无非是教人们如何赚钱、高升、公关之类的“巧办法”。其实,“笨”与“巧”是相互联系的。做学问,没有“笨”的积累,难以达到“巧”的飞跃;干事业,不下“笨”的功夫,难以达到“巧”的境界,正所谓“熟能生巧”是也!如果放弃了下“笨”功夫,遇事一味讨巧,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速成方法,本身就已经偏离成功的轨道。

著名历史学家胡适有句名言:“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只有脚踏实地地下笨功夫、做实事,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西班牙19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被认为是“天才”。对此,他说:“天才?37年来我每天苦练4小时,现在,有人叫我天才?”他每天坚持不懈练习的习惯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辉煌。天才球星贝克汉姆的教练说,贝克汉姆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一代球星,与他的勤奋密不可分。贝克汉姆每次训练的时候,都要比其他队员多训练半个小时。在这半个小时内,他要射门30次,一年下来,他比别的球员多出近万次的射门练习。临门一脚的百发百中就是这样一万次一万次地练出来的。

华人首富李嘉诚说:“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比别人努力两倍。”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多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有一个人,她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通过付出了几倍辛劳,创造了一个从备爱歧视的黑人女孩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外交大臣的奇迹。这个女孩就是曾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

在赖斯小时候,美国的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特别是在她生活的城市伯明翰,黑人的地位非常低下,黑人处处受到白人的歧视和欺压。

赖斯10岁那年,全家人来到首都华盛顿观光游览,就因为黑色皮肤,他们全家被挡在了白宫门外,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走进去参观。小赖斯备感羞辱。她咬紧牙注视着白宫,然后转身一字一顿地告诉爸爸:“总有一天,我会成为那房子的主人!”

赖斯父母十分赞赏女儿的志向,经常告诫她:“要想改善咱们黑人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你愿意付出四倍的辛劳,就可以跟白人并驾齐驱。如果你能够付出八倍的辛劳,就一定能赶到白人的前头。”

从此,为了实现赶在白人的前头这一目标,赖斯数十年如一日,付出超过他人八倍的辛劳,发奋学习,考进了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6岁时,她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随后还出任了这所大学的教务长,成为这所大学最年轻的教务长。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母语,还精通俄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另外,赖斯还用心学习了网球、花样滑冰、芭蕾舞等,并获得过美国青少年钢琴大赛第一名。凡是白人能做的,她都要尽力去做;白人做不到的,她也要努力做到。她终于成功了,她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走进了白宫,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

当有人问起她成功秘诀的时候,她说:“因为我付出了八倍的辛劳!”

大智不争功。如果你想取得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成绩,你就应当付出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努力,只要你事事都比别人努力八倍,你就会创造出八倍的价值,也就必然会得到八倍的回报。

有志气才会有出息,有耕耘才会有收获。当你自恃聪明却离目标较远时,你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暴自弃,而是应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付出了“八倍的辛劳”?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钱钟书先生的这句话意味深长。有时候,下“笨功夫”才是成功的唯一捷径。愚公率子孙挑石移山,智叟笑其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笨功夫的背后却是智者的远见。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埋头苦干是第一,发白才知智叟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埋头苦干、肯下笨功夫,这在工作中都是很好的品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光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巧干。这里的巧干,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懂规律、有方法。如果既舍得下笨功夫把基础打牢,又懂得巧干,那么,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找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责任职场中,一个有智慧的员工,必然是一个最能解决问题的员工。遇到问题,不是只会请示领导,更不是领导答应给你好的待遇和回报才去解决问题,而是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先将问题解决掉。可以说,所有的优秀企业都有一群能够在第一时间把问题解决的人。

一个问题有许多种解决办法,不要只看表面,而是要想得更深入一些,想出更好的方法。如果只从一个方面看问题,那就永远不会有新的发明了,看问题看得越深入,想出的解决办法就会更精妙。

阿祺喜欢收藏,在收藏初期,他经常“一掷千金”收藏名品。过了一段时间,阿祺开始资金周转不灵,如果想要继续收藏这些“名品”,就要出大价钱,后面肯定要借贷,于是阿祺转换了思路——他开始收藏名家的“劣画”。事实证明了阿祺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人,这些劣画不仅便宜,而且容易收集。短短一年时间,阿祺就收集了三百多幅劣画。

然后阿祺开始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广告,他决定举办一次名家劣画大展,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能更珍惜名画,更好地辨别名画。这个画展空前成功,四面八方的人赶来,争先恐后地去参观他们所仰慕的大师们的劣画,更有人不惜重金把画买回。阿祺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收藏界的知名人士。

“换个地方打井”,是人们从无数的事例中、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它告诉人们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等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再想回头。要心胸开阔,脑筋灵活,不固执己见,不把死理当真理。转换思路,许多原本看来不能解决的问题可能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只要我们灵活一些,学会“换地方打井”,哪怕一个很小的“井”,都可能得到甘甜的成功之水。

你知道听诊器的发明吗?在古希腊,医生一直都把耳朵贴在病人的胸口来倾听病人的心跳,直到1816年才有了听诊器。发明听诊器的雷耐克是一个非常内向、腼腆的小伙子。一次,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他的诊所,姑娘说自己心脏不舒服,雷耐克不敢把耳朵贴到女病人丰满的胸部上。

正在雷耐克一筹莫展之时,他忽然看到院子里有两个小孩在玩游戏,一个小孩敲木头的一端,而另一个小孩把耳朵贴到木头的另一端听声音。多么熟悉的场景,自己小时候不也经常玩这样的游戏吗?于是,雷耐克灵机一动,他抓起一叠纸,把纸卷成管状,然后把纸的一端放在女病人的胸部,自己在另一端倾听。

让他兴奋的是,他听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清晰的心脏搏动声。长久困扰着他的诊断问题迎刃而解了!于是,听诊器诞生了!就在一瞬间,一个卷起的纸筒使临床医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后来,雷耐克又用木料代替了硬纸做成了单耳式的木制听诊器,后人又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现代广泛应用的双耳听诊器。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能举一反三。在工作中也能举一反三的话,会让你走更少的弯路,富有创造性,往往能创造奇迹。

赖斯上大学的时候,一位外交官来到了学校参观,当时很多人跑去和外交官搭讪,但是那位外交官夫人却被冷落到一边。聪明的赖斯疾步走上去,亲切地和外交官夫人攀谈起来,一直到这位夫人高兴地离开赖斯的学校。而那位外交官也对赖斯另眼相看,在赖斯后来从政的道路上,那位外交官给予了她非常多的帮助。

赖斯最开始也想结识那位外交官,但是学生那么多,即使她能挤上去,外交官也不能记住她。于是,赖斯选择了和外交官夫人攀谈,没有人会忘记在困境中帮助过自己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忙。

这也是侧向思维,走一条别人很不理解的道路,没准儿,那就是通往成功的秘密通道。侧向思维,虽然走的不是“正路”,面对的不是主要问题,但效果可能比硬冲上去更好。

毛姆出版第一本小说的时候还没什么名气,他的作品销售量不高,毛姆着急了。但是他并没有着急去转型,他选择了征婚。对,就是征婚,毛姆在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本人年轻英俊、教养深厚、百万富翁,欲寻一位毛姆小说中女主人公式的女孩为终身伴侣。这个征婚启事一刊登,一石激起千层浪,击中了许多女孩的芳心,大家纷纷去购买毛姆的小说。有一些人是抱着好奇心去看这位百万富翁的品位到底如何,有一些人是想看看毛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到底是怎样的女孩。结果,毛姆小说大卖。等大家将小说拿到手里,发现写得还不错,毛姆也就出名了。

从现在起,从找借口向找方法转变——遇到困难,我们要主动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逃避;只有找方法才会有成功,成功永远属于会找方法的人。

就拿打井来说,如果你在一个地方打井,但是那个地方却一直不出水。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是告诉自己要坚持不懈,如果那个地方没有水,坚持不懈就是愚蠢的浪费。而放弃这个固定的思路,与其在一个地方努力,不如去一个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

在工作上要执着,但是不要固执,不要做无谓的坚持,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你要知道,身边处处都是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你能换个思路,开动脑筋,你就会发现成功在向你招手。

灵活性和原则性同等重要原则性,是指做事的规矩、准则,大家应遵循的制度;灵活性,是指做事不死板、不拘泥,能随机应变。任何工作都必须讲原则,原则是我们做事的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如果过分拘泥于现成规则,墨守陈规,凡事不去变革、不去创新,一切照规矩办,社会将停滞不前。因此,在处理工作时,在把握大原则的前提下,要学会变通,要与时俱进。我们常说刚性的制度、人性的管理,即是如此。

做事既讲原则,又讲灵活,是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准则。在日常工作中,如果能够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阿珂是一家商店的售票员。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来买果冻,孩子看见五颜六色的果冻,就闹着非要立即吃。妈妈很尴尬,告诉孩子只有付过钱之后才能吃,可是孩子太小,哪儿懂得这个道理,他立即哇哇大哭起来。阿珂走上前去,从盘子里拿出一个果冻,剥开了递给孩子,孩子这才止住哭泣。然后阿珂带着年轻的妈妈去称重,称重后,阿珂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果冻,微笑着对那位母亲说:“刚才孩子吃了一个果冻,我从里面拿出来一只放进货盘,可以吗?”那位年轻的母亲感激地点点头说:“谢谢你,这是应该的。”

阿珂既哄住了孩子,又没有让商店受到损失,她这种不失原则而又灵活的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原则是做事的基础与前提,灵活是措施、是方法。我们强调的灵活,是有“度”的灵活,是在原则前提下的灵活,同样,我们说的原则,也是灵活的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在工作中,只有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工作中,有些人任何事都讲原则,且毫无变通地执行原则,俨然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这些人往往“四处碰壁”,弄得自己头破血流。可见,“原则”多有时候未必是好事。太多的“原则”往往意味着“灵活性”的匮乏,这些“原则”就像一根根铁索,把人拴得死死的,让人动弹不得。

有位管理学大师说过,管理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两个字——妥协。这里的妥协,不是不讲原则乱妥协,而是在不妨碍最终“大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成最后的“大目标”,而主动地放弃一些无足轻重的“小原则”,以“求大同存小异”。

争做“创新型员工”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企业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企业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创新也是一个员工的立身之本。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就不会有好的想法、好的主意、好的思路,自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思考,这是成功的法宝。

创新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每个人都能创新。同时,创新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决心。

马云说:生意人应该创造价值;商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应该为社会承担责任。因此,企业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

相传,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在教学中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别具一格。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未加思索,每天砍柴不止。孙膑则经过认真考虑后,选择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将它们烧成木炭,然后用一根柏树枝做成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担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势虽旺,但浓烟滚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这正是鬼谷子所期望看到的结果。

乔布斯曾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创新,你的时间有限,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模仿别人这种事上。

从前,有个国王在大臣们的陪同下来到御花园散步。国王瞧着面前的水池,忽然心血来潮,问身边的大臣:“这水池里共有几桶水?”众臣一听面面相觑,全答不上来。国王下旨:“给你们三天考虑,回答上来重赏,回答不上来重罚!”眨眼三天到了,大臣们仍一筹莫展。就在此时,一个小孩走向宫殿,声称自己知道池塘里有多少桶水。国王命那些战战兢兢的大臣带小孩去看池塘。小孩却笑道:“不用看了,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国王乐了,“哦,那你就说说吧。”小孩眨了眨眼说:“这要看那是怎样的桶。如果和水池一般大,那池里就有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一半大,那池里就有两桶水;如果桶只有水池的三分之一大,那池里就有三桶水,如果……”“行了,完全正确!”国王重赏了这个小孩。

大臣们为什么解不开国王的问题呢?就在于他们全掉进了常规思维的陷阱,被思维定势所困,越思考陷得就越深,越不能自拔。而那个小孩并没受到常规思维的限制,撇开了池塘里水的多少,而从桶的大小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下子问题就迎刃而解。这说明,有时只需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就会走出困境。

创造力是什么?创造力是一种创造新颖的、独创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打破常规、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能力;创造力是一种能够创造利润的能力;创造力是能站在他人想不到的地方,看到他人看不见的方面,即“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的能力。

20世纪中期,日本东芝电气公司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卖不出去。上到公司高层,下到车间7万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他们想尽了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名员工走进了董事长的办公室,说出了他的想法,这个想法让董事长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简单:改变电风扇的颜色。当时电风扇还没有普及,全世界的电风扇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沉闷的黑色。这名员工建议把黑色改成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这条建议很快就被采纳了。

于是东芝公司马上投入生产,第二年夏天就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风扇。这种电风扇很受顾客的欢迎,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看到积压的那批电风扇很快销售一空,东芝公司很快又投入了大量的生产,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电风扇。

从此,电风扇就以五彩的姿态走进日本,并走向全世界。那名员工自然得到了董事长的青睐。

创造力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是企业进步的阶梯,企业的发展、壮大,更要依靠员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不断创新。同样,创造力也是员工能够脱颖而出的捷径,创造力对一个人工作的进展和事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创新并不只是某些专业人才的专属,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备的能力,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创新,并通过创新获得成功。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