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9章 讲真话,不讲假话

  • 小说:怎样做最好的员工
  • 作者:邢晓凤
  • 字数:292468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3:19

讲老实话,办老实事要端正态度,勤于讲真话。讲真话的重要性在于,这是对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是自身人格魅力的充分体现。如果不端正态度,人人只从自己出发,为保住位子、留住面子,只说无关痛痒、避重就轻的话,那结果就会很可怕:公司不可能强盛,团体不可能发展,个人价值也不可能得到真正体现。

当年唐太宗说过要群臣说真话,唐朝名臣魏征也屡次在朝堂上直谏,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唐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于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如果我们意识到了真话的重要性,那么就不会再把讲真话当成一种负担,讲真话恰恰是一种对自己、对别人高度负责的体现。

讲真话首先要破除的是“弄虚作假”,所谓虚,就是做表面文章 ,实际上并没有内容,而假就是无中生有。讲真话其次是要做到“诚信为本”,讲不讲真话,在什么程度上讲真话,有些人有自己的标准: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如果对自己有利那就讲,甚至大讲特讲;如果对自己不利,那就坚决不讲,甚至想方设法掩盖真相,这绝对不是一个合格员工的做法。作为一名员工,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永远要做诚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一次,酒足饭饱后,国王问大臣:“你们说,世界上什么最难?”大臣回答:“世界上说话最难。”大臣没有说出来的隐含的意思是:说话最难,尤其是和国王说话最难。

在一次培训中,讲师问在场的学员:“你们认为自己很会说话的,请举手。”几十个培训学员中只有寥寥几个人举了手。凡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容易,但是要把话说到位,非常困难。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职场中,此话可谓至理名言。当假话被戳破的那一刻,名誉扫地的无情足以摧毁一个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形象之塔。

方仪博与顾小蓝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人同时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市场总监杨灿曦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属于公司的老员工。杨灿曦与公司另一部门的总监阿池一向水火不容,两人都是晋升公司副总经理的热门人选。由于利益关系的敌对,所以在过去数年中,两人向来剑拔弩张,互相敌视。方仪博与顾小蓝入职两年后,均被提升为部门主管。在一次部门聚餐活动上,酒酣耳热之际,杨灿曦借着酒劲儿,询问方仪博与顾小蓝两年来的工作感受,两人都一一回答了。忽然,杨灿曦话锋一转,向两人问阿池的一些负面问题,带着极强的个人偏向性。方仪博与顾小蓝都知道杨灿曦与阿池是死对头,所以杨灿曦问这几个问题,肯定是希望听到他们两个人说阿池的坏话。两人为难了,在公司里,阿池是个火爆脾气,为人强势,讲话不留情面,的确招惹不少人非议,但阿池为人坦荡热情,从不记仇。如今,面对上司带有偏见性的尖锐问题,是否应该讲真话?方仪博心想,自己是杨灿曦一手提拔的,以后在公司发展还要多多倚借杨灿曦的关照。于是方仪博就畅所欲言,顺着杨灿曦的话,将自己所知道的又大肆渲染了一番,并提出一些对付阿池的偏激性做法。

顾小蓝的想法则完全不同。顾小蓝想分分合合也是公司政治的一部分,谁又知道以后杨灿曦与阿池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变化呢?所以,顾小蓝故意绕着圈子说话,表面上回答了上司的问题,但其实她并未对此正面发表任何评论。

很快半年过去了。集团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阿池被调到了集团另一分公司担任副总,而杨灿曦也顺利提升为本公司副总。两人水火不相容的利益冲突化解了,并且开始在业务上有些合作关系,所以原本互相看不对眼的两人竟然关系开始融洽,俨然成了朋友。

这时候,回想起半年前那次“真心话大冒险”,方仪博才感觉有些后脊发凉。不出所料,在阿池与杨灿曦成为“朋友”之后,杨灿曦似乎就有点疏远方仪博。后来,在一次偶然中,方仪博听到杨灿曦这样评价自己:方仪博心眼狭窄,为人尖酸刻薄,不能重用……

讲真话,腰杆才能挺直在工作中,有这样一些人:对待领导只说“漂亮话”,对待同事只说“赞美话”,遇到矛盾总是绕道走,该讲话的时候不讲话,该表态时不表态。本该挺直腰杆讲真话的时候,很多人反倒变得理不直气不壮起来,小心翼翼地讲,瞻前顾后地讲,甚至偷偷摸摸地讲。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敢于说真话的人越少,说明问题就越严重。

要挺直腰杆说真话,实事求是,而不是“随风倒”。讲真话,就是要讲合乎事实的话,讲发自肺腑的话,讲反映真情的话。

善于听真话,勇于讲真话,是职场基本准则,是事关工作成败、事业兴衰、公司兴亡的大事。善听“好话”容易,善待“真话”却很难。

诗文革新派的领袖欧阳修,只是因为写了一篇《与高司谏书》,为被贬官的范仲淹说了几句公道话,宋仁宗赵祯便听信奸臣的谗言,将其视为范的“朋党”,欧阳修因此被贬往荒僻的峡州夷陵。虽然七年后,宋仁宗又将其召回朝廷任了谏官一职,但两年后,又因《朋党论》而再度触怒了赵祯与反对革新的朝臣,欧阳修又被贬往滁州。

韩愈身为中唐文坛的领袖,上书了一篇《论佛骨表》,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李纯进行劝谏。李纯览表竟勃然大怒,硬要将他宰掉,幸得宰相裴度、崔群及一些王公大臣为他求情,才算保住了性命,但韩愈还是被贬到了偏远的潮州。

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如果领导善于听真话,则身边齐聚一批敢于讲真话的正直之人。

敢讲话,意味着正视现实、直面问题。真话、实话不像假话那样经过处心积虑的修饰,也不像套话那样不痛不痒,但却是最管用的话。

战国时期有一位有作为的君主齐宣王,有一段时间,齐宣王沉湎于酒色,不问国政,致使奸佞小人当道,忠臣义士遭贬。眼看齐国的国势一天天衰败下去。

一天,齐宣王正在雪宫里与宫娥彩女嬉戏作乐。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子钟离春声称要入宫侍候大王。齐宣王出于好奇,传命丑女进见。丑女进来,齐宣王抬头一看,不觉目瞪口呆:天下竟有此丑女!她丑得如此出奇:宽额头、小眼睛、高鼻子、大喉头、驼背粗颈、黄发黑肤。

大臣、宫女看见丑女,哄笑不止。齐宣王觉得可笑,以嘲弄的口吻说:“我宫中粉黛三千,美女如云,你这粗陋丑女,连乡下人都会看不起,怎么想到要来万乘之尊身边争宠呢?莫非你有什么过人的本领不成?”

钟离春不卑不亢地说:“大王,我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只不过会点隐语之术罢了。”齐宣王让她当即试来,如其不然,便有欺君之罪,立即杀头。只见那丑女举目、张口、挥手,然后指着膝盖高喊:“危险啊!危险啊!”

齐宣王不解其意,让她说明。钟离春说:“大王赦我不死,我才敢说。”齐宣王同意。钟离春上前施礼,说道:“我这举目,是替大王观察风云的变化;张口,是惩罚大王那双不听劝谏的耳朵;挥手,是替大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是要拆除大王这专供游乐的雪宫。民女不才,但我也听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而今大王沉湎酒色,不纳忠言,这是我张口劝大王接受规劝的意思;敌人就要大兵压境了,您还被一群吹牛拍马之徒包围着,这是要误国的,因此我挥手将他们驱逐掉;大王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造成如此豪华的宫殿,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今后怎能迎战秦兵呢?我这才手拍大腿让大王拆除这座亡国的雪宫,说实话,大王确实犯了这四大错误。在这国家危如累卵的时候,我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劝告大王,如能采纳我的意见,民女就是死也无憾了!”

钟离春这一番振聋发聩的剖析,使齐宣王如梦初醒,大为感动,说:“如果你不及时来到这里提醒我,我哪儿会知道自己的过错啊!”他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为了表明自己痛改前非,他让钟离春做了皇后。自此,齐宣王招贤纳士,疏远小人,勤于政事,齐国日益富强起来。

真话是无虚假点缀和曲意修饰、不受功利意识和个人考量影响的话,是发自讲话者内心,真实反映其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所感、所悟的话。真话有时会逆耳,实情有时会无情,但不讲真话,不听真话,就难以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说人好话、爱听好话是人之常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人都不喜欢受到批评和指责,也不喜欢批评和指责自己的人。两千多年前的齐人邹忌就说过:“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个典故给人的警示是:有些“好话”不止脱离现实,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私心,甚至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讲真话,智慧才能开启讲真话不等于什么话都说,也不等于不讲方式地随便乱说。我们应开启智慧之门,善于讲真话。也就是说,假话绝不能说,真话要有技巧地说。冲动时,“凉一凉再说”。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冲动和暴怒之下说的话,往往最不理智,也最容易把事情弄僵,甚至事与愿违。冷静下来想想,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法,没必要把话说绝了。

常言道:“聪明人的舌头长在心上,傻瓜的心长在舌头上。”就是说,讲话应该先理智思考,不要随意妄为。

季羡林曾经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他解释说:“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央视曾经为季老做过数次采访,有一次,某著名主持人在听到季老这句话时,问道:“为什么真话不全说呢?全说真话不是更好吗?”季老反问:“你能全说真话吗?”主持人竟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了。

季老这段话是有深刻含义的,“假话全不说”是做人的道德底线,“真话不全说”是人生处世的智慧。前者既是前提条件,也是道德原则,后者则是处事机变和现实逻辑。可以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是季老这位饱学高士、诚实君子应对世事诡谲、迫而自保又守住道德底线的一个妙法,也是足够世人享用一辈子的做人准则。

真话碍于某些原因不能全说,但保证说出的全是真话,这是做人做事的勇气和担当,也是值得尊敬的优秀品质。无论如何,我们的确应该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

一家公司要精简机构,原本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有小王和小周,现在必须裁掉一个人。

小王说:“我要是留下来开车,一定把车收拾得非常干净,遵守交通规则,要保证领导的安全,一定要做到省油……”

小周说:“我过去遵守了三条原则,现在我还遵守着三条原则。如果今后还用我,我仍将遵守三条原则:第一,听得,说不得;第二,吃得,喝不得;第三,开得,使不得。我过去这样做,现在这样做,今后还这样做。”

结果,小王下岗了,小周顺利地留了下来。在领导心目中,小周说得太好了。为什么呢?领导坐在车上研究一些工作,往往在正式公开之前,很多事情都是要保密的,司机只能听不能说,说了就是泄密,所以要“听得,说不得”;司机要经常陪领导到处开会,到处参观,最后总得吃饭,但是千万不能喝酒,这叫保护领导的生命安全,所以“吃得,喝不得”;领导不用车的时候,我也决不会为了自己私利开车,公私分明,所以要“开得,使不得”。这样的司机谁会不用呢?这不是会说话的效力吗?

人的嘴除了吃喝以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说话。会说话的人说得人笑,不会说话的人说得人跳。事要人做,话要人说。事情要做得好,话要说得妙。

领导要创造让员工敢说真话的环境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听真话是一种智慧。对于企业来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绝对不仅仅是一句古训,而且是一种非常值得深思的“听话指南”。而“讲真话”的前提是要创造“讲真话”的环境。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过:能够听到别人给自己讲实话,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弯路、少犯错误或不犯大的错误,这实在是福气和造化。

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常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正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

由此可见,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

1995年,当比尔·盖茨宣布不涉足Intemmet领域产品的时候,很多员工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有几位员工直接发信给比尔·盖茨说“你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当比尔·盖茨发现有许多他尊敬的人持反对的意见时,又花了更多的时间与这些员工面谈,最后写出了《互联网浪潮》这篇文章 ,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扭转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同时,他把许多优秀的员工调到Intemmet部门,并削减了许多产品,以便把资源调入Internet部门。那些批评比尔·盖茨的人不但没有受处分,反而受到了重用。

微软的员工可以说真话不是因为勇敢,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因为说出真话而受到任何伤害。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们不愿开诚布公地在企业里发表自己的言论,只是因为不想受伤害。

要创造讲真话的环境,老板本人要胸怀宽广,听得进“逆耳的忠言”,下属的真话哪怕是揭露企业弊病和老板本人缺点,老板也要敢听、乐意听,并且要带动企业的高层领导听得进真话,进而,高层领导带动中层管理者听得进真话,中层管理者带动普通员工讲真话。如此一来,企业才可能形成一种“讲真话、听真话”的良好氛围,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老板要能明辨“谣言”,并迅速扑灭“谣言”的火焰。企业老板必须要对各种谣言进行恰到好处的处理,并坚决制止“谣言之风”的蔓延,以保障员工之间的信任感与公司氛围的和睦。

老板要识别“错误的真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定要明察秋毫,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春秋的时候,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这个曾参在外乡杀了人。

有人告诉曾参(孔子的学生)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的母亲完全不相信他的儿子会杀人,神色自若地织着布,淡淡地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参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参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依然神态自若地织着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

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这种“错误的真话”比谎言更难于识别,因此其产生的危害更加严重。老板要善于“吞下”流言。

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国君姬窟昏庸无道,残害百姓,人们怨声载道。应中山国百姓要求,魏文侯决定出兵讨伐。魏文候本想派智勇双全的大将乐羊子出战,可有人反对,理由是乐羊子的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为官,令他带兵出战让人放心不下。

魏文侯问乐羊子:“我有心让你去讨伐中山国,可是你儿子在那边为官,此事如何是好?”乐羊子慨然回答:“大丈夫为国立功,怎能循私废公,我若攻不下,情愿受罚。”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拜乐羊子为大将、西门豹为先锋,率领五万人马进兵中山国。不久围困都城。

中山国大夫孙焦对国君姬窟说:“乐羊子是乐舒的父亲,不如令乐舒劝其退兵。乐羊子心疼儿子,决不会急于攻城。”果真,乐舒去劝降归来之后,乐羊子带兵驻扎在城外,并未进攻,而是限姬窟一月之内归降。但是,一个月过去了,姬窟又派乐舒去求情,如是三次。

消息传到魏国,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多次建议魏文侯撤换乐羊子。魏文侯对此置之不理,而且连续不断派人劳军,并且带信给乐羊子说,“我正在京城为你建造住宅,等待你得胜还朝。”乐羊子非常感动,但仍按兵不动。

连西门豹都着急了,乐羊子解释说:“你也知道我们是因为姬窟暴虐无仁才来讨伐,如果我们急于攻杀,百姓肯定认为我们也一样凶暴。我三番两次宽限时日,并不是保全父子情义,而是让他们再三失信,借以瓦解其军心,收复中山民心。”西门豹听后,非常钦佩。

又过一月,乐羊子下令攻城。姬窟见守城无望,自杀身亡。公孙焦见大势一去,只好献城投降。乐羊子派西门豹留守,自己回朝复命。

魏文侯大摆宴席,为乐羊子庆功,宴毕,赏给他一只密封的木箱。乐羊子回家打开木箱一看,木箱里不是珠宝,全是他率兵攻打中山时大臣弹劾他的奏折。乐羊子一边看,一边落泪,感慨万分。第二天,乐羊子上朝谢恩。魏文侯大加封赏。乐羊子再三推辞说:“打败中山国都是大王的功劳,没有大王的明察和气度,不可能有今日的胜利。”魏文侯说:“将心比心,除了我,没人信任你,可是除了你,没有人这样帮我。你为国效力,怎能不赏?”

现代企业中类似的事情也不少,管理者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而要认识到员工在判断力上存在的客观差异,冷静分析流言的真实与否以及背后的原因,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老板独自“吞下”这些基于表面现象的流言,以促进员工敢于“讲真话”的积极性,维持公司来之不易的和睦氛围。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