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第三章 言语交际学:用语言拉近交际距离

  • 小说:每天读点交际学(经典珍藏版)
  • 作者:赵渊
  • 字数:477369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4:00

言语是人们交流感情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说话水平的不同,所获得的效果和回报也大不相同。说话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在社交中左右逢源的“法宝”,也是打开他人心扉的“金钥匙”,更是获得众人拥戴的“如意棒”。

做好交谈前的“热身运动”——寒暄

寒暄可以使双方放松一些,熟悉一些,造成一种有利于交谈的氛围。通过寒暄,大家可以更加了解对方,有利于找到共同的话题,有利于采用策略进行深入的交谈。

问候和寒暄虽然是一些单调而且简单的话语,但是却不可忽视。因为它是交谈的催化剂,能够在彼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满足人们的亲和心理。

寒暄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并不是任意的寒暄都能起到这种作用。不恰当的寒暄很可能会弄巧成拙,而寒暄的恰当与不恰当的关键在于话题的选择。一般来说,凡是能引起对方兴致的话题,都适用于寒暄。

甄理是某机械工厂的销售能手,当初他进入这家工厂的第一项销售任务就是向山东某公司推销机械零件。这是一件棘手的任务,因为这笔交易已由该公司初审,未被批准,能否重新寻找到成功的机会,全看甄理的谈判本领了。

作为销售代表,甄理深知肩上的重任,他稍做准备就坐上开往山东的列车。接待他的是公司的客户主任,甄理见到客户主任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正因为你,使我有机会在我生日这一天又回到了我的出生地,谢谢你!”这是一句非常得体的开头语,它简明扼要,但是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它表达了几层意思:感谢主人慷慨赐予的机会,让他在自己生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来到这里,而且这里是他的出生地。这个开场白拉近了甄理与客户主任的距离,也让甄理的山东之行取得了成功。

寒暄是正式交谈的前奏,它的“调子”定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谈话的过程。因此,对寒暄绝不能轻而视之。在寒暄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要主动热情、真诚友善

寒暄时选择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句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表示,还有赖于主动热情、真诚友善的态度。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寒暄的目的才能达到。试想,当别人用冷冰冰的态度对你说“我很高兴见到你”时,你的感觉一定不好。当别人用不屑一顾的态度夸奖你“我发现你很精明能干”时,你的心情不会因此而高兴。

2.把握尺度,适可而止

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个“度”,寒暄也不例外。恰当适度的寒暄有益于打开谈话的局面,但切忌没完没了,时间过长。我们要善于从寒暄中找到契机,因势利导,言归正传。

3.要选好话题

一般来讲,在寒暄时可以选择以下的话题作为开始。

(1)天气

天气几乎是中外人士最常用的普遍的话题。天气对于生活的影响很大,天气很好,不妨同声赞美;天气太热,不妨交换一下彼此的苦恼;如果有台风、暴雨或是季节性流行病的消息,更值得拿出来谈谈,因为那是人人都关心的话题。

(2)窘事

自己闹过的有些无伤大雅的笑话,像买东西上当、语言上的误会等。这一类的笑话,多数人都爱听。开开自己的玩笑,除了能够博人一笑之外,还会使人觉得你为人很随和,很容易相处。

(3)医疗保健

医疗保健这也是人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新发明的药品、著名的医生、对流行病的医疗护理、自己或亲友养病的经验、怎样可以延年益寿、怎样可以增强体质、怎样可以减肥等一类的话题,也许纯粹就是一家之言,但它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特别在遇到朋友或其家人健康有问题的时候,假如你能向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他会对你非常感激。

(4)社会新闻

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也是闲谈的资料。假使你有一些特有的新闻或特殊的意见和看法,那足可以把一批听众吸引在你的周围。

(5)家庭问题

关于每个家庭里需要知道的各方面的知识,例如儿童教育、购物经验、夫妇之间怎样相处、亲友之间的交际应酬、家庭布置等,也会使大多数人产生兴趣,家庭主妇们尤其关心这类问题。

在体育比赛之前,运动员都要做一些热身运动。其实,寒暄就是交谈前的热身运动,是为交谈做准备的。寒暄可以使双方放松一些,熟悉一些,造成一种有利于交谈的氛围。通过寒暄,大家可以更加了解对方,有利于找到共同的话题,有利于采用策略进行深入的交谈。所以在和他人谈话中,切不可轻视寒暄的作用。

掌握说话语序,把重点放在后面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自己最想让对方接受的信息,放在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的最后,并且留下适当的时间让对方能够把信息转化成为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各种选择。一般来说,在二者选择其一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如果你想让对方选择自己所期待的,问话时最好把它放在后面。例如,在商店中,当一位客人买了许多东西正要回去时,聪明的售货员会问:“是要我帮你送过去呢?还是你自己带回去?”大多数客人听了都会说:“还是我自己来好了。”这样,售货员不但表达了关怀之情,同时又替自己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如果你想对一名不速之客下逐客令,不妨对他说:“是今天喝一杯呢,还是下次再喝?”客人听你这么问,大多会说:“下次再喝吧。”这就是利用了人们面对多项选择时选择后者的习惯。

实际上,这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就是一个“瞬间记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过目不忘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因此许多人在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往往只会将这些事物的信息放在大脑的一个“暂存区”内,这些存在暂存区的信息,通常会有两个出路,一条是进入人们大脑的永存库,成为记忆,另外一种就是忘却。但是无论如何,信息在正常人的“暂存区”的时间为4~6秒,不会超过10秒。这就导致到许多人在听别人讲话之时,往往只会记住最后听到的那些信息。而这对于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自己最想让对方接受的信息,放在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的最后,并且留下适当的时间让对方能够把信息转化成为记忆。

一个培训师在给一家知名连锁店的员工讲营销技巧的时候曾出过这样一个题目:“如果顾客说:‘太贵了,能打折吗’,你该如何回答?”员工给出了两种答案,一种是“价钱虽然稍微高了一点,但质量很好”,另一种是“你看这质量多好,价钱高一点也是很正常的”。这两种回答除了顺序颠倒以外,字数、措辞没有太大的变化,却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先看第二种回答,它的重点放在“价钱”高上,因此,顾客可能会产生两种感觉:其一,尽管这件商品质量很好,但也不值那么多;其二,这位营业员可能小看我,觉得我买不起这么贵的东西。而第一种回答,它的重点放在“质量好”上,所以顾客就会觉得,正因为商品质量很好,所以才这么贵。

说话语序的调换能使人们要表达的事情的含义产生很大的差别。而且,通常是被放在语序后面的那部分将会成为表达的重点,更让人印象深刻。例如,你帮别人介绍男朋友,如果你说:“这个男孩是一流大学毕业的,身材高大,品性也很好,就是长得有点普通。”这样的说法,会让对方把关注点放在男孩的相貌上,从而忽视了男孩其他方面的优势,你做媒的成功几率也会很小。如果你换一种说法:“他虽然长得不是很帅,但是他是一流大学毕业的……”结果也许就会不一样。

一般来说,把说话的重点放在后面,适用于交际时彼此间简短的交谈中。而在一次较长的演讲之中,演讲者应该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始。因为正常人持续接受信息的能力,在15分钟内达到顶峰,之后便持续下降,45~60分钟后进入低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脑疲劳期,这时听众接收信息的能力会很弱,无法正确理解演讲者的真正意图。

掌握说话的顺序是一门学问,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场合灵活运用。这样,我们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能很好地被对方接收了。

控制好说话的节奏

说话没有节奏变化,就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如果能够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就会使人愿意听,喜欢听。

生活中,有的人说话很快,一大堆话一口气就能说完,别人形容像是打机关枪。而另外一种人则恰恰相反,说话慢条斯理,半天也挤不出一句话来。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就是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节奏。

节奏,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运动形式的一种表现。日出日落,潮涨潮消,花开花谢,冬去春来;人的起居作息,社会的兴衰更替,都无不体现出事物运动形式的变化,一种有规律、有秩序的变更。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有规律、有秩序的变化,就是节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节奏有过绝妙的写照:“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里的“急雨”“私语”“莺语”和“大珠小珠”就生动地展现了琵琶乐音的轻重快慢及起伏停顿的节奏。现代人也常说,“急人快语”“疾言厉色”“语重心长”“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等。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口语节奏所具有的感情色彩、形象内涵和动人力量。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一篇口才学论文中,认真地分析和论证了口才的语言技能问题。他得出结论:口头表达艺术主要有四大要素,而其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口语的节奏。

节奏主要体现为快慢和停顿。说话没有节奏变化,就会像催眠曲一样使人昏昏欲睡;反之,如果能够掌握好说话的节奏,就会使人愿意听,喜欢听。一般来说,口语的节奏有两种语言效果。一种效果是,高亢铿锵的语调催人奋发,快的语速使人激动、紧张,低沉的语音叫人深思和黯然神伤。或者进一步说,快的语速、重的语音、扬的语调、短的句式、小的停顿、凝练的信息内容、刚健的词语风格会表现出兴奋、爽快、高昂、激动和急切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听众不自觉地受到相应的感情冲击和影响,并产生相应的亢奋、紧张或紧迫等心理。

另一种效果是,慢的语速、轻的语音、长的句式、大的停顿、抑扬的语调、松散的信息内容、柔和的词语风格可显示出安然、从容、平静、淡雅和严肃、沉重的感情色彩,从而又会使对象不由自主地受到相应的情绪感染和影响,并产生相应的闲散、恬适、庄重、深沉或悲痛的心理。

说话时,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能形成了口语的乐感和悦耳动听。有位意大利的音乐家,他上台不是唱歌,而是把数字有节奏地、有变化地从1数到100,结果倾倒了所有的听众,甚至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一次谈话、一堂讲座、一场辩论、一台演讲、一堂教学从头到尾声调高亢不行;轻声细语也不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不妥;光怪陆离、危言耸听也不佳。要使听众自始至终都能精神饱满,有效地接受信息,使谈话、讲座、辩论和演讲获得理想的效果,说话者应该做到两点。第一点是在声音形式上,语音要有高有低,语调有抑有扬,语速有快有慢,吐字停顿有长有短。第二点是在内容、风格和表达手法方面,信息要有强有弱,主旨有贴有离,文采有浓有淡,风貌有俗有雅,情与理有穿插交错,论述与例证用多种多样的逻辑格式展开。

说话的节奏和说话的语气一样,都会影响到听众。说话的节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时,要注意恰当地运用说话的节奏,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

用幽默融化社交中的坚冰

在社交中,幽默是缓解人际紧张的安全阀,可大大降低彼此间的摩擦系数,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幽默,来自拉丁文的意译,原意是在植物中起润滑作用的汁液。在摩擦太大难以转动的齿轮中加适量的润滑剂,齿轮就会轻松咬合,自在运转。在社交中,幽默是缓解人际紧张的安全阀,可大大降低彼此间的摩擦系数,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一位人际关系专家曾指出,如果一群人能为同一件事开怀大笑,表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态度或信念。依据人际吸引理论,人类会喜欢拥有相似态度或价值的人。因此,同时为某件事而笑,是发展友谊的第一步。另外,笑不但可形成人际的沟通,也能在人与人之间划分界线。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无法和一个团体的其他人一起笑,则此人将会自觉是个外人,而与团体间有一道鸿沟。

美国学者特鲁·郝伯曾说过:“要运用你的幽默力量去主动与人交往,在与人接触的最初那一刹那,幽默就已经帮你把自己的壳打碎了。”每当你面临人际关系的种种烦恼和危机时,请别忘了邀请“幽默”为你化解烦恼。

很多人认为只要让人发笑的语言都是幽默。其实,让人一听就发笑的只是笑话,只有让人听了想想再笑的才是幽默,它表现在生活与社交中,常有讽刺的意味,但又没有讽刺的尖刻,更不像滑稽那样外露,却比它们更有文采,更有意义,是充满人生智慧的微笑,所以它是一个人才能的显现,表现了一个人高雅的风度,拥有幽默的人,往往是知识渊博、辩才杰出、思维敏捷的人。

一次,诗人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办的宴会。宴会上,侍者献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是一条条很大的煎鱼,而给但丁送上的却是几条小鱼。但丁没有品尝佳肴,而是把盘里的小鱼逐条拿起靠近耳朵,然后又一一放回盘中。执政官见此情况,就问但丁,为何做这种莫名其妙的动作。

但丁清了清嗓子,高声回答:“很不幸,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在海上遇难。自那以后,我始终不知道他的遗体是否安然葬入海底。所以,我就问问这些小鱼,也许它们多少知道一些情况。”“那么,它们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呢?”执政官问。但丁答道:“它们告诉我说,它们都很幼小,对过去的事情不太了解。不过,也许邻桌的大鱼们知道一些具体情况。它们建议我向大鱼们打听打听。”执政官不由得笑了,转身责备侍者不该怠慢贵客,吩咐他们马上给但丁端上大煎鱼。

相信任何人看了但丁的“滑稽”表现,都会忍俊不禁。对于在宴会中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丁没有愤怒离席,也没有拍案而起,而是将自己的不满不卑不亢地婉转表达出来。这种婉转指出对方过失,同时又为自己提出要求的谈话技巧,任何人听了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必然是一边为对方机智的谈吐逗笑,一边又不无歉意地请求对方原谅自己的考虑不当。

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具有幽默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比较好的人缘,这类人可以在短期内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赖。而缺乏幽默感的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往,也会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拥有幽默感是需要长久培养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1.借题发挥法

借题发挥法是指由甲事谈乙事,既为甲事解围,又为乙事造势。几个朋友郊游,一个女孩被蜜蜂蜇了一下,脸上鼓了个大包,女孩哭泣不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其追求者说:“谁让你长的比花还美啊,不仅我喜欢,连蜜蜂都不放过你。我该为我的眼光感到庆贺了!”女孩破涕为笑。

2.谐音双关法

谐音双关法是指用谐音言此意彼,让听者理解弦外音,话外意。李鸿章有一个远亲,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参加科举考试时无从下笔,却在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亲妻(戚)”,主考官批阅此卷时写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3.歪解妙释法

歪解妙释法是指用轻松、调侃的语气,对话意、问题进行“歪曲”和“荒诞”的解释。一个男孩喜欢看书,其女友满腹牢骚:“我是一本书就好了。”男孩不解,女孩说:“那你就天天把我捧到手上。”男孩打趣道:“那可不妙,我看完这本就要换新的。”

幽默不能为我们减轻经济负担,不能给我们金银财宝,不能阻止青春的流逝,然而幽默却能给我们一颗智慧和年轻的心,一种健康的生活心态,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轻松自如。幽默既不玄奥,也不浅俗,只要抱着善于学习、善于观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都能成为幽默大师,令自己的人生修养更上一层楼。

竖起大拇指,学会说“甜言蜜语”

赞美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巧妙的方法,它是人际交往中最美的语言,它能让说者增光,听者得意。养成赞美别人的习惯,时常竖起大拇指,适时地说点“甜言蜜语”,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充满五彩阳光。

歌德曾说过:“最真诚的慷慨就是赞赏。”为人处世,最真诚、最慷慨、最有效的技巧就是能够经常有意识地给别人鼓励、感谢、欣赏和赞美。能否慷慨地赞美别人,是一个人处世水平、待人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

赞美可以让人用微小的付出赋予别人无比的满足感,成为别人幸福的源泉,增添生活的动力。赞美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只需要我们坦诚地热爱、关心别人,留心生活,做一个细心人、热心人,就会给周围的人送去春之温暖,夏之清爽。你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也许就会使他人精神焕发,快乐无穷。

在人际交往中,赞美不是随便说几句表扬他人的话就可以了,说“甜言蜜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一个人可以通过赞美与对方有密切联系的人、事物,来折射自己的赞美之意,这样可以更好地达到赞美的目的。具体来说,赞美一般需要遵循“三了解”和“三不”的原则。

1.了解对方引以为荣的事情

赞美一个人引以为荣的事情,可以使他更容易接受你的谈话内容,但需要注意:赞美的语言表达要准确,不能偏离事实;赞美必须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言语,不要夸张;赞美时精力要专注,让被赞美者感到你是真心实意的。

2.了解对方的弱点

了解对方的弱点才能利用对方的弱点,用其弱点的对立面去赞美他,使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实现赞美所想要的结果。

3.了解对方的爱好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爱好,可以赢得对方的喜欢。虚心请教,是高超的赞美。一般来说,爱什么就懂什么,只要你虚心讨教,对方一定会耐心地向你传授其中的奥秘,也就会产生“无赞胜有赞”的效果。有时,你不妨把自己表现得“外行”或水平低一些,对方肯定会很高兴。

4.不要陈词滥调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赞美应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但有些赞美语言却是陈词滥调,其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公式化的客套话和俗语。例如,一见面就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百闻不如一见”“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一些味同嚼蜡的恭维,使人感到缺乏诚意。

另一方面就是鹦鹉学舌,说别人说过的话。有的人在赞美别人时,自己想不出怎么赞美,只能跟着别人说重复的话,附和别人的赞美,反而使对方感到厌烦。

5.不要说外行话

不懂装懂,就难免在赞美别人时说外行话。这样,既不能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又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很容易被大家耻笑。所以我们应注意:赞美应适可而止,不可画蛇添足;赞美行家时可以用笼统、模糊的语言;知识是赞美别人的源泉,为避免外行话,事先最好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在社会交往中处处细心观察别人,坦然地敞开心扉,理解他人,爱护他人,你就很容易地找到赞美的突破口。赞美并不一定需要刻意修饰,只要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真实流露就会收到赞美之效。善于辞令者,当面赞美几句,效果会立竿见影;不善言语者,一个眼神或一个憨笑也表示了很深的诚意。

赞美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巧妙的方法,它是人际交往中最美的语言,它能让说者增光,听者得意。养成赞美别人的习惯,时常竖起大拇指,适时地说点“甜言蜜语”,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充满五彩阳光。

在谈话中加点“调料”

在社交中,平淡无奇的话无法引起别人的兴趣,而适当地在谈话中加点“调料”,就会让谈话氛围充满激情,会让对方不愿意结束交谈,并对下次的交谈充满期待。

在人际交往中,巧用各种语言材料,能为说话增色生辉。中国历代的丰富语言宝库、五洲四海的优秀语言财富、鲜明生动的民间语言、精心雕琢的书面词汇,都是广泛开发的不尽资源。一般来说,在社交中运用一些方法,在谈话中加点“调料”,会让交谈更加愉快。

1.故事让谈话引人入胜

在谈话中巧妙引用典例故事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戏剧性效果。引用的典例故事既可以是文学名著,也可以是古今中外民间流传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故事讲述道理更具体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2.名人名言增强感染力

世界上的许多成功人士,不仅为人类的文明发达、繁荣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为后人留下了广博的精神财富。他们创造的许多名言名句,脍炙人口、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

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人都喜欢,因为它深刻,有内涵,给人以美感,令人回味,发人深省。一个人讲话是否具有哲理性,能反映其思想是否深刻和成熟。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特定的含义,其正确性是被无数事实证明、后人所公认的,在讲话中适当引用这些名言,可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3.成语使语言更加生动

说话时熟练地运用成语,能使语言更加生动。成语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说话时如果换一种方式去理解,也能产生新意。钱钟书的《围城》中就有一个巧用成语的例子:“不是众叛亲离,而是离亲叛众。”这一内部语序的变化,很有辩证意味,主动与被动的错位,褒贬之间,一目了然。

4.善用俗语

俗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它富于哲理,句式匀整,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运用得当能大大增强表达效果。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上海一幢公寓里发出阵阵欢笑,原来,一位著名画家要回家乡,他的学生为他饯行,一些社会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时,画家向席间的一位著名歌唱家敬酒,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歌唱家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画家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画家简单的祝酒辞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在于他巧妙地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5.巧用谚语

谚语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谚语经历了千百年的长期流传,千锤百炼,凝聚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因其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简练、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所以常常为讲演和谈判者使用。

在社交中,平淡无奇的话无法引起别人的兴趣,而适当地在谈话中加点“调料”,就会让谈话氛围充满激情,会让对方不愿意结束交谈,并对下次的交谈充满期待。同时,善用各种“调料”也能增强你在人际交往中的个人魅力。

选择适宜的话题进行交谈

我们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画地为牢,只要不触犯别人的禁忌,遵循“哪壶不开不提哪壶”的社交原则,掌握一定的选话题技巧,就可以让彼此间的谈话轻松愉快。

选好话题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门学问。人们交谈时通常是由开始讲话的人选择一个话题,大家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然后转向另一个话题。如果选择的话题能被大家接受,谈话便会顺利地进行下去。如果选择了不适宜的话题,引不起大家的兴趣,没有人做出反应,交谈便失败了。

一般来说,在社交中不合适的话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有关谈话者自己的话题

有的人谈来谈去总是围绕自己的生活,开始人们也许还有兴趣听,时间久了人们便失去了兴趣甚至躲着这样的谈话者了。

2.有关禁忌的话题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让别人提及的话题,如夫妻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不愿谈及的疾病,有的人不愿意别人打听自己的经济状况等。生活中,总有一些“包打听”式的人,这类人对别人的事情很感兴趣,尤其对别人的隐私问题、敏感问题、忌讳问题感兴趣。这种“包打听”式的人,非常让人讨厌,别人甚至常常躲着他。这种爱询问和传播别人隐私的人,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够自尊自重。

一个人问一位老人的年龄,老人不愿意如实相告,就说自己记不清了。问者却依然“执迷不悟”,穷追不舍地问老人的属相,老人无奈,说出属相。问者竟然认真地用手指算起来,并且说:“哦,73岁了,是个门槛,你要当心。”老人很生气,拂袖而去。

韩非子在《说难》中写道:龙的脖子上有两块逆鳞,谁触动了它,龙就会大发雷霆。人也有逆鳞,谁触动了它,人就会动怒变脸。这里说的是与人交谈的道理:每个人身上都有“逆鳞”——不愿别人触及的缺憾、隐私、伤疤等。如果一个人在交谈中不了解、不尊重对方,有意无意触动了这些敏感的“逆鳞”,轻则使交谈话不投机,不欢而散;重则令对方动怒变脸,甚至招致祸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哪壶不开就别提哪壶。

3.假话题

假话题是指那些无法继续下去的话题,如果你用“今天天气很好”来开始谈话,对方便没有什么话来回应。

俗话说:“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一句话能说得人跳。”可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有非比寻常的力量,这也是口才的力量。所以,在人际交往的开始,你就需要一个可以吸引对方而不让人“跳”的好话题。

选好话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中心开花法

面对众多的陌生人,选择众人关心的事件为题,围绕人们的注意中心,引出许多人的议论,“语花”四溅,形成中心开花。

2.即兴引入法

巧妙地借用彼时、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为题,借此引发交谈。

3.投石问路法

与陌生人交谈,先提一些投石式的问题,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谈,便能谈得较为自如。

4.投其所好法

春秋时期的鬼谷子曾说过:“与智慧超群的人说话,凭借的是广博的见闻;与见多识广的人说话,凭借的是精辟的辨析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则应该简明扼要;与大人物说话,要用奇妙的事情吸引他的注意力;对方喜欢的事情,就应该投其所好。”孔子也曾经发出过“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慨叹。可见,投其所好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交中,我们可以问明对方的兴趣,通过谈论他的兴趣,顺利地进入话题。因为对方最感兴趣的事,总是最熟悉、最有话可谈也最乐于谈的。

此外,许多人对话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常常觉得只有那些幽默风趣、惊险刺激或怪诞恐怖的事件才值得谈起。事实上,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趣事,更多的则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普通话题。所以,我们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画地为牢,只要不触犯别人的禁忌,遵循“哪壶不开不提哪壶”的社交原则,掌握一定的选话题技巧,就可以让彼此间的谈话轻松愉快。

巧妙转换话题,化解尴尬场面

在人际交往中,转换话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对方的好奇心心理,让他对话题产生兴趣,这样,我们就能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啰嗦。

在交际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如下情况:话题内容枯竭;产生了不同意见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必要的争论:谈及了别人的隐私;话题没有积极意义。这时候我们就要立即转换话题。比如,几个朋友在谈话时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一直争执不休肯定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感情。这时,我们不要一再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应适当地转换一下话题,重新开始另一个问题的讨论,然后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朋友交换想法。

要想成为交际能手,不仅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听对方的谈话,同时还要有驾驭话题的能力。不要滔滔不绝地讲别人不爱听或者不感兴趣的话题,我们需要观察对方想听什么,他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当然转换话题也是有一定技巧的,比如说你不能太突然地转换话题,这样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或者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三国早期的时候,刘备的势力还没有成长壮大起来,还需要曹操的帮助。有一次,曹操与刘备饮酒,曹操想试探一下刘备的野心。于是在喝酒的时候,曹操先用手指刘备,然后指着自己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所拿的筷子落到了地上。当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地弯下腰把筷子捡起来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刘备在惊慌中掉了筷子之后,机敏地利用天气变化,把谁是英雄的话题岔开,转移了曹操的注意力,才化险为夷。

在人际交往中,转换话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对方的好奇心心理,让他对话题产生兴趣,这样,我们就能避开一些不必要的啰嗦。

有一个孩子看到了火车,觉得很好奇,不知其为何物,便问妈妈:“这是什么啊?”妈妈说:“这是火车。”“它为什么跑这么快呢?”其实这是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这位聪明的妈妈便说:“是呀,火车跑的很快,过几天咱们去你舅舅家,就坐火车好不好?”孩子只想着去舅舅家的事,就把先前的问题忘了。

其实,转换话题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公关词典》中对其方法的定义是:用暗示或提问的方式将对方的谈话引向主题或者脱离自己不想谈的主题。具体方法如下:

1.暗示

如果对方的谈话离题太远,你可以用暗示的方法启发他回到正题。例如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或展示一下与谈话正题有关的物品等。

2.提问

提问是引导话题和转换话题的好方法。提问可以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某个话题上来。

3.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就是说别人问你话,而你不愿意对这件事发表评论,你可以试着回答另外一个和这个话题不相关的事。比如说在吃饭时,你可以把话题转到吃饭上,一句“菜都快凉了,快吃吧!”就可以转移很多话题。

4.见风使舵

见风使舵就是顺着说话人的想法走到另外一个话题上,而这办法往往是要以贬低自己为代价的。到企事业单位面试时,可以多运用此方法。

刘洋去一家公司应聘,人事经理想把他给打发走,就直接跟他说不缺人。刘洋没有说话,他从包中拿出一个早已制作好的牌子——“人已招满”,递给人事经理,然后就走。人事经理被他这种有创意,又不失礼貌的举动给“惊”了一下,就让他到广告部上班了。

转换话题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在社交中要把握时机,灵活运用,这样,谈话就能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良药适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同事还是亲人,你都要多开动脑筋,解放一下僵化的思想。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起到“良药爽口,忠言顺耳”的作用。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同时也应该为别人提供咨询意见。然而,大多数人都讨厌忠告,忠告听起来似乎总是不顺耳。原因是大多数人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即内心有理性的认识,但仍然容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比如,刚刚在学校下决心回家努力学习的男孩,一走进家门,他母亲就喊道:“你又到哪里去玩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要是考不上大学,你以后怎么办?”母亲本想用这样的话来激起男孩的上进心,但男孩在反向心理的驱使下,会想:“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没有出息!”一气之下,男孩跨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苦心白费了。

忠言不能和药类比。药是治疗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喜欢接受逆耳的忠言。人心总是因为多听逆耳之言而更加脆弱,而顺耳之言更易激发人们发奋的斗志。

指出别人过错的话往往刺耳难听,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不说忠言,只是有必要考虑把“逆耳之言”说的好听,如果用药来比喻,就是在苦药外面做上一种包装,比如各种糖衣片,胶囊等,苦药可以变的不苦甚至甜,但仍然具有苦药的疗效。也就是说,在给别人提意见、纠正错误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用直言,而应该让舌头拐个弯,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形式。直言不讳带有刺激性,容易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抵触情绪;而婉言比较温和,既表明自己的观点,又显得有礼貌,对方也乐意接受。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孝成王继承王位。当时的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趁此机会,派遣兵将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赵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当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求见赵太后,赵太后猜测他是来劝自己答应让儿子当人质的,于是气冲冲地等着他。但是触龙面见赵太后时,只是拉家常,说些衣食住行的事,然后提出一个要求:他想给自己15岁的小儿子走个后门,让他到皇宫里当差。

赵太后笑他过于溺爱小儿子,触龙点头称是,而且认为自己比赵太后还要疼爱自己的孩子,并说赵太后最疼爱的是女儿燕后,而不是长安君。赵太后辩解说最疼爱的是长安君,触龙举例说燕后出嫁的时候,虽然赵太后依依不舍,但是女儿出嫁后,却一直担心女儿被赶回来,这是为女儿的将来做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够世代做国君。

赵太后觉得触龙说得很对,触龙又对赵太后说:“当父母的疼爱子女,就一定要为自己做长远打算,现在长安君于国家社稷没有功劳,将来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赵太后爽快地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了,赵国成功化解了危机。

让忠言不逆耳除了讲究说话技巧外,还要注意提出忠言的场合。一般而言,有意献言者最好事先安排“一对一”的形式,以避开他人耳目,引发不必要的传言,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良药适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无论你面对的是朋友、同事还是亲人,你都要多开动脑筋,解放一下僵化的思想。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语言起到“良药爽口,忠言顺耳”的作用。

“检点”言行,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

在社交中,说话的时候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只有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别人才会采纳你的建议,而你也会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些话语比打人更伤人心。虽然人们不用匕首,但“语言像匕首”,就如一句法国谚语所说:“语言的伤害比刺刀的伤害更可怕。”那些溜到嘴边的刺人的反驳,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使对方太难堪。布雷姆夫人在其《家》一书中写道:“老天爷禁止我们说那些使人伤心痛苦的话,有些话语甚至比锋利的刀剑更伤人心;有些话语则使人一辈子都感到伤心痛苦。”

在社交中,说话的时候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心。只有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别人才会采纳你的建议,而你也会顺理成章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方志新是个工程师,他嫌自己的房租太高了,想要降低一点。想来想去,他便给房东打了个电话,告诉房东他要搬出公寓。其实他并不打算搬走,只是想让房东为他减免一些房租。其实他也知道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其他房客都曾经尝试过多次,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些房客也曾经多次劝他,房东是一个很顽固的人,可是他还是对房东抱有一丝希望。房东接到他的电话后,没多久便找他谈话。

刚开始时,方志新并没有直接谈到房租问题,只是说他特别喜欢这所公寓。他一面赞扬房东对房子的管理方式,一面表示他因经济紧张,自己无法在这所房子里继续住下去。听到这里,房东就将自己所遇到的许多困扰告诉了方志新:有的房客写信侮辱和恐吓自己,还有房客以言语威胁自己。房东对方志新说:“像你这样不挑剔的房客,对我而言,真是太好了。”于是,房东主动地降低了一些租金。而方志新则希望再多减些租金,所以就提出自己的想法,房东一句话也没多说就痛快地接受了。如果方志新也同其他房客一样,用同样的方法侮辱、威胁房东的话,他的房东肯定是不会同意降价的。他以友善、赞扬及同情打动房东,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避免不了会与他人产生摩擦,首先我们要了解别人的想法,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样的谈话才会顺利。

处世就是赶路,总会遇到狭窄的难以前行的地方。如果事事较真,只逞一时的口舌之快,不肯让步,那么别人就会嫉恨你,设法阻挡你,这样,即使一条坦途也会变成狭窄泥泞的险滩。这个时候人们最好停一下,让别人先过去。如果经常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即使多让几步,也不过几百步,而被让路的人会对你心存感激,也会在以后的路上让你一步,这样,就算是一条狭窄的小路对你来说都是坦途了。

巧妙地说服他人

我们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要多点耐心,因势利导,从而让对方无法说“不”,以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就某一事情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语无伦次、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而他要说服的对象却一头雾水,不明其所以然。词不达意和过多的言辞,不但不能说服对方,反而会令对方更加厌烦。而另一些人围绕一个主题,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以小见大,以浅喻深,言辞中既照顾到说服对象的特殊地位和心理,顾全他的面子,又能让对方快速理解自己的意图,有效地打消其逆反心理,通过自己有条理、层次分明的语言,令倾听者心服口服。

说服是一门让他人认同你的观点、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让他人听信于你的个人能力。具有说服能力的人大多是善于运用自己独特个人魅力的人。他们总是表现出信心十足、精力充沛的风貌。他们不但能把握自己的情绪,也能把握他人的情绪,从而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有许多口才很好的人,往往用自己的唇枪舌剑把对方口头上所说的意见驳倒后,就以为自己说服了别人,但却不知道别人心里还藏着什么疑难未解之处。这样的“说服”,只是口头上的说服,心里并没有服,别人并不会按照你的话去做。

我们要说服别人,必须首先透彻地了解别人的意见,看他们是怎样想的,有了怎样的感觉,了解他们怎样看事情。对别人的思想、感觉、看法了解得越清楚,说服力就越强,越能够替人指点迷津。所谓“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摸熟了通向各种人物内心的道路后,我们才能逐渐清除对方内心的忧虑,解答他们内心的怀疑,并且把那些和你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推倒移开。

一个人若想提高自己说服别人的能力,必须把关心别人、了解别人当成一种经常努力的工作。你在说服一个人前,要经常关心他的生活,和他接近,倾听他与别人的谈话,注意他各方面的表现,研究分析他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规律。这些都是你说服他人前要做的准备工作。

另外,强调双方的共同点,是成功说服别人的一条捷径。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曾经写道:“即使理由多得像草莓籽一样,我也不愿在别人的强迫下给他一个理由。”强迫,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沟通方式,而且极可能衍生负面的结果,最后与自己的期待背道而驰。这就像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是无法强迫它喝水一样。人很难透过强迫性的举动,说服别人赞成自己的观点,或是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他们百般抗拒的事情。而如果你找到了双方对一件事情的共同点后,说服工作就会容易很多。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曾经以一句“为人民而创造的政治”的名言,掌握了民众的心,而为民众所拥戴。林肯总统在面对需要说明的场面时都会说:“我在开始议论时,就会将彼此意见的共同点寻找出来。”

林肯在有名的奴隶解放演说中,在最初的30分钟内,只叙述了一些持反对态度者所赞同的意见,然后再把反对者按自己的目标逐渐地拉到自己这边来。林肯的说服方法,有两个要点。其一,人往往在被别人压抑住其自身的意见时,自己才发现真实的一面,而反过来完全地信赖对方。其二,“自我发现”时,在主观上仍非常相信就是自己的意思,而事实上,这往往是被说明者诱导出来的结果。

林肯运用这个技巧的秘诀,就是在演讲前30分钟,先巧妙地软化敌方,也就是在开始时先强调敌我之间的共同点,引导对方,使他们一步步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的立场,彼此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深,而演变成“如果你有那种想法,那我只好和你拼了”的局面。当对方有了这种对抗的心理状态时,你是绝对无法说服他的。因此,如果在交涉的场合有五项待解决的事情,而你在刚开始时,就能把五项中最困难的问题提出来,也不失为是一种好的做法,因为最困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其他的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说服专家戴夫·拉客哈尼说过:“说服是一门得到人人都想得到的神奇艺术。”说服的确需要一定的技巧,它需要理解人性的各方面,这些方面通常是自动的或在人类潜意识层面工作。也正因为如此,说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往往要反复多次,经历迂回曲折。我们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要多点耐心,因势利导,从而让对方无法说“不”,以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

如果你会说话,就能轻易地感染别人,让别人乐于听从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如果你不会说话,对方的“心门”就始终紧闭,你就只有白费口舌,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离不开说话。一般说来,会说话的人朋友多些,不会说话的人朋友少些。然而,什么是会说,什么是不会说呢?有的人认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就是好口才,但语言学家王力说:“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然而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攻心”,也就是说话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这样,你才能开启对方的“心门”,让彼此在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往。

有的话别人听了只当是耳边风,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有的话别人听了只是充当一个传话筒,耳朵听进去,嘴巴传出来,并没有听到心里去。这两种情况都是做无用功。要想把话说得有价值,就必须说到对方心坎上,这样说话才不会浪费,把话听到心里去的人也会觉得是有价值的。

被公认为是“世界魔术师中的魔术师”的赫万·哲斯顿,在他活跃的那个年代,他精彩的表演能让超过六千万的观众买票进场看他的演出。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多为观众着想,懂得表现人性。哲斯顿对每个观众都表现得很真诚很感兴趣。他说:“许多魔术师在看到观众时会对自己说:‘坐在台下的都是一群傻子和笨蛋,我能将他们骗得团团转。’”而哲斯顿却不这样想,他每次在上台时都会对自己说:“我得赶紧,因为这些人来看我的表演,是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让我过上舒服的日子,因此,我要将最高明的手法表演给他们看。”

与人交往也一样。如果你想让自己说出的话具有价值,能引起共鸣,并收到让对方“心服口服”的效果,就要理解对方的合理需要,爱护对方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说话办事的时候就要经常注意“转换角度”,即善于“站到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如同用你的观点一样”。

卡耐基一直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进行讲课。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说,租金要增加3倍。于是,卡耐基就去与饭店经理进行交涉。他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接下来的时间里,卡耐基为饭店经理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我的听众,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卡耐基的一番话说服了,最终决定不会涨价。

卡耐基之所以在交谈中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时,他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事情,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心理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不会说话,即使有满腹的知识也打动不了别人;会说话,三言两语便能感染别人,让人心动,进而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事实上,说服别人接受一项计划、一个观念或者一种理论,也和推销钻石的道理相同。如果你会说话,就能轻易地感染别人,让别人乐于听从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如果你不会说话,对方的“心门”就始终紧闭,你就只有白费口舌,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全面提高你的说话水平,把话说到别人心坎上,将会让你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从容不迫。

从言语中破译对方的心理密码

我们应该学会看懂身边的人,审时度势,摸透别人的心思,然后见机行事,从而做到“察人言,观局势,行明事”。

古人云:“言未出而意已生。”言辞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其实,此时他内心的心理密码已经泄露了他的真实动机。

察言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基本技巧。不会察言,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就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说话方式,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几种基本的察言方法。

1.说话语速

内心平静的人声音也会心平气和;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诬蔑他人的人,说话时会闪烁其词;心中有疑虑不定思想的人说话总会模棱两可。

2.口哨声

口哨声有时是一种潇洒或处之泰然的表示,但有的人会以此来虚张声势,掩饰内心的惴惴不安。

3.清喉咙

在正式场合中发言或演讲的人,开始时就清喉咙者,多数人是由于紧张或不安,他们对问题迟疑不决,需要继续考虑。一般有这种行为的男人比女人多,成人比儿童多。有的人紧张时一般是结结巴巴,或吞吞吐吐地“嗯”“啊”,也有的人喜欢习惯性地反复说:“你知道……”而说话时不断清喉咙,改变声调的人,可能还有某些焦虑。而故意清喉咙则是对别人警告,表达一种不满的情绪,意思是说“如果你再不听话,我可要不客气了。”

在人际交往中,闲谈是破译对方的心态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因为闲谈大多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的,这会使对方心理上撤去防线。

某企业的总经理因身体状况不佳,决定提前退休,董事会需要选出新的总经理接替他的职位。此事是秘密决定的,企业的员工都很想探得秘密,他们纷纷从董事会成员口中打探消息,却一无所获。这时候,有个员工潜心研究了董事会成员的心理定势:董事会成员不会说出是谁出任总经理,假如问题提得巧妙,对方会不自觉地露出某种迹象,有可能探得秘密。于是,他向一位参加会议的董事会成员提了一个问题:此次出任总经理的人是不是秃头?因为当时有三名候选人:一是秃子,一是满头黑发,一是半秃顶。在这看似无意的闲谈中,这位董事会成员没有仔细地考察到保密的重要性,虽然他也没有直接回答出具体的答案,但这个员工从董事会成员思考的瞬间,就推断出最后的答案:半秃顶的将会是新任总经理,因为董事会成员在听到问题之后,一直在思考半秃顶是否属于秃子的问题。半个月后,新任总经理走马上任,果然就是那个半秃顶的人。

人际交往,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你在人际交往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不善于察言,就容易陷入人际关系的“漩涡”,为人际关系所累,甚至会惹出一身麻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看懂身边的人,审时度势,摸透别人的心思,然后见机行事,从而做到“察人言,观局势,行明事”。

避免争论,别逞一时口舌之快

如果你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然会被人尊重。如此一来,不但普通的争论是可以避免的,就是有目的、进攻式的争论挑战,也同样有可能避免。

在社交中,有些人习惯性地与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总要照例反驳。这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中只有自己,而且他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要占上风。其实,在谈论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问题当中,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把双方的总和再行分配,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因此,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与人争论不仅会浪费你的精神、时间,也会让你在其他方面得不偿失:第一,使你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因而对你产生反感;第二,使你容易养成专去挑剔别人错漏的恶习;第三,使你积久变成骄傲;第四,你将因此失掉很多朋友。而最大、最可怕的影响,是会因争辩而发生不合作的现象。社会减少了合作能力,进步自然也有了限制。避免跟别人争论的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必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浅薄,你用礼貌对答他,你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然后你立刻避开他,在不必要的时候,你不要跟他交往。

曾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总是会和颜悦色地对他的反对者说:“亲爱的朋友,你到这里来和我争执这个问题,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人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于是他会施出一种“诱惑”的手段,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无论那些成功的人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他们的第一步是“避免争论”,他们的策略是以“迎合别人的意志”及“免除反对意见”来改变他人的想法。

在会议室里,你可以因为不满意一个方案而反复与人争辩,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拍桌顿足,因为你把你的意见陈述了以后,还有别的同事可以考虑你的意见。这是关系大众的权益,值得你用全部精力去争取。可是在私人谈话中,你就不必如此了。比如,你和一个朋友争辩了一个下午,你说写一首现代诗应该要押韵,读出来才有音乐的节奏,而你的朋友则反对这个理论。他说和谐的节拍就是诗中的韵律,刻板地押韵,则会损害诗的本质。你们争辩了半天,除了彼此的闷闷不快,没有更好的结果。

碰到任何一种反对意见,你应当先自己打算:“关于这一点,我能不能在无关大局的范围中让步呢?”为了使他人顺从你的意见,你可以尽量表示“小的让步”,有时,为了避免这种反对,甚至还可以将你的主见暂时收回一下。如果你碰到了对于你的主要意见十分反对的人,那么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把这问题延缓下去,不必立刻解决,这一方面使对方得到重新考虑的机会,一方面你自己也有重新决策的机会。

如果争论无法避免,必须迎头碰到的时候,你就应该让有不同意见的人说他要说的话,同时,你即使不能赞成他们的意见,也得向他们表示你能够完全了解他们的态度与地位。

你可以实现你的主张,你可以左右别人的计划,但不是用争辩的方法来获取。好胜是大多数人的弱点,没有人肯自认失败的,所以一切的争辩都是不必的。如果你能尊重别人的意见,你的意见也必然会被人尊重。如此一来,不但普通的争论是可以避免的,就是有目的、进攻式的争论挑战,也同样有可能避免。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