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体,每个人都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体。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疾病,同时这个人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对健康的一种新的诠释。
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
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九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1.生理健康生理健康就是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过去将生理健康定义为:“能够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以及具有应激能力。”
目前,人们认为应当将健康与健康行为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健康是指循环、呼吸系统、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活动及肌力都达到最低正常水平,这样就会有助于减少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健康行为要求健康达到一定水平,并且与敏捷性、速度、肌肉的耐受性和收缩力有关,能够使机体更好地从事职业与娱乐方面的生理活动。
2.心理健康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由来已久,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近几年才开始凸显。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国际卫生组织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统一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与外部世界匹配,有无明显差异。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失调心理。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