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否健康,并不像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是从个体适应环境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通俗来讲,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智力有缺陷,那么他的社会化过程难以开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阻碍,人难以独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
(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时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
(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适当发泄、主动调节和控制情绪,不为情绪所控,不因为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我们常说的情商便体现了这一能力。
(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环境的良好适应者,他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始终使自己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根据现实调整自己的需要与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统一。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我们可以尝试从十条指标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导致意识活动的水平降低。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也越严重。
3.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可能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的人可能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精神活动不太稳定。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影响。但是易受暗示的人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我们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具体个体差异。也曾有研究表明,受暗示性高的人的一个优势是对新鲜事物的接纳和学习速度更快。
4.心理抵抗力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并且能很快恢复。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5.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心理弹性指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几乎每日每时都缠绕着人的心灵。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性格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的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却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耐受力,它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6.心理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情绪、情感和思维都有随意性,只是随意性程度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看出来。
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工作任务时,首先会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是否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
9.社会交往一个人如果没有社会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程度,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成了精神病症状,叫作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十分热情地交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是处于一种狂躁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有时甚至变动很大。
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