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手机阅读
  • 花生阅读App

03 如何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标准?

  • 小说:活出全新的自己
  • 作者:刘 曦
  • 字数:406444
  • 更新时间:2021-10-09 18:44:05

1.正确理解职工的心理健康标准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一区域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区。这也说明,对多数人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只需积极加以矫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二是发展性。一个人如果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心理障碍会一直存在,甚至会越来越严重,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心理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出现不健康的心理。

三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身心某一方面如果不统一协调了,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一个人的个性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则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

2.心理异常和正常的区分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导致人对客观现实反应发生了紊乱和歪曲,既表现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表现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可能只是某种情绪反应程度上有所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心理问题目前并不能通过什么仪器检查化验出来,它只能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自己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如果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能证明当事人就正常,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自知力是否完好通常是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2)心理测验标准

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通过心理测试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太过于武断。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它并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诊断。

(3)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

这种标准最客观,它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被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但是诊断范围狭小,对于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

(4)外部评价标准

人的心理活动总会外化表现在行为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那么这个人可能真的出现了某种问题。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专家对症状的分析就形成症状学分类标准,目前的“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主要是按照症状学分类的。

(5)社会适应性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行为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的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也就是指的一个人的社会功能是否完好。

3.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限度;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功能的强化。

综上所述,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大体有以下三种:

(1)生理方面

①实施优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响,保证良好分娩过程。

②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

③提供免疫和其他医疗措施,以预防感染性疾病。

④加强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

⑤合理的休息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

(2)心理方面

①在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氛围。

②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活动能力。

③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④对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⑤培养乐观、积极的性格,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

⑥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

⑦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

(3)社会方面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方面,相对于个人和家庭维护心理健康而言,难度要大得多。因为社会方面的工作必须依社会组织及其制度而定。社会方面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减少社会压力,提供各项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嗜酒、烟瘾及药物依赖的控制,性病的防治,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

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是大众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实行;其次,有关计划应通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心理卫生组织机构来付诸实施,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服务机构广为宣传和强化;第三,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尤其要对社会面的预防工作负责,在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配合下,实行综合治理。

微信搜“酷匠好书”,关注后发作品名称,免费阅读正版全文!更新最快!
快捷键:空格键-向下翻页并进入下一章、左右键【 ← → 】直接进入上/下一章
已经是第一章了
  • Aa
  • Aa
  • Aa
  • Aa
  • Aa